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乐山文庙的前世今生‖熊春鹰 游昌学

作者:熊春鹰 游昌学 来源:《民族时报》2021年3月15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2-04-28 20:41:42 浏览次数: 【字体:

乐山文庙的前世今生

熊春鹰 游昌学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儒学重地,文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中枢,更是传播儒学精义、继承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四川乐山文庙所隐含的场所精神与城市文脉,仍是今天乐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庙学三迁

1908年,英国著名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怀着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秘密的梦想,不远万里,来到西部小城乐山。他本来的任务是考察采集珍稀植物标本和奇花异草,却被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震撼,于是将镜头情不自禁地对准了乐山的寺庙道观,其中一张乐山历史文化精魂的栖息地——乐山文庙的正面全景照片奇迹般留存下来。

1908年拍摄的乐山文庙(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根据文献记载,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最初的地点是在嘉州城南与乐山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乐山文史研究专家唐长寿说,经宋、元一直到明初均未搬迁。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渡河遭遇特大洪水,育贤坝惨遭灭顶之灾,文庙也在汹涌的波涛中毁于一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邱硕在其著作《乐山城记》中写道:知州杨仲钦、学正李敏鉴于其旧址水患频繁,将文庙始迁龙头山阿方响洞之上。但是工程“未善”,便停工。从宋代以来,方响洞一带就一直位于乐山城市中心,不知是否由于市井杂沓、环境局促的原因,导致文庙铺展不开。

到明天顺八年(1464年),训导曾智提出高标山下玄坛洞所在地。人们看后,觉得该地依“州之主山”的高标山,地势宽敞,视野开阔,山坡平缓,顺山势开拓建设用地十分理想,纷纷赞同把文庙迁到该处。据传,迁建时,曾于该地挖出一块石碑,上刻:“玄坛守此地,留与圣人居。”所有人既惊又喜,认为这是古代的哲人占卜所得之言,说明天意早就将此地预留给了孔圣人。得知此事,士民庆贺,大赞此地风水:“诚烟霏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盖三迁而得胜地。”

至此,庙学迁徙终于尘埃落地,从此,文庙不再搬迁。

邱硕认为,庙学三迁,是乐山城历史上著名的大事,它的空间变化既是乐山城整体北移的缩影,也是乐山官民辛勤维护地方文脉的反映。

扩建重修

“儒学在历代传承中日渐成为主流之学,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文庙在定址后不断扩建。”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乐山师范学院教授陈俐说,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嘉州四谏”之一程启充获赦返回故里,见文庙年久失修,慨然将扩建培修文庙的义举担当起来。尽管他遭受奸党诬陷打击,但仍以万分的热忱,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大业。他带头捐献百金及巨木若干,并游说募捐,以成就这一浩大工程。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上至官吏差使,下至乡士村夫,自觉自愿,有钱捐钱,有物献物,有力出力。

经程启充扩建培修,文庙“庙学合一”的建筑规制日趋完善,四川按察使乔世宁自愿捐资购买儒家经典书籍存放于学宫尊经阁供士子学习阅读。

明末袁韬、武大定盘踞嘉定,文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进士蜀南少参张能鳞慨然重修,经嘉庆、道光年间培修保存至今。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威尔逊所拍摄的文庙照片,便是清康熙年间历经五年时间重建完善的。”陈俐说,威尔逊怀着肃然起敬的心情,以最适中的视角,非常对称均衡的构图,全景再现了孔庙层次分明、雍容恢宏、庄严肃穆的气势。

正如马理《嘉定州增葺庙学记》所描绘的情形:文庙“则奠位高标之麓,遥连峨眉之脉,俯瞰四山,围绕三江,拱揖多态,环抱有情,趾基高明,卉木葱郁,诚烟霏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文庙掩映在葱葱树木中,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互映衬,形象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更可贵的是它与背后高标山顶的道观神霄玉清宫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善纳百川,和谐包容、中和圆融的泱泱气派尽显其中。

