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市童子街因何得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5 21:09:47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市童子街因何得名

在今天成都市太升南路西侧有一条名称颇为有趣的街道,叫童子街。

童子街在地图上的位置

童子通常指未成年的小孩,不过童子街的“童子”却并非与小孩相关,而是与科举考试有关。

古代的童子又叫童生,是读书人身份的一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天下读书人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于是所有读书人也都被纳入了科举考试的各级范围,从而有了各自的身份。例如明清时期,读书人在通过了县、府两级的考试之后就称为童生,因此县、府两级的考试也就叫作童试或童子试。童生往上一级是秀才,再上一级是举人,更上一级为进士。

科举制度图解(图片来源:《阎步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为什么会被科举制取代?》,腾讯新闻)

童生在没有经过多次考试而考中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之前,无论年龄多大,哪怕已是白发老翁,也还是童生。比如人们熟知的《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一个考了20多次的童生。再比如书中另一个人物周进,就是个60多岁还在考的老童生。

范进中举

成都市童子街就是与“童生”这一身份有关而命名的。当年成都县主持童生应试的地方就在童子街,因此这条街就被命名为童子街。

古代的童试虽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考试,但也是程序严谨、困难重重,顺利通过童试后成为秀才者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部分读书人都仅仅停留在童生这一基础身份上,即便如此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了。所以童子街凭借着童子这一身份象征,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

及至近代,1912年6月13日,四川第一份妇女报《女界报》创刊于童子街3号(后迁至附近的冻青树街7号),主办者孙少荆、赵少函,主要撰稿人是著名学者吴虞、曾兰夫妇。该报专为女界立言:“以提倡女界道德、增长智识为宗旨”。

吴虞(左)与曾兰(右)

曾兰先后撰写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女权,在四川妇女界引起较大反响。吴虞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大讲女子权利问题。曾兰也作《女子教育论》,论述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备受极苛极繁的礼教压迫、束缚的黑暗情形,并详细介绍欧美、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经验。

《女界报》在四川女青年中起到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启蒙教育作用,极大地启发了成都女青年的觉醒。但由于经费原因,《女界报》只办了一年即行停刊。

对于童子街本身的来历,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太升南路与童子街交叉路口的“X”型斑马线(图片来源:《酷炫!成都首个“X型”对角斑马线亮相青羊!咋开车?来qio一下!》)

今天的童子街,仍然有新奇独特的地方:在太升南路与童子街交叉路口有一条特殊的“X”型马路,是成都市交管部门设置的成都首个“X型”对角斑马线,既有特别的外观,又有优化人车矛盾、确保行人安全顺畅的功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