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王昌东 ‖ 山高人为峰——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当代愚公”叶汝民扶贫记

作者:王昌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26 10:47:58 浏览次数:509 【字体: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投稿邮箱: tpgjzw@163.com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请点击上方三角形收听本文音频

王昌东 ‖ 山高人为峰——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当代愚公”叶汝民扶贫记

在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有一位老人,用他坚韧的双肩,挑起乡亲脱贫的希望;用他沧桑的臂膀,迎来百姓致富的阳光。

                                   ——题记

《珙县志·江苏山阳何浚源康熙丙寅年书》载:叙之南,行三日为珙,治在乱山中。其地幽,其路险,其田少,其民乏。而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更处乱山核心部位,是乌蒙山区出名的贫困村。

2014年早春,在和曛的阳光里,杨家村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踩着泥泞的山路,一寨寨走访,一家家动员,在蕉林下,在地埂边,在寨门前,在堂屋中,把党的脱贫致富政策,一个字一个字地给乡亲们详实地宣讲着。风吹着他的满头银发,也吹着他额上的宽广皱纹,风吹着他博大慈爱的脸庞,也吹着他炯炯有神的眼睛。但结果却与他的期望恰恰相反。一路走来,他额上的皱纹更深了,他有力的脚步也变得迟缓起来。乡亲们尊敬他,远远地看到他来,就忙着端茶递水,听他讲党的扶贫政策,讲县委、政府的扶贫精神。他讲得津津乐道,乡亲们听得稀里糊涂。不怪乡亲,他们见的是真章,听的是实际,要的是结果。看不到票子,住不上房子,听不到书声,摸不着东西,你讲得好听,口吐荷花,又当如何?

叶汝民挑土

 他明显感觉到,乡亲们热情里隐藏着冷淡,亲近里暗伏着陌生。眼前的现实情况也的确让人沮丧,泥泞的道路,破败的学堂,糟糕的草房,污浊的饮水,老乡有的还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有的生了病只有自己在呻吟,医院远着呢,谁有心情听你闲言叨叨。那上学的孩子,稍不小心,就跌进深沟里、水田里,弄得满身泥,一身伤,还怎么上学?那肩挑背磨的男人,弯腰驼背的女人,裤带带系着条草绳绳,稍不留意,就亮了底露了馅,红着个脸堂子,谁还有勇气与人说话搭讪?走个亲戚,上个街街,串个门子,走得腿颤颤,脚闪闪,望着崎岖山路,羊肠小道,直摇脑袋。

贫困的大山呀,压弯了杨家村人的路,也压垮了杨家村人的屋。好在,杨家村人的脊梁,并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地挺拔起来。你看,这位退休回村居住的老人,主动挑起重任,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看冷面孔,为着乡亲们,一句句,一字字,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又带着乡亲们,一点点,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路。

1

——修康庄路。

翻开地图,杨家村距玉和乡5公里,海拔在600至1000米以上,四周环山,不毛之地。乡亲们世世代代居住这里,落下了穷根,也少了富贵之像。老人想着,是当改变的时候了。怎么办?唯有一个字:跑,如果非要再加一个字,那就是:勤跑。跑政府,跑企业,跑部门,跑亲友,跑工地,跑现场,把钱一分分攒起来,把水泥一包包拉回来,把石头一块块垒起来,把路一截截铺起来,把会施工的能人请回来,把有力气的乡亲们动员到工地上来,这样一个“跑”字,才真叫跑大了脚板,沧桑了老脸,憔悴了比干的心。

珙县玉和苗族乡杨家村生产便道(图片来源:宜宾布谷鸟(三农)网)