修缮后的乐山文庙(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如今的乐山文庙,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有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圣域、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尊经阁、崇文阁等建筑。各单体建筑,按礼制建筑规制设置,错落有致,体量适中,比例协调,层次丰富,组合为一进进完整的院落空间,成为嘉州儿女尊孔朝圣、崇文重教的文化殿堂。

武大西迁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即将烧到武汉,武汉大学不得不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学校组成迁校委员会,分兵水、陆路,顺长江沿途考察迁校的合适地点。

陈俐在《海棠香国的文化之魂——乐山文庙》一文中写道:杨端六教授等一行人先期到达乐山,走到古色古香的文庙前,刚跨过泮池,石柱牌坊上“棂星门”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左右两边分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八个大字,走到大成殿,又有“与天地参,生民未有”八个大字总结孔子功德。选址人员怦然心动,当即敲定将此作为迁校地址。就在这一年的4月,武汉大学正式西迁乐山,把国立武汉大学的校牌挂在了文庙棂星门前。

作为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时期校本部的乐山文庙(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1938年至1946年,乐山文庙作为武大校本部使用了八年之久。“当时大成殿作为图书馆,崇圣祠作为校长办公室,尊经阁作为文学院办公室,崇文阁作为法学院,两庑殿作为大教室。在崇圣祠后山上新建砖木结构建筑一座作为学校大礼堂,在大成殿和崇圣祠旁边修建了会计室和行政办公室。”唐长寿说。

文庙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精英汇聚之地。许多著名学者如叶圣陶、朱光潜、吴其昌、王星拱等,曾在此笔耕不辍,留下华丽篇章。在这里,诞生了多项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的重大科学成果,同时也就带动了乐山科学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繁荣。

乐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徐杉认为,国立武汉大学在八年艰苦的岁月里为国家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既造就了武汉大学的辉煌与灿烂,也为乐山文脉增辉添彩。

“乐山文庙以它历久弥新的坚毅沉稳,庇护了流浪于战火之中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而武大赋予了乐山文庙以新的文化生命和内涵。”陈俐说。

盛世培修

1946年,武汉大学撤离乐山后,当时的乐山县男子中学(后更名为乐山县第三中学)迁入文庙办学,薪火传承。1952年,文庙大成门被拆,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1957年,乐山县第二中学迁入文庙办学,同年泮池被填平,1963年恢复。1994年,因办学之需,大成门处原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改建为三层仿古建筑,同年在泮池上修建水泥石拱桥。2008年,乐山二中撤出乐山文庙。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乐山文庙迁建555周年,在乐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家、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乐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严格按照《乐山文庙维修保护设计方案》,正式启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乐山文庙首次全面维修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

据了解,此次文庙大修工程,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工程范围包括文庙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以及庙内院落共15个单项。严格按照“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和“四原”(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通过修缮排除病害,保存乐山文庙的历史信息,营造庄严典雅的人文空间。

修缮后的乐山文庙(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修缮过程中,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严格遵循文物维修原则和设计方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跟审单位紧密配合,科学组织施工,加强跟踪审计,合理评估造价,做到‘六个务必’。”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胡方平表示,“六个务必”包括务必注重保留文庙建筑的各种建筑特征;务必注重施工中的过程勘察;务必注重关键隐蔽部位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务必注重修复工艺的还原、配件选择和严格工程管理;务必注重项目实施过程各种资料的留存;务必注重施工现场的消防、安防巡查、文明施工与环境管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截至目前,乐山文庙维修保护工程已经完工。“在乐山文庙修缮保护利用工程进行期间,同时抓紧实施陈列展示工程。”胡方平介绍说。乐山文庙陈列展示按照区域功能划分,分为祭祀复原陈列、儒学与乐山文化展陈和文庙大成门武汉大学西迁纪念馆三部分。旨在建设融文化传承、研学旅游、文创开发、城市名片于一体“庙馆合一”的城市精神地标。

来源:《民族时报》2021年3月15日第4版

作者:熊春鹰 游昌学

来源: 《民族时报》2021年3月15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