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周祖国 ‖ 心系贫困乡村学生
心系贫困乡村学生
周祖国
2019年初,他将所获自贡市首届盐都乡贤奖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三多寨中学,他对这笔奖金的用途向学校提了两点希望:一是用于贫困学生学习,二是给予优生奖励。
这笔5000元奖金,在当今社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却彰显了一位近80岁的先天残疾老人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和无私爱心——这岂是多少金钱能衡量的?
他叫曾维金,1942年出生于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左手先天缺失。上天对他似乎是太残酷不公平了,但却给了他十分善良的秉性和大爱的心胸……
曾维金和留守学生在一起(图片来源:四川残联)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隆昌师范学校,当时学校要留用他当教师,同时隆昌县城的中心小学和富顺师范附小等多处都争着聘请他去当老师。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他想到了当时经济和教育都非常落后的家乡三多寨,想起那儿方圆10多公里就只有一所师资非常缺乏的中心小学。
1964年,他毅然放弃了那些教学条件好、待遇更优厚、更有发展前途的城市里的学校,回到三多寨小学任教。从此他在这儿扎下根,几十年如一日像一盏灯,为乡村孩子默默发光发热。期间有过数次市、县政府部门要上调他或某校当校长,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从小生长在这儿,我深知这儿的孩子读书难,要当好这儿的教师不易,但这儿是我的根……”
曾维金在课堂上(图片来源:成都晚报)
他非常关爱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为此他也成了学生们特别敬爱的语文教师、班主任。1967年,他成为了自贡市第一次表彰的全市20名优秀教师之一;2015年,他被评为“四川好人”;2016年,荣获“自贡市道德模范”……
那些年乡村的孩子特别贫困,他的学生有的家距学校一二十里,许多学生都是打着赤脚来读书,特别是冬天下雨天,打赤脚的孩子脚沾满了稀泥又冷,他就自己掏钱去买水桶和2个大脚盆,一大早到一里外的那口深井去挑来冬暖夏凉的井水,给孩子们洗脚。
由于他只有一只手掌,从深井里往上提起装满井水的水桶时,非常艰难,有一次他差一点掉进了井里。有个雨晨,他挑着水在狭窄的田埂上脚下打滑摔了跤,水桶摔坏了,幸好人无大碍,他又买了新的水桶,第二天一早照常给孩子们挑井水洗脚。
家居学校附近的他见一些贫困的学生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却用泡菜下饭,他就用一只手艰难地开垦了附近的荒地,种上了四季蔬菜。从此他种的蔬菜给了那些贫困学生永难忘怀的感动和回味。
不久前曾老师教过的一位现已60多岁的学生晓芬说:“一直觉得曾老师给我们吃的蔬菜和面条是最好吃的。”曾老师说:其实是当时贫困学生非常饥饿感所致。十分勤俭节约的曾老师,原本羞涩的钱囊,却常为特别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
一位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有次病了,是他亲自带这位学生去看病,后来还为学生支付了住院医疗费。1989年,他的一名考上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学一学期后,因家庭经济太困难,常常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为是否继续坚持读书困惑迷茫。他得知情况,除思想上给这位学生安慰和开导、鼓劲外,当天就给这位学生汇去两百元。当时他每月工资也只有400多元。那么多年来,他对困难学生无钱买书本和缺衣少食等而发愁时,无私给以资助的情况太多。
退休后的他,虽然不在学校教书了,这些年依然坚持在家为学生们补习和解难。他说:“身为教师,我认为对于寒门学子,重要的是扶志育才,尽心尽力关爱、引导、助力他们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才能改变他们和乡村的贫困现状。
曾维金和学生们在一起(图片来源:成都晚报)
他家住在三多寨中学附近,有三四十个学生常年到他家补习语文知识,他从未收过任何补课费。退休后近20年来,他和老伴一直生活在三多寨,无偿为学生补课人次难计其数。曾有人高薪聘请他去当补习老师,被他婉言谢绝了。儿女多次叫他们二老搬到市里和大家一起好好生活,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依然舍不得离开那儿。他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这儿有那么多我喜欢的学生……这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起城市的确要差许多,但相信会越来越好。我们身边这些有理想有志气的可爱的孩子是我们人生与生活丰富、快乐的寄托……”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祖国(笔名:如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