老伴直喊:老头子呀,来不起就歇哈子,老命儿悠着点吧。他却嚷道:人歇得起,路歇不起!硬是咬着牙,忍着疼,持续奔波在修路的道上。春秋转眼,寒暑三载,截至2017年春,杨家村终于建成了6.5公里村道,6公里社道,4.9公里环形标美路,入户路累计达到11.8公里。一串枯燥的数字里,只有他懂得,每一寸路的铺成,都浸润着老人对好心人不厌其烦的请求与述说,饱含老人追着办事人员讲事实摆道理打动心肠的艰辛,一次次呈现出老人放下曾经的尊严去央告别人帮忙的尴尬。听到孩子们在公路上山歌般、蜜蜂般、桃花般地欢笑着,看到多少年都进不来拉山货的汽车在公路上愉快地奔驰着,摩托车流水线一般奔忙在公路上,看到肩挑背磨的乡亲们,大踏步走在公路上,再不担心,一条泥巴路,就堵死了一个村出路的窘境,他无声退后在荫凉的黄桷树下,一个人,静静地,笑了起来。

2

——建饮水池。

 杨家村有句顺口溜:人畜争水槽,畜有人没有,眼睛干望到,人焦畜也焦。水缸空荡荡,有口黄泥浆,那是金鸡汤,丰富还营养。这冷幽默里,饱含着杨家村人的无奈和辛酸。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有切身的感受。他不相信,路修得通,一口水还把人憋得死了?他再次出山,动员全村男女老幼,利用三个冬春闲日,唱起了大风歌,打起了地道战,修起了蓄水池,铺成了饮水管。据初步统计,三年间,共修建大水池4口,小水窖11口,铺设自来水管道13200米。

当甘冽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淌进院里的水池,家里的水缸,自家的大锅,手头的小碗,或者直接伸出嘴巴,水管子一开,肚子就可以灌个饱,身子就可以凉个透,不由得由衷地感叹:好安逸呀,爽个够吧,人过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乡亲们告别了昔日的田角水、溪沟水、牛坑水、路氹水,农田灌溉用水也得到解决。绿油油的稻秧,青葱葱的桑树,直挺挺的玉米,茂盛地长在地埂坡坎、肥沃田间,那唱惯了风凉歌的老乡,接着唱:喝着自来水,如喝糖开水。牲畜有水槽,人有金碗碗。浇水不用愁,种田有“老头”。这位老头子,也被乡亲唱进了山歌。

3

——改危险房。

 杨家村,在2014年前,仍有不少危房险屋。乡亲们住着土坯房、茅草房、朽木房,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改造过。这些房子,经不得风吹,管不住雨淋,白天晒阳光,晚上照月光,多么诗意,却少诗情,更没有诗人吟咏。因为居住在这里的乡亲,穷得叮当响,穿衣吃饭都成问题,还管得了住房?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生活在低矮潮湿的屋檐下,舀水都不上瓢的乡亲,眼角湿润了。是他们甘受穷,还是组织关心少?他想着,归根到底,还是组织关心少呀,自己作乡人大主席多年,直到退休,是乡亲们养着我,我却没有给他们做出更多贡献。面对乡亲,该多羞愧。为此,他第三次出山,下决心要帮助老乡,进行危房改造,一定要让乡亲过上居者有其房的舒适生活。他的想法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于是,政府出大部分,个人集资小部分,乡亲出劳动力,对全村所有危房进行改造,让乡亲们彻底告别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来盆响的生活方式。到2017年春节,全村14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毕。过去愁眉苦脸的危房户,赶在春节前,都喜气洋洋,搬进了新房,久违的笑脸,又洋溢在他们脸上。

 大家利用新建的路,新盖的房,新蓄的池,搞起了种养植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卫生室 、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翻新了教室,开通了信息路,手机上得了网,电视安装了闭路,电脑装上了宽带。村民唐成英办起了养牛场,村民刘光永当上了蔬菜专业户,村委迅速成立了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蚕桑、茶叶专业合作社,唐成英、刘光永们,只管大胆往前奔,再没了后顾之忧。满怀豪情的杨家村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电话、电脑,与不在身边的亲人交流了,与千里外的亲人视频了。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不时传出琅琅的书声。山梁梁上,“花山”歌儿,也在久久地回荡,传递出杨家村的老乡,在山花烂漫的春天,在土地金黄的夏天,在丹桂飘香的秋天,在瓜果满山的冬天,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安逸的日子,多么喜悦的心情。

