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金雪 ‖ 回望远山
回 望 远 山
金 雪
作为一名检察官,虽然每天要像风一般急匆匆地在家、单位、法庭、看守所四点一线中循环奔波,虽然很多时候忙得像是旋转的陀螺,但我的生活总归是充实而简单的。生活在成都这个休闲美丽的城市里,有家人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好友的陪伴,让我更像一只欢快的鸟儿,在繁密的林间起起落落,觅食着生活中的种种“甜味儿”。
我一度以为,自己的生命就要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如同平静的河流拥有她既定的流向,逝者如斯、昼夜不息。直到2016年6月,我下派来到乌蒙山区,在革命老区国贫县古蔺挂职县委副书记,生命的河流终于有了一个小小的拐弯……
我欣然于这样的旅程,它让我跳出原有的一切。脱贫摘帽,携手小康!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历、融入、见证了一个偏远落后县城的蜕变。
这里,有亲密家人
两年里,我走过全县26个乡镇的百余村庄,享受着每一次和普普通通基层群众说话谈心的工作与生活。我把古蔺当成了“家”,在这个“家”里,有我爱的和爱我的“家人”。
入户走访贫困户
在我对口联系的贫困村高笠村,有个6岁的孩子小家欣,她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务工,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一直在大城市里生活,见惯了成长在父母“手心”里的孩子,让我此生难忘初次与“女儿”小家欣见面的场景。
一直以来,小家欣和弟弟就跟着听力残疾的爷爷一起生活,很少与外人交往。两个小家伙儿第一次见到我时很“怕生”,不敢说话,躲藏在门后眨着大眼睛观察我们。看到她俩怯怯而慌乱的模样,我的眼眶有些湿润,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贫困户家的孩子
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是扶贫中需要倍加关注的。
为了打破僵局,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我多次给孩子的父亲打电话,还为他介绍了镇上就近的工作,最后他终于同意回到家中,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
能把父亲“送回”到她们身边,两个懂事的小家伙对我“刮目相看”,也开始与我亲热起来……此后,他们的家,成了我的“常驻地”。
我时常念着孩子们。给她们送画本、送玩具,经常抽空陪他们一起画画、玩玩具、做游戏。来的次数多了,渐渐地孩子们变成了“小粘人精”,每次远远地望到我来,他们都会引着小狗来接我。他们挥着小手、笑颜如花,争着抢着跟我聊天,粘着我削铅笔、画画、讲故事,渐渐变得开朗、大方和自信起来。更令我感动的是,我也常常成为“女儿”画里的主人公……
与小家欣和她的弟弟在一起
我开始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离开都市的繁华来到贫困山区古蔺县,虽然行前对古蔺的情况做了番功课,对工作的艰辛也有心理建设,但真正走进贫困户家中,接触贫困窘境中的老人和孩子,依然深深触痛自己的内心。
在太平镇慰问贫困户
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贫穷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物质扶贫可以改善现时的贫困,只有精神扶贫才能提升内生动力,有效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播。
我深知,自己已不再是“仪表堂堂”的省检察官,而是衣不兼彩的基层干部。从此,我告别了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改变了庄重严肃的语言和行为风格,把运动服和平底鞋当成标配,学说古蔺话、学做古蔺人。
动真心去听,沉下心去干,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
那年10月31日,我到太平镇煌家村4组村民杨德勋家走访,一听我是扶贫干部,老人十分热情,握着我的手非要邀我到家中做客。通过聊天得知,当天,老人到账养老金108.39元,他激动地说,他已经连续5个月按时收到这笔钱了,这都要感谢帮扶干部的贴心帮忙。
走访慰问贫困户
原来,5个月前,镇村干部到杨德勋家中开展大走访时了解到,杨德勋还有一个月就年满60岁,即可满足领取养老金的条件。考虑到办理养老金需要1个月时间,如果提前1个月办理就能按时享受养老金。他们立即拨通电话咨询代办流程,在向杨德勋讲明政策后,带上他的身份证、社保卡到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他代办申请了养老保险。
干部贴心用心,群众才能安享福祉。“意外之财”成了“每月福利”,这让杨德勋格外兴奋。他激动地告诉我说:“要不是把我们当成自家人,哪个管你过得好不好哟!”
慰问贫困户
此后,他十分感激扶贫干部,才有了热情接待我的那一幕。
这里,有扶贫初心
我曾踏着两三百米长的土窝梯坎,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去过太平镇村民魏大爷家。要不是亲自来,自己都很难相信难行的梯坎尽头,是两位白发老人的家!
当时,魏大爷的老婆拿着一把菜刀剁猪草,魏大爷在屋旁的菜地里拄着竹棍忙碌。魏大爷一家4口人,老爷子有严重的佝偻病,只能拄棍行走;魏大娘有精神病,2个儿子小学毕业后只能打零工为生……
我屋里屋外走了一圈儿,发现在他家的土坯房里,墙上裂缝早已“张牙舞爪”,墙根堆有一些粮食,破破烂烂的两眼灶台上苍蝇“嗡嗡”飞……堂屋的右边通向卧室,室内靠墙的绳子上挂着几件脏衣服,陈旧的床板上胡乱堆放着辨不出花色的旧被褥。
贫困户的家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条件艰苦……按政策,魏大爷家属易地扶贫搬迁户,可搬迁入住当地“潭酒小镇”聚居点一套100平米的住宅。
指导聚居点建设
通过跟魏大爷交心谈心,我得知他曾当过兵,平时依靠养猪、养鸡、种小菜维持老两口的生计。因为曾是军人,他心中有着一股“硬气”,从不多要一分救济。为此,我们的扶贫搬迁工作费尽周折。
可是,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必须打赢的硬仗。困难再多,办法总比困难多!
