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罗薇 ‖ 彝汉情深——记深情帮扶彝族同胞的扶贫人姚清国

作者:罗 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4 15:44:54 浏览次数:492 【字体:

彝汉情深

——记深情帮扶彝族同胞的扶贫人姚清国

罗 薇

我相信,世上有着一朝一夕的短暂时光里、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我也相信,民族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却是由无数个“一朝一夕”的时光磨合与信任而成,它比爱情更长久,比友谊更宽广。姚清国和他的彝族同胞,正是用21年的时光,建立起这样丰富而深切的情感,他对彝族同胞的帮扶,倾注着亲人般的关怀与厚爱。

青绿的茶园中,善良朴实的姚清国

1999年,是34岁的姚清国生命里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国营塔子山茶场改制,这个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老川茶”国营企业濒临破产。

“你是个傻子,敢挑这个烂摊子!”姚清国这辈子都没人说过他“傻子”,可那一阵,说他“傻子”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姚清国之所以有勇气挑起这个“烂摊子”,还多亏了他的老丈人的鼓励。老丈人曾当过兵,当年是县人大代表,为人正直,做事有远见。他说服姚清国,你还年轻,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女儿杨梅也懂制茶,她可以帮你,你们夫妻俩如果收购茶场,用心经营,也是传承“老川茶”文化、为我们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哦!

于是姚清国和妻子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措资金,收购茶场,遂成立了四川省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基地占地面积6848亩,其中茶园面积2690余亩。自此,他与彝族同胞,与扶贫济困结下了不解之缘。

夫妻俩初到茶场,厂房残垣断壁、破窗烂瓦,制茶机老旧生锈,更无法使用;再望漫山茶园,一片荒芜,近3000亩茶地能供采摘的不足500亩。真是百废待兴啊!然而这一切都在他们预料之中,也无退路可走。短暂的心凉之后,夫妻俩便相互鼓励,打起精神,拿出干劲,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眼前当务之急是招募茶场工人。

姚清国在考察茶园时发现,附近有十来户自发搬迁的彝族人,他们十分可怜。所谓的“家”就是十几个简陋窄小的窝棚,一家老小五六口人挤在一处,吃的是山上的野菜野果,穿的是破衣烂衫,大冬天的还光着脚。姚清国从小吃过苦,挨过饿、受过冻,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比谁都难受。他想,既然我正缺人手,何不请他们来茶园务工呢?

姚清国找到他们征求意见,这些彝族同胞很高兴,一口就答应下来。于是他把一部分茶园分包给了这些彝族同胞,并免费提供给他们肥料、农具等生产原料,妻子杨梅则教他们茶园施肥、茶树修剪、冻害预防等种植管理技术;待到采茶季,妻子又带着他们一起采茶,教会如何采摘,姚清国则对他们采摘的茶叶统一以保护价进行回购。夫妻俩和彝族同胞们一道,让茶园一步步恢复了生气。

聪明的姚清国在实践中无意间创造出“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这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姚清国采用这种方式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这批彝族同胞就业,也正式启动了自己茶场的生产经营。

姚清国始终不能忘记彝族同胞居无片瓦的境况,公司成立之初,他便请来建筑工人,维修改造茶厂宿舍,先后花了100多万元,无偿提供给彝族同胞居住,还承担了所有的水电费,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解决了住房难题。

这些彝族同胞到茶园打工的事,传到了他们亲戚朋友那里,大家又口口相传,所以公司成立不久,便陆续有1000多名彝族同胞自发搬迁而来,他们纷纷恳请到茶园务工,姚清国也从不拒绝,即便是员工饱和的情况下,他也不忍看着他们失望离开。

面对大量自发搬迁而来的彝族同胞,为彻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当地政府也做出了极大努力,通过申请,2006年元月省政府批准他们所在的民建乡为彝族乡,自此,他们便能享受到政府相关的许多优惠政策。

随着彝族同胞大批迁居,茶山发生了巨大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茶场附近的1000多个彝族同胞,大部分是季节性零工,他们有较多的闲置时间。姚清国便给每户人家分一定的田地,并买来土豆、玉米、白菜等粮食和蔬菜种子,教他们种植,后来还扶持他们饲养了猪、牛、鸡等牲畜和家禽。他从解决彝族同胞的基本温饱做起,逐步改善他们的饮食生活。

自2003年起,我国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给予一定的医疗补助资金,而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有履行缴费义务,需自己承担部分资金。姚清国担心这些彝族同胞不愿购买保险,放弃这么好的政策,也给他们自己健康留下隐患,便主动为大家承担了全部医疗保险费用,解决了他们看不起病的难题。

这些彝族同胞不愿购买医疗保险有两个原因:一是买保险自己要花一部分钱;二是本来他们生了病就不怎么去医院。而不愿去医院的原因是,他们习惯用占卜来“驱病”,他们依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婚丧、出行、贸易、疾病等都要占卜,而占卜术除了毕摩和苏尼精通施行外,一般的村民也是略知一二的。姚清国为大家购买了医疗保险后,便挨家挨户地告诉他们,现在有了保险了,你们看病不用花钱了,有些特殊病也只会花很少的钱,今后有病了,要去医院看医生,不要忙着去占卜,免得耽误了病情,把小病拖成了大病哦。

姚清国对待贫困群众有着特别的耐心和爱心,他始终记得,自己也曾“穷苦”过。靠着这份爱与坚持,他逐渐改变了这些彝族同胞有病不愿看的习惯。

在彝族同胞里,有一些男人,他们对生活要求不高,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喜欢晒太阳喝酒的“慢生活”,这样的日子确实大家都很喜欢,可仅靠家里的妇女劳动——采茶、种地、家务、带孩子,这不仅不公平,对一个家庭经济来说也是很危险的。

