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刘少奇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

作者:王凤青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2-03-02 20:08:29 浏览次数: 【字体:

王凤青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1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指导山东建立统一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局面”。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与晋察冀和太行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抗战相持阶段到来特别是1941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1942年3月,刘少奇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软弱无力的原因在于对群众工作没有正确认识,并提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办法。这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很快摆脱了困难,并推动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密切关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少奇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之所以落后,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中共山东分局没有把群众工作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致使群众工作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这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批评了轻视群众工作的思想。在《群众运动问题》报告中,刘少奇批评了山东党员干部忽视群众工作的错误思想。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要通过群众工作把成千上万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发动和组织起千百万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任何工作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批评了脱离群众的错误认识。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刘少奇就指出,共产党人要“以群众中一员的资格,在群众中出现”,而不是以共产党员或者自命为领袖的资格去命令和指挥群众。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后,他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指出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他还强调指出,如果去命令和指挥群众,“他虽还有党籍,实质已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最后,批评了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要最忠实地为实现群众的利益、改善群众的生活而斗争。但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由于没有解决抗战依靠谁这一关系到根据地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的政策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和落实,群众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从而影响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党政军民的关系。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刘少奇在剖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错误认识后,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

尊重群众及群众团体的自主性。刘少奇认为,做好群众工作,前提是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性。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没有发挥群众自主性的现象,他指出:“群众运动不是同木头一样,我们主观上想做桌椅板凳,就听任我们一块一块地凑合起来,这样是行不通的,”一定要遵循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他认为山东的群众和农救会还没有发生血肉相连的关系,农救会没有权威,群众腰杆子不硬,积极性因此受到了压抑。因此,在群众工作中要尊重农救会的独立领导权,使农救会等群众团体真正能够保护群众的利益,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说话。当然,尊重群众团体的自主性不是说群众团体不受党的领导,党要在政治上掌握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但不是去干涉其内部生活,要严防官办代替。

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群众中生根。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不深入到群众中去的现象,刘少奇指出,共产党人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中的一员,要认识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军队和干部要深入到群众里面去,每个人至少在群众中交几个知心朋友,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是自己人,是亲人,八路军是他们自己的军队;对于群众的问题,可能解决的,不管大大小小,应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应该及时向他们解释,并指给出路。他特别指出,那种脱离群众,对群众颐指气使的人,“是和共产党员的称号不相容的”。

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提高其政治觉悟。刘少奇指出,工农群众在重重压迫与剥削下,生活极度困难,他们为国家民族生存斗争的热情会受到极大压抑。只有当他们的生活地位得到改善、所受压迫减轻了的时候,才能使他们的抗战热情、积极性和对于革命的忠诚发展到最高限度。所以,共产党人必须为改善群众的生活状况而斗争,在改善群众生活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使根据地变成抗战的坚强堡垒。

注意培养群众工作的积极分子。刘少奇指出,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的工农干部,是群众运动的伟大源泉。他们有联系工农群众的天然优势,应该在工作中注意提拔他们,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注意发挥他们在工作上的独立性,使他们成为坚强的群众工作干部。

刘少奇认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之所以出现问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减租减息的重要决定。他要求各级党委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减租减息这个中心进行。在这一要求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42年,中共山东分局相继颁布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作的补充指示(一)》《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作的补充指示(二)》等一系列指示决定,要求“迅速实行减租减息,迅速把群众的热情发动起来”,各根据地要把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作为第一位的中心任务抓好,废除一切超经济剥削,战前债务由政府布告所交利息超过本金一倍者停息还本,超过二倍者本利停付;雇农工资应改为粮食工资制,最低应逐渐达到300斤粮食,平均工资应为450斤。还提出在运动开始前,要切实了解群众的切身问题是什么,首先替群众解决这些切身问题;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要建立农民对农救会的信仰,成立并加强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使群众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真正团结起来。

这些措施使广大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解除或减轻了多年以来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他们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共产党、革命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抗战积极性大大提高。如敌人扫荡时,群众严密封锁消息,坚壁清野,使日军喝不上水,煮不成饭;妇女、儿童站岗放哨,发现敌情后,他们把绳子一拉,村里的铃就会响,人们迅速行动,很快村里就会连一只鸡都见不到。群众还创造了路条制度,通过路条盘查行人,没有路条,谁都无法顺利进入根据地,从而使敌人寸步难行。平原地区的群众还挖掘了纵横如网的抗日沟,使敌人的部队无法行动。有些地区的群众还多次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其无法与增援部队联络。群众的大力支持对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解决抗战时期的各种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群关系也更加密切,沂蒙精神逐渐形成。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好群众工作、促进根据地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王凤青,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