养着猪儿无法“搬”,我和村干部们想办法联系买家出售;没地种菜不愿搬,镇上协调把小区外围的土地给他种菜;儿子在外无力搬,村里组织来一支义务搬家队……
走访贫困户
最近一次去魏大爷家作客,我终于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了他的新家。老两口见到我就像见到了“大恩人”,非要留我吃饭,还去不远处的地里摘自己种的最新鲜的蔬菜。
这时的潭酒小镇里,告别了“靠山吃山”生活的贫困户们,已经在聚居点的白酒包装车间里就近找到了工作,收入更加稳定。小镇里,制衣的、卖旅游特色产品的,应有尽有。介绍完这些,魏大爷还非要拉着我去尝了一口当地生产的特色美食萝卜干儿,他激动地告诉我,这里面的原材料,有些就来自于他的地里哩!
古蔺县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潭酒小镇”
在魏大爷合不拢嘴的笑容里,我找到了脱贫攻坚的初心。
曾几何时,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有的村子留不住青年、干不起产业,有的地方偏僻闭塞生病就医处处“蜀道难”……
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
多少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穷山僻壤的古蔺山区人民,他们做着快速通往外界的交通梦,做着吸引外来游客的旅游梦,做着实现脱贫奔康的幸福梦……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初心”,不就是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吗?
这里,有珍贵记忆
斑驳的石梯、蜿蜒的街巷、婆娑的古树……这里,是赤水河边的古蔺县太平镇。1935年,毛泽东在此写下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篇章,期间,八百余名古蔺儿女参加红军共赴战场。
如今,在镇上的一棵老黄桷树下,年过九旬的“中国好人”车盛寅仍在坚持为过路的游客义务讲红军故事。这件事,他已坚持了30余年,前前后后接待过30余万人,只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车盛寅老人为孩子们讲红军故事(图片来源:直播泸州)
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小镇还建起了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车老是学院红色课程的“客座教授”,县里常常组织扶贫干部们到学院“锻炼”。
我想,曾经红军的那种无畏与坚韧,如今车老的这种付出与坚守,正是当前脱贫攻坚战场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质吧!
的确,“脱贫摘帽”对于古蔺县这样一个从1984年起就带上“贫困县”帽子、积贫积弱的革命老区来说,一定和当初的“四渡赤水”一样,需要做出超常的付出和无私的牺牲。
就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我也曾亲眼所见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2017年12月24日16∶40左右,因为牵挂着自己联系的贫困户中有2户电视损坏无法观看,45岁的古蔺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扶贫干部余芬从自家拆下1台电视机,又从县城购买1台,让丈夫陈开政驾驶私家车从县城出发前往贫困户家。
因公牺牲的古蔺扶贫干部余芬生前照(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过古蔺县太平高速路口后,余芬婉拒了走马村监委主任周林“吃了饭再走”和贫困户吴仁芬“放在附近工棚我自己拿回去”的好意,执意要送上门、安装好再走。
17∶10分左右,车辆在走马村不慎从弯道处跌落至高速路辅道,余芬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我和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都参加了余芬同志的追悼会。那天,原本并不宽敞的殡仪馆,被前来悼念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其中很多人此前都跟余芬未曾相识。出殡那天,上千名自发前来为余芬送行的群众沿街站立,手里举着悼念余芬的布幅——“你不认识我,我却记住了你!”
余情仍念奔康路,芬芳洒落忆尘寰。余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用一名普通扶贫干部的行动激励着更多扶贫干部奋进!
她是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心骨,是扶贫干部的杰出楷模,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余芬牺牲后,立即就有新的扶贫干部接手了余芬的扶贫工作,继续为贫困户寻找脱贫路子。这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精神不断传承的最好诠释,是前仆后继不胜不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承诺兑现。
四渡赤水纪念馆
我深信,有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精神的强大指引,有了余芬等一批视群众如亲人、视扶贫为己任、视付出如本职、视牺牲如荣光的“战友们”凝心聚力,必是全体古蔺人民决胜脱贫的最强大精神支柱。
于是在进村入户时,我总爱把这些感人故事讲给贫困群众听。我相信像余芬等一批优秀扶贫干部的杰出事迹,一定是开展贫困户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既能让他们知道扶贫干部的不易,更能让他们拥有主动脱贫的动力,最终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携手奋进,共同兑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2017年底,余芬走了,她也成了当年全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最好注脚。那一年,古蔺通过两年努力,基本完成了体量居全省第4的、9137户3777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5年任务;那一年,古蔺建成通村硬化路1850公里,超过前10年建设量的总和,让地处乌蒙山区的古蔺群众出行“山不再高、路不再远”……这些,都是全县战天斗地、为民奉献的“余芬们”共同取得的伟大成绩,我也为能亲身参与到这场改天换地的战役之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到县城西110千伏输变电站、城区供电公司开展送清凉活动
2020年2月,“世纪的约定”如约而至。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第42次常务会议,批准古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87万古蔺人民向这个伟大时代交出的脱贫答卷——2014—2019年,全县累计减少117个贫困村,脱贫11.5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7%,26个乡镇卫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全面达标。
检查扶贫工作资料
得知这个消息,我虽已挂职期满离开古蔺,依旧饱含热泪、激动不已。这一刻,“女儿”小家欣的画、魏大爷满是皱纹的笑、车老讲的红军故事、又亦或是余芬等一批身边的战友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都再一次从记忆的深处涌上心头……我想念我的家人们、战友们,并由衷地为他们祝福!
我相信,古蔺一定能够实现脱贫摘帽的伟大目标;我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奋斗中!
我为乐观自强的古蔺人民而自豪,也为自己曾为“古蔺人”而骄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金 雪(四川省人民检察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