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张桃芳使用的步枪

作者:李涛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3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2-04-03 21:20:2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涛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3日 05版)

【文物故事】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支苏制M1944莫辛-纳甘步骑枪。枪的主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狙击手张桃芳。

从1952年春季开始,志愿军为执行毛泽东制定的“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按照“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原则,在一线部队中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活动。当时敌我双方阵地平均距离为400米至500米,最近的地方仅有100多米,已经进入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尽管志愿军部队并没有配发专门的狙击步枪,但从苏联进口的M1944莫辛-纳甘步骑枪同样能有效射杀敌军阵地上的目标。该枪全长1020毫米,刺刀打开时长1330毫米,枪管长520毫米,口径7.62毫米,初速度820米/秒。因枪身较短且射击精度较高,深受志愿军官兵的欢迎,成为狙击杀敌利器。

1953年1月中旬,志愿军第24军第72师第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带着这支枪,随部队进入一线阵地。这个阵地正是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年仅21岁的张桃芳对狙击手的行当入了迷。闲暇时间,他不是向老狙击手请教射击要领,就是端着步枪瞄个不停。为了增强击发时的稳定性和臂力,张桃芳还把沙袋挂在枪管上练瞄准。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张桃芳就进入了角色,第二次参加狙击作战时击毙了1个美国兵。此后每次出战均有斩获,歼敌数大大增加,成为全连的头号狙击手。

连里的干部发现张桃芳是个人才,立刻选送他到团里举办的狙击队深造。回到阵地后,张桃芳与战友通过仔细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灵活选择射击位置,并事先构筑工事,进行严密伪装,并把这一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敌人出来晒太阳,打!修工事,打!吃饭,打!敌机轰炸时,敌人出来看热闹,打!敌人出来大小便,打!同时还总结出不少经验:洗澡的,脱下一条裤子再打;坐汽车的,上坡转弯再打……就这样把敌人打得整天龟缩在工事里不敢露头,失去了在阵地前沿的活动自由。

最终,张桃芳用这支不带瞄准镜的M1944莫辛-纳甘步骑枪,以436发子弹歼敌214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狙击杀敌的最高纪录。张桃芳也因此成为志愿军第一狙击手,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等功、二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作者:李涛,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3日 05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