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司马相如与梓潼的千年之缘‖郑金容
司马相如与梓潼的千年之缘
郑金容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一曲闻名天下的《凤求凰》,成就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千古爱情。而他的汉赋才华也是惊才绝绝,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司马相如虽不是梓潼人,但他与梓潼渊源颇深,曾五次路过梓潼,甚至长住梓潼而“乐不思蜀”,逐渐流传为一段传世佳话。如今在梓潼,依然保存了很多关于司马相如的遗迹。
长卿石室
走进梓潼结下渊源
作为巴蜀文化杰出代表、汉代蜀学开拓者,司马相如有着传奇经历和事业成就,尤其是在成都学成、走向全国,受知君王、登上朝堂,名闻天下,让后人钦佩,他虽然不是梓潼人,但他的一生却与梓潼渊源颇深。
金牛古道,是两千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绵阳,从广元出川,直通八百里秦川。作为秦汉时期的官道,等同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是交通路况最好的道路,车马人流,商贾探亲,往来人流无数。梓潼正好位于蜀道之上,是出川入蜀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沿着这条道路,司马相如走进了梓潼,并与梓潼结下千年之缘。
相如堂
五次往返途经梓潼
据统计,司马相如一生南北往返途经梓潼五次。
第一次是是游学到京都长安,过梓潼,登蚕婆山(今梓潼长卿山)观景,留宿于山,夜读而去,五年后回川,从金牛古道再次路过梓潼。
第三次途经梓潼,是他的代表作《上林赋》被汉武帝赞赏,应召入宫。此时是司马相如的人生一大高光时刻,金牛古道两旁的古柏树见证了他的意气风华。
据资料记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正值燕尔新婚。卓文君体谅夫君,决定偕同北上。文君沿金牛道款款相送,难舍难分,不知不觉间与司马相如行至梓潼。梓潼王县令恰好是司马相如的好友,待相如夫妇如上宾,经常陪他们游览大鹜洞天、五丁剑泉、蚕婆山堂,还泛舟潼江。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乘兴登蚕婆山,北眺七曲,鸟瞰潼城。见蚕婆山景致秀丽,潼水如带,山势如眉,鸟鸣花香。司马相如赞叹“实乃读书圣地也”。于是,夫妇二人商量,在蚕婆山小住一段时间,便留宿山腰古刹,在一个石穴内观景读书,直到次年开春才动身北上。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司马相如被召入京又一次路过梓潼。汉武帝元光六年,他受命平“西南夷”南下,武帝元溯元年(公元前128年),他因治夷有功上京复命,第五次途经梓潼。
悉数而来,司马相如五过梓潼,两次登临蚕婆山,还曾在山穴读书,现梓潼还有“读书台”遗迹尚存。
“长卿山”因此得名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大军进攻潼关,直逼长安,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采纳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避难,路过梓潼,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此乃汉司马相如(字长卿)读书之窟,为纪念此事,遂赐名长卿山。全国唯一以司马相如命名的“长卿山”只有梓潼。
长卿山
在今梓潼城西南二里长卿山上西岩,至今尚存长卿读书窟(也称长卿石室),石窟在距地面120厘米的山崖岩壁上,长600厘米,宽500厘米。依山崖凿石室,石室之门洞,以青砖砌成,通高250厘米,宽210厘米,如一间宽敞的石室。石室内左右壁上刻有诗“书岩本是读书台,司马长卿锦城来。长门赋献身荣贵,前人已去今又开。”这种承前启后的好学之风在今时今日真是难能可贵。
为纪念司马相如在梓潼留下的足迹和美名,后人将长卿山所在乡镇称为长卿镇,在司马相如曾读书的长卿山修建庙宇凉亭以示纪念,分别命名为相如堂、相如亭,将与长卿山隔江相望的街道命名为相如街。可以说,梓潼处处都留下了司马相如的印迹,也留下了关于司马相如的动人传说。
人物档案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四川省蓬安县人,因他在书上看到蔺相如的故事,佩服蔺相如威武不屈的性格,便给自己更名为司马相如。一首辞藻华丽的《子虚赋》,奠定了他在汉赋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被尊为汉赋鼻祖,人称“赋圣”,也是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金容
摄影:陈仁康
供稿:中共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