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曹正鹏 ‖ 贫困村里来了个朱警官

作者:曹正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23 18:27:45 浏览次数: 【字体:


贫困村里来了个朱警官

曹正鹏

 从成都出发一路南向,在京昆高速上经过两小时的车程,穿过巍峨的大相岭,便到达雅安市汉源县前域镇。顺着碧溪潺潺的流沙河,慢行半小时不到,永康村便出现在眼前。初到这里,没有人不为永康村恬静清新的形象所折服。然而,谁也不曾预料,永康村竟然是贫困大村。

汉源县前域镇永康村

朱飞,男,中共党员,汉源县公安局万工派出所所长,现任永康村第一书记,自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朱飞就主动请缨肩负起公安局的脱贫重担。接到工作的第一年,他就用自己的实干精神荣获了“脱贫攻坚先进第一书记”的荣誉。“永康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608户,1853人。全村贫困户174户619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源自一产。“如何让粗放型的小农经济,过渡到精细科学的现代化农业从而提高收入摆脱贫困,这就是我的工作目标。”说到永康村,朱飞像是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

 “刚来的时候飞哥就是到处爬山,一天到晚在地里转。”村支部书记赵桂槿说起朱飞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原来朱飞爬山可不是锻炼身体,永康村是纯农业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蔬菜和水果两大类,一次次上山下地后,他发现制约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水果产业缺乏科学管理,产品单一,产量不高。二是部分田地灌溉困难,导致常年撂荒。在与村民交流后,他发现大家普片缺乏科学种植意识,“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的,没啥不对。”这是他听到最多的回答。在村委会,他召集村组干部一次次开会研讨改良果树方案,经过几次商讨后拿出了全村产业底稿:永康村现种植水果1500亩,蔬菜400亩。摸清情况后,细心的朱飞将同类产品在网上对比,发现不论从产量还是从产值上,永康村的同类产品都低于预想的增收目标。

永康村村民在果园劳作(图片来自网络)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天天缠着乡上的农技员请教种植技术,带领村干部到种植先进村取经,最终确定了嫁接改良、丰富品种的方案。村民知道嫁接要剔老枝换新枝,这就意味着当年的收入要受损,贫困的窘境让他们没有尝试的勇气。朱飞挨家挨户作动员,工作仍然不动起色,“亏了你赔我们损失不?”村民一句话,让朱飞陷入了沉思。

 春华秋实,转眼又到了收获季节,看着果树上稀稀拉拉水果,多数村民只能长叹一声“今年又减产”。作为脱贫第一书记,这声长叹,刺一样戳进了朱飞心里。改良种植必须推行,村委会的灯光连续几夜,通宵达旦。新的方案终于出来了:剪枝嫁接交错推进,每家每户可先嫁接几棵树做实验,乡政府和村委会负责聘请技术人员,购买良种苗枝,村组干部带头工作开展,同时鼓励村民尝试种植新品种果树。老乡们终于被带动起来,经过一个冬天的忙碌,传统的苦李子树枝头上插上了脆红李、黑金刚、桃花李的枝苗。每家每户的果园里都嫁接上了几棵实验树,也有部分直接将果林全部改良嫁接。

  几场春雨过后,嫁接的新苗抽出了嫩芽,朱飞又成了全村最爱爬山的人,每天关心新苗长势。发芽、打朵、开花,有经验的村民告诉他:“朱书记,从这花势上就能看出这树苗种成功了。”

 改良的树枝挂满了果,好像葡萄一样,成串的挂满枝头。从青色变红的脆红李;从青色变黄色的桃花李,最后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鼓进了村民的腰包。将果林全部改良嫁接的几户人家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又是一个冬天的忙碌,永康村的果树全部进行了良种嫁接,产出的李子品种多、吃味好,到了李子成熟的仲夏时节,引来了慕名而来的采摘游客。在采摘最繁忙的时候,朱飞搬来了援军——组织成立了公安局义务采摘小组,帮助村民采摘。敢于尝试的村民还办起了以采摘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

  果树改良成功的同时,又一个新问题走进了朱飞的日程。永康村1、2、3组生产用水匮乏,直接导致600余亩耕地撂荒。

 “屋檐水点点滴,靠天吃水用碗接。”这话在当地流传了很久。虽然在政府帮助下,当地已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但灌溉问题还一直困扰着当地。把1、2、3组细细走访一遍后,朱飞发现大部分耕地位于二半山地区,由于常年缺水,原本种植的果树已被杂草吞噬,看着枯涸的蓄水池,朱飞再次陷入了沉思。经过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议,朱飞提出了“接管济旱”的解决办法。

  资金问题和取水处又成了眼前的两大难题,关键时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汉源县公安局,最终资金问题在汉源县公安局的全力支持下顺利解决;方案卡在了取水点上,流沙河水量充沛但距耕地太远无法取水,距离最近的后河水量又太小。朱飞带着村干部沿着后河一直走到了源头处,最终发现后河河道严重堵塞,是直接导致水量减小的原因。堵塞最严重的地段并不在永康村境内,“都是为群众做事,不用分彼此。”他说服沿河的几个村,共同投入对后河的治理。耗时一个月,投入资金3万余元完成了河道治理。

  当清澈的溪水流经永康村时,取水点也随之选定,2000米长的灌溉水管一直接到了每家每户的耕地。如今600余亩撂荒的耕地重新种上水果,直接产值1800000余元。“现在不但能种水果,还能种蔬菜,以前想都不敢想哦,都是朱书记帮忙。”在菜园除草的老乡提起朱飞,脸上写满了喜悦。

蒜薹,是永康村的传统农产业,生长周期短,效益实现快,在永康村每年蒜薹种植达3000亩,是村里种植面积最广的蔬菜。“不能因为种的多就不注重产品改良”,朱飞在请教了农技员后,得知蒜种经过杂交后能够提高产量,于是买进了云南的蒜种混合播种。

 转眼到了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流沙河畔,永康村内,绿油油的蒜薹地,绿毯般的铺洒开来,彻底拉开了春天姹紫嫣红的序幕,长势大好的蒜薹上市。2020年的蒜薹季正赶上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蒜薹产量虽得到大量提高,但受疫情影响,收购的商人大幅减少,朱飞及时与农业部门沟通,向外界发布蒜薹销售信息,不到一周时间,收购商人陆续汇集,避免了蒜薹滞销。蒜薹销售不能耽搁,疫情防控更不能放松,朱飞提前与收购商衔接,在田间设置收购点,将传统的集市交易分散到田间地头,由农户即割即卖,避免出现集市聚集,切断疫情传播的途径。一手抓销售,一手抓防疫两不误。

 “2020年的蒜薹季下来,我们村蒜薹增产10000斤,增收80000元完全没有受疫情影响销售,这都是多亏了朱书记哦”。

 村民是农产品改良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收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对娱乐生活的渴求越发强烈。

  “我们村里还一直没有广场,跳个广场舞都没地方”。

  “没得我们就建一个!”

  朱飞先听取大家的意见,带着大家选址勘地,最终确定在人口最为密集的5组和6组分别建设音乐广场。老乡们投工投劳平地基、背砖石、运材料经过两个月的忙碌,崭新的音乐广场呈现在大家面前。定点帮扶的单位,为村民送来了广场舞教学视频和音响设备。傍晚快乐的歌声响起,瞬间永康村就被包围在快乐的海洋中。

 如今,永康村17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的脆红李,蒜薹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产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曹正鹏(四川省汉源县公安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