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飞仙关‖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2 21: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飞仙关

李腾鹏

茶马古道在芦山境内历史久远,《芦山县志》载:“迨隋大业时,置县设官,复辟通和新道,由县之西南分两路而通碉门,以汉人之茶易吐番之马”。也就是说,在隋代,芦山境内茶马古道已经开通。县之西南即飞仙关,故飞仙关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多条支道的交汇点之一。

芦山县飞仙关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唐、宋以来,由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分大路和小路,大路经荥经越大相岭过清溪到泸定、康定通西藏;小路经天全越二郎山到泸定、康定通西藏。小路中飞仙关是必经之处,而从邛崃经镇西山,渡玉喜河,进八步关而入芦山或从五家口(今上里古镇)越罗纯山,到芦山进入茶马古道大路的也必经飞仙关。还有雅安的大深溪、新开店等地,自古以来就是种茶、制茶的,边茶进入西藏无论走大路还是小路,也必经飞仙关。

进入飞仙关后,走大路的过虎跳子铁索桥,经天全乐英到荥经,越大相岭到清溪,再由泸定到康定,最后到达西藏。走小路的,过望哀头铁索桥或方公铁索桥到天全,翻二郎山到泸定,再由泸定到康定,最后到达西藏。

飞仙关,张大千作,纸本设色,1947年(四川美术出版社 供图,来源:四川日报)

芦山种茶历史悠久,以茶易马的历史亦远。《天全州志》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天全六番招讨副使杨藏卜朝贡上奏“茶户向与西番贸易,岁收其课,近在官收,实额遂亏,乞从民便。”……宣德五年,六番招讨司奏“旧额岁办乌茶五万斤,二年一次,运付碉门茶马司易马。今户部令再办芽茶二千二百斤,山深地瘠,难于采办,乞减其数。”帝命减乌茶,只办芽茶。

古时,天全茶叶多产于凤头村。凤头村是原天全州钟灵乡一个村,辖大井头、鱼喜村、岩盐村、河口村四个小村,即现芦山县宝盛乡。清咸丰天全州知州事后补知县,《天全州志》总纂修官陈松龄所作《采茶诗》,诗前小序有“州出茶多在凤头村一带”的记载。故古时《天全州志》所记以茶易马的茶叶多产于今天的芦山。

芦山青壮年在农闲时大多背茶包子到康定,清乾隆六十年芦山知县朱黼所写的竹枝词《芦风》第三首中有“妇力耕耘夫背茶,炉城一去远离家”句(康定旧称打箭炉)。芦山背夫背茶包子到康定,飞仙关是第一站。茶马古道从芦山县城到飞仙关的路线不同于现在公路。

从县城过罗公铁索桥到大石板,同最早的芦飞公路没多大差别,而到大石板后则要进沟过桥到黄家坎再下到朱世桥。到了朱世桥后要上山到新安铺,再由新安铺下至田家坪下山脚,沿山脚过陆家河,经沙田坝到百家店。到了百家店后又上山经横山岗下至芭条沟,过芭条沟铁索桥到鲜家村,经李家湾、张家湾到老君溪,然后过老君溪铁索桥到堰坎上,经上关最后到下关。

路是官道,一般两米多宽,中铺60公分左右宽的石板,上坡下坎,恰是背夫一天路程。从芦山县城出发的背夫,总是在飞仙幺店子过夜。

飞仙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茶马古道的要站,也是古代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堰坎上姚家商铺“义盛昌”,是飞仙关经营茶叶的最大商号,现在还保留着当年过往客商拴马的马厩。飞仙关当地人也种茶、制茶。关门口、上下关、堰坎上、豆腐石等地都制过边茶。小时候曾见到豆腐石人种茶、制茶。

飞仙关人农闲时大多背茶包子到康定,记得家族中几个叔叔农闲时都背茶包子。

飞仙关市场上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包装茶叶的“茶篼子”。茶篼子产于天全永盛的大竹林、柏树下等地,当地人编好后都背到飞仙关市场出售。飞仙关有专门的茶篼子市场,买茶篼子的厂家也专到飞仙关市场购买。后虽因雅安茶叶集散、加工市场兴起,飞仙关茶叶市场衰微,但茶篼子市场还是一枝独秀,雅安多家茶厂每场都派专人到飞仙关市场收购。

飞仙关历经千年茶马古道的洗礼,而今随交通、经济的发展已失去它故有的历史地位。只有上关、堰坎上、张家湾等处街道石阶上留下的拐子印记,还铭刻着千年历史的沧桑。或许还有芦山县南界石牌坊上,乾隆丙子春芦山县令李凌云所题对联右上角残存的“边、徼、茶”三个小字,似乎还隐含着历代官方对其地位的肯定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四川省芦山县人,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芦山县教师进修校退休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芦山县志》副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