 老人的故事说不完。尽管,老人今年69岁了,仍在为贫困的乡亲操劳,为孩子的上学操心,为乡村的致富操持。他深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思想境界的修炼,非一朝一夕可功,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乡亲们在这深山呆久了,不思动,也不思变,这才是扶贫工作最难的事。一些穷乡亲,不思进、不思变的现象是有的,你给他钱,他可能转眼就输光了,你给他牲口养,他也可能眨眼就卖掉了,甚至你帮他建房,他却在一旁歇凉。既急不得,又气不得。

老人真切地感受到,扶贫,重在扶志;输血,重在造血,他把想好的主意,积极跟村里第一书记提出,主动向县里扶贫的干部反映。是呀,面对全县精准识别的35391名贫困人口这个庞大的数字,的确有个“怎么扶”“扶什么”“谁来扶”的大问题,任务十分艰巨,战幕已经拉开,战斗就是硬仗。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既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注定要狭路相逢,唯有勇往直前,唯有陷阵冲锋,才能取得攻坚战最终的胜利,这是摆在全县党员干部面前的头等重任,等不得,也等不起。

 这位老人,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更加不顾年高,不虑体迈,不计得失,舍得泼得,义无反顾,投奔在扶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好在他年老,品重,德高,乡亲们有难事要找他,有喜事要告诉他。他也乐得生活在乡亲们中间,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坐在田间地头,就与乡亲拉起了家常,不用再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了,也不再听“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更没有其他老年人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的闲逸心思。听到乡亲有难,他立即找人帮忙,闻说哪家有事,他主动走上前去,别人怕清官难断家务事,老人不怕这个麻烦,一次次反复登门,做好贫困家庭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好油盐柴米、子女上学、夫妻和睦、年轻人工作、老年人赡养等斤斤绊绊的小问题。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和万事兴,家安天下安。因此,也实实在在赢得了乡亲们支持和信任,在当地党委、政府安排下,担当起了杨家村党支部指导员,帮助村支委、村民委做起群众扶贫工作。

 这位老人,就是玉和苗族乡杨家村“当代愚公”——共产党员叶汝民,也是杨家村乡亲们亲热地称之为“老伯子”的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叶汝民,是一个人的山峰,也是一众人的山峰,老百姓信服的山峰,共产党人景仰的山峰。

 其实,在珙县,在众志成城谱写扶贫华章的壮丽事业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叶汝民这样的共产党人。他们——正在努力用实际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们——这些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彻底改变群众面貌,让孩子有学上,青年人有更多工作的机会,老百姓有好日子,有好心情,有安逸的生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奋斗,他们始终把老百姓冷暖挂怀心间,涌现出了鞠躬尽瘁、心系群众、昏厥在脱贫一线的原县委书记陈有树,勇挑重任、求真务实、奋战在扶贫路上的新任县委书记叶盛,还有真情为民、扶危济贫的通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定秀,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坳田村党支部书记杜孝华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珙县,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社,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在为打响山区脱贫致富这场伟大战役,都在为扶贫帮困,而沤心沥血,而奋斗不止,包括对口援助珙县的四川省博览局、四川航天局、成都海关的领导和亲人,都在众声高唱着珙州扶贫壮歌。

一位诗人说过:弯下腰,谁举着大地的最后的灯盏,察看贫困与黑暗退到远远地看不见的地方,大地堆满了绿,多少豆荚在豆叶里深藏,一排排的杨柳涌来了层层的细浪。叶汝民、吴定秀、杜孝华、陈有树、叶盛,这些共产党人,就像珙州大地上举着的灯盏,照出了曾经的僰人的苦难,也照亮了今天的珙州的幸福。她们,在群众满怀感激的时候,又像饱满的豆荚,深藏在豆叶里,让人们忘记了她们的奋斗与牺牲。  

作者简介

王昌东,笔名松林湾,1963年6月生,四川乐至人,宜宾煤矿职工,宜宾市作家协会理事,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常春藤》(美国)、《野姜花》(台湾)等期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作、散文,作品入选《诗刊2013年度诗选》《2014年度中国散文佳作精选》《2007年诗歌年鉴》《中国青年诗选》等多种选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昌东(宜宾煤矿职工,宜宾市作家协会理事,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