为让他们过上经济稳定的美好生活,姚清国煞费苦心,一有空就到各家各户去动员,规劝青壮年们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在家把地种好,把猪啊、羊啊、鸡啊养肥点,还有,要多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找工作的机会。

移风易俗可非一日之功,姚清国颇有感触地说,我硬是花了5年时间,让他们把那些旧习惯改了过来,我们这里的彝族人,现在风气很好,没有一个吸毒的、得艾滋病的,勤劳又团结。说到这儿,他也挺自豪的。

在姚清国努力改变和提高彝族同胞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和妻子杨梅一道不断提升塔山茶叶的品质,改造茶叶加工设施设备,改进制茶工艺。塔山茶叶在2002年通过无公害认证,2005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塔山”牌商标在2008年被四川省商务厅授予“四川老字号”称号,2014年被四川省工商总局授予“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同年,塔山公司被四川省农工委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地震带来的严重灾难,对人类是一个沉痛打击,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姚清国在每一次灾难之后,深深思索,他想着为彝族同胞建设更加坚固的住房,更加稳定的工厂。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这个离震中200多公里的地方,山上的住房和加工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姚清国首先想到的是彝族同胞的住房安全,第一时间查看了他们的住房损毁情况后,拿出自己的20多万元,帮大家修补加固住房。姚清国在自有工厂修复后,又买了35亩地扩建,特招了10多名聪明优秀的彝族青年,教他们种茶制茶的专业技能,使之成为技术骨干。姚清国说,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知识后,可以将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彝族同胞,有些知识技能,通过他们族内的人来亲自传授他们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

2013年,芦山“4·20”7.0级地震,这次距震中仅80公里,山上农户的住房又一次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打击。姚清国下决心要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为彝族同胞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宜居的美丽家园。他找到荥经县委县政府,建议由他的公司无偿拿出200多亩土地为茶场周围的贫困农户们修建搬迁住房,建房资金则恳请政府部门资助。政府不仅答应了出资,还积极协调,得到了香港红十字会的援助。于是他们三方共同打造了一座安全美丽的“茶香彝寨”,寨子里每户人家有100多平米住房,四室两厅还带小院儿,硬化平整的水泥路一直连通到村广场。每天傍晚,人们在广场上欢歌起舞,锻炼身体,节假日聚会欢庆,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彝族同胞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来茶场时,一根扁担、一床棉絮、一口铁锅,就是全部家当的困窘,到今天,家家有电视、电饭锅、电磁炉、手机、摩托车,有的甚至还买了轿车,户均年收入达6.5万元。2016年、2018年,公司茶山所在的金鱼村和大坪村先后脱贫,脱贫户数超过300户,1000余人,同时带动周边茶农约5000户,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

姚清国看望彝族同胞家庭,资助考上大学的孩子( 左二为姚清国,右二为妻子杨梅)

生活富裕了,孩子的教育可不能耽误。姚清国非常重视彝族同胞子女教育问题,不管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他都高高兴兴地带着家人一同看望,并把钱亲自送到孩子手中。在他的推动下,与当地政府一道,为彝族孩子先后建起了小学和幼儿园。

这些彝族同胞当初是自主搬迁而来,那时还没有户口,小孩子都上不了学。他便挨家挨户去动员他们让孩子上学,并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学费全部由他姚清国负担。可是乡上的小学太远,有的孩子上着上着就不去了。姚清国又去找到政府部门,恳请说,自己出土地,政府出建设费,大家共同分担,为彝族同胞子女们修建学校。于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共同努力为彝族同胞建起了彝汉双语学校,让塔子山和大坪山的学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孩子们的轻松就学,让家长们很是开心、安心。

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解决了,但学龄前年幼的孩子仍然在茶山上野跑,叫人很不放心。姚清国深懂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行为习惯越是小的时候越容易纠正,而长大了再想把树扶正就很难。

于是他联系到县教育局,还是由他自己出土地,教育局出建园经费.教育局领导们一口答应,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通过考察,姚清国又看上了自己的一块茶地——一个村民聚居区附近的一块丰产茶园。为了让家长接送孩子方便,也为了孩子们出行安全,他忍痛将几十棵盛年期的茶树挖掉。一座宽敞漂亮的标准幼儿园不久便出现在大家眼前。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过得开开心心,还增长了不少知识,一个个更加聪明可爱,家长们高兴坏了,见到姚总就不停地说“卡莎莎”“卡莎莎”……

截至2018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姚清国带动1000余名彝族同胞成功脱贫,户均年收入达6.5万元,并带动周边茶农50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茶山彝胞如今的幸福生活,姚清国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常说:“个人发展不叫发展,带动大家都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他也时时记得父亲从小告诫他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不了好事,但也不要做坏事;你帮不了别人,但也不能去害人。”父亲把善良传承给他,他也践行着这份善良,和妻子一道,不仅把自己的事业做好了,还帮助彝族同胞们把生活过好了。他们用言传身教,培育一双儿女,女儿如今事业成功,儿子博士后毕业,成为政府高端引进人才。

当一个人的情感高于我们的自身利益时,那份情感便是爱,它温暖了世间的寒凉,点燃了幸福的希望。姚清国与这些彝族同胞们朝夕相处,情谊日笃。他的情谊,存在于对每一位彝族同胞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的情谊,存在于为每一位彝族同胞的利益而奔走的身影。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可爱又可敬的扶贫人。

作者简介

罗薇,汉族,贵州安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学员。现供职于政府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曾在《中国扶贫》《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扶贫》《成都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 薇(四川省扶贫开发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