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析赏蓉城历史之花
析赏蓉城历史之花
“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威尔逊于20世纪初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著书传世。央视有一档叫《中国威尔逊》的纪录片,其简介提到:“100年前,英国植物学者威尔逊(最早的植物猎人之一)来到中国西部考察植物,他拍摄的大量照片成为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考据”。这位在植物界相当有威望的专家学者,不仅拍下了不少清末时期老成都的照片,还在其所著的书籍里冠以成都平原“中国西部的花园”之名。
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圆盆植物图案
我国花卉文化历史悠久,盆景便是源于我国。早先时候国人对花的利用是将之入食,战国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再有西汉扬雄《蜀都赋》提及的“酴清”这种古蜀特产,其实也是蜀人采酴醾花所酿。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民歌的《诗经》又有不一样的信息传递出来。《诗经》收集了不少以花卉草木为题材的民歌,对郊野的花卉或人居住的园囿均有记载,文说“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状况并不统一,许多地方存在交叉,但统理史籍所言及当时人们的生活背景皆显示,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以实用为开端,进而再发展到寄意观赏。
《职贡图》局部
往后朝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审美意趣滋长,这一领域又发展出盆栽、盆景。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有一盆栽形象,陶质卷沿圆盆内植有6支花卉,放置在类似于花台的方架上,此为盆栽。而唐朝阎立本贞观年间所绘《职贡图》画面中,南洋进贡的队列里,托扛着象牙的两位使者周围分布着各自端着一山石盆景的三位使者,更晚一些的唐章怀太子墓甬道壁画上还绘有仕女手捧一盘,盘上有石,石上为花木,此一时盆栽已升级为更讲究意境、画面感的盆景。
章怀太子墓甬通壁画上仕女托盆景图
经过历代盆景艺人的摸索和实践,我国的花卉文化,或者更具体一点叫传统盆景文化,形成四大流派,川派盆景即是其中一派。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主要分布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丰富多彩的蟠扎技艺见长,喜以金弹子、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等为树种进行造型,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著称,相传起源于东汉时期(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约摸在唐代至五代时期形成,因贞观年间雄踞西南的巴蜀地区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所以也称剑南盆景,其形成与古蜀花木之盛和巴蜀人乐于享受生活的地方风气都关系莫深。
唐代成都西、南郊周围已盛种花木,还形成定期的花市,主要集中在青羊宫一带。每年梅花盛开时节,青羊宫到浣花溪之间就会有一个政府主办的梅花花会。至宋代《成都古今集记》记“十二月市”中,花木主题类的有“二月花市”“八月桂市”“十一月梅市”,占全年市场的四分之一,这不止说明成都花木文化趋大众化,也显示了成都的花木有市。且这一时期还有韦皋、房琯、李德裕等镇属官员在巴蜀地区建楼阁、庭园等,打造出摩诃池、碧鸡坊、散花楼等蜀中名园,这些池苑楼阁在宋代时竞相开放,民众也能得见其风光之美得以怡情养性,上行下效,官府或者说代表官府的官员系列决策、行为出产的系列花木繁盛优美之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蜀中花木盆景发展。所以宋时巴蜀的园艺业高度发展,擅长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的川人苏轼不仅自制盆景,还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留下“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等诗句,试说这小小的盆景中蕴含的乾坤。
成都散花楼(周洁 摄,方志四川 供图)
元明清时代,川派盆景进一步发展,其技艺在民间广为传播,形成了四川树桩盆景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清末成都百科全书的《成都通览》介绍:“成都之花木,以内城为多。售花木之花园,城外则以二仙庵之花市、万佛寺之花园为便;城内则以玉皇观侧之数家、陕西街之农花仙馆为便。”城外如东门外双林盘钟家花园、南门外草堂寺侧冯家花园、东门外吟诗楼等,城内如丁公祠、布后街孙家花园、三槐树王家花园等,八旗兵所居的少城一角其园林园艺发展得也不错,有竹枝词说:“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栽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赏荷花。”且当时的四川还是名贵盆景的石料主要出产地之一,诸九鼎《石谱》记有:“今偶入蜀,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遂命童子向江上觅之,得石子十余,皆奇怪精巧。”
《成都通览》(蓬州闲士摄于成都川菜博物馆,方志四川 供图)
清末民国初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年宫都会举办花会,各地花农和盆艺者都把自己制作的各类盆景送到会上展示,品评销售,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盆景交易的“花帮”。这一时期,成都涌现出不少各有绝技的盆景蟠扎艺人,如张彬如创作的“初月型”弯、“米结子”弯,陈玉山的“掉拐”手法,戴崇光、龚协之的“滚龙抱柱”法等,其作品及人物相关事迹,散见于各类盆景杂志文献。《金牛文史资料选辑(二)》就有收录这些花儿匠简介,内文《金牛区近代花农人名录》介绍张彬如(1883-1960年)的花园在今天的成华地界,说张彬如“住成都北门外驷马桥街后东边〔属青龙乡辖〕,花园名‘艺香花园’,园地一亩多”,青龙乡也即今青龙街道。
1911年春,成都花会期间青羊宫里的货摊(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当时的成都市郊兴起一股花木种植热潮,到20世纪30年代还形成了行业工会,称成都市花果森林园艺业公会,团聚起成都及附近的温江、郫县、灌县、崇庆、新都、什邡、乐山等地的花儿匠,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七月十八日,在西郊花神庙祭祀花神,并交流经验、传授技艺,前面所提张彬如就曾两次当选公会主席。
2011年,川派盆景制作技艺以其自成一体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百花潭公园内就有一个川派盆景园,顺着历史的脉络,尽展川派盆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百花潭公园内川派盆景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