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骆成骧与资中走马场‖曾令琪 罗成
近日,我们从资中走马场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中人,1865年生,清代四川唯一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家)外婆家《李氏族谱》(民国元年壬子岁增修)中,抄出一则史料,并进行断句、标点、注释、翻译。经实地考察,结合有关地方志史料,我们力求还原骆成骧与走马场(原大有场,俗称走马新场)的历史渊源,以补有关记载之不足。
《李氏族谱》(民国元年壬子岁增修)
一、骆成骧走马场念私塾
据曾令琪著《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7月)中所附《骆成骧年谱简编》记载:
骆成骧幼时随父亲学习。其父骆腾焕(1841—1912),字文廷,同治9年(1870年)中秀才。骆成骧9岁时,随父亲到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17岁考中秀才;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28岁考中举人;光绪21年乙未(1895年),30岁中状元,进入翰林院。
骆成骧外甥周叔平先生(已故)在《毕生从事文化事业的状元骆成骧》写道:
(骆成骧)初应童子试,独尽得题解,且正其误,文如宿构。州官高怡楼大喜,试期方半,遽取卷入内密圈之,出问:‘业师谁也?’闻由庭训。骆父文廷,少孤贫,勤学,为同治时秀才。试事毕,高遂聘骆父入署训其子,备至敬礼。
不久,高推荐骆成骧到成都,入尊经书院,师从湘潭王壬秋(闿运)山长,成为尊经书院高材生。
那么,骆成骧9岁前的启蒙教育,除了其父对他的培养,他还接受过其他方式的正规教育没有呢?
根据我们新发现的《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选自资中县走马场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年增修版《李氏族谱》),我们可以明确两点:骆成骧外婆家在走马场;骆成骧曾在走马场读私塾。
走马场,旧称大有场。《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二·建置志·市镇》(1929年,民国十八年,资中昌文石铅印社印本)曰:“大有乡,俗名走马新场,在县西八十里。土地平旷,风俗最淳。”“土地平旷”是自然生成的地理条件,而“风俗最淳”恐怕更多的与教化有关了。而说到走马场的淳正的风俗,绕不开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里的“鸣凤书院”。
资州(现资中县)鸣凤书院遗迹
走马场位于资中西部,沱江南岸。闻名遐迩的巴蜀古驿道(俗称“东大路”)穿场而过,静静的槐溪河在场边流淌,巍峨的香炉山耸立在场街的东方,距离场镇一公里的琴台山下,因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而名扬州志。此地名为鸣凤坝,所建书院,即名曰“鸣凤书院”。
鸣凤书院建于明,盛于清,毁于“文革”。书院原属李氏族人治学场所,族人亲戚也将孩子送来求学,其中不少中第、登仕者,骆成骧就是其中之一。因骆成骧之母是李家族人(骆母与李家的血缘详情待考),所以状元公从小就在外婆家所在地的李氏鸣凤书院念私塾。
道光壬午年(1822年)十月,李学谟长子出生,取名李文彬,字质中,后例封修职左郎,光绪24年戊戌(1898年)八月殁于古井沟(今新合村6组),谥曰“公直”。李文彬妻子何氏,为走马场石板坳何鼎芳之女,生于嘉庆24年己卯(1819年)正月,殁于光绪30年甲辰(1904年)十一月。李文彬夫妇生三子,分别是兴国、兴泰和兴民。
二、骆成骧走马场留寿序
正因为骆成骧的“外家”(外婆家)在走马场,所以,骆状元也就与走马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文提到,李文彬、何氏夫妇生三子。综合《李氏族谱》和《李氏祠记》的有关记载,其三子的情况如下:
长子兴国,字治平,居家,主持家族事务;次子兴泰,字阶平,在走马场开办私塾,为骆成骧的塾师;三子兴民,字安平。
李兴泰(即李阶平),明经进士,道光25年乙巳(1845年)十月生于古井沟。李兴泰曾作《修职左郎直公及何孺人五世同堂记》,其中有言:“(余)以书诵读二十年,教学二十年。”从中可看出,李兴泰在走马场鸣凤书院教学,家住古井沟。古井沟位于走马场新合村6组,距离鸣凤书院大约一公里。李兴泰之妻杨氏,为古井沟杨家之女;杨家为走马场另一望族。
从李文彬(字质中)道光壬午年十月(1822年)——光绪24年戊戌八月(1898年)殁于古井沟(今走马场新合村6组)这个生卒年,我们可以看到,李质中享年77岁(虚岁)。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一)
古代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何氏太师母,嘉庆24年己卯(1819年)正月——光绪30年甲辰(1904年)十一月,她的“年晋八秩”之年,应该是1898年光绪24年戊戌。《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一文题下署款为“翰林院修撰骆成骧”,根据曾令琪著《骆成骧年谱简编》,骆成骧1895年光绪21年中乙未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骆状元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光绪26年(1900年)庚子秋,担任贵州乡试主考官为止。结合这几方面情况,应该是,骆成骧在京师北京念及何太师母即将于光绪24年(1898年)农历正月庆祝八十岁大寿。当时太老师李质中先生虚岁77岁,也即将“进”八十岁,夫妻二人,同事庆祝生日。骆成骧于是挥毫写下《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既回顾太老师李质中先生的生平事迹,又褒扬何太师母一生的德行,于是就有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标题。
这篇文章,既表现出骆成骧对“外家”的深情,也表达出他对太老师、太师母的热爱。不过,骆成骧生前并未整理、出版自己的个人文学作品集,所以这篇文章也就未见诸通行出版物。骆成骧的长子骆凤嶙,作为骆成骧《清漪楼遗稿》的整理者,在其父亲逝世22年后的1948年,在其长篇《述略》的开篇,满含深情地说:“《清漪遗稿》,生前随手散置,未及整理。中有甚要文献,竟遍觅不得。虽就管窥,勉力印出;其散佚在外,当非少数。倘有抄录惠寄,是所祷祀以求。”所以,骆状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也多亏“外家”李氏家族在重修族谱时收录了进去。这既是名满天下的骆状元的感恩之作,也是李氏家族的莫大荣幸。
实际上,骆状元在走马场及其附近还留下了大量遗迹。比如,他在走马场鸣凤书院的私塾读书处、开馆教书处、他曾居住过的房子,关于状元公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他在陶家寺普贤禅林留下的亲书石刻对联:“俎豆有古法,园林无俗情”等等。
三、骆成骧寿序资料整理
现在,我们将骆状元这篇佚文,断句、分段,加上新式标点并加以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二)
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
暨德配何孺人寿言
翰林院修撰 骆成骧①
常道将②作《华阳国志》于蜀中,耆旧品藻摭拾,不遗余力。或疑庸有溢词,以蒙桑梓;见闻征之,则固有非尽失实者。
吾蜀山水形胜甲天下,灵秀钟毓,不乏慷慨志节、愤发有为之士。其达而在上,尽忠补过,宏济时艰;否则,伏乡闾,服食旧德、先畴,皆有以光大其门户。而又孝、友、睦、婣、任、卹,得实兴之六行③。我质中李太夫子④有焉!
李,故资郡望族,世有隐德,不显于时。质中太夫子生而敏达,甫弱冠,遘先公大故,虑无以为养。有负郭田数十亩,值中落,岁计无所嬴⑤。请于太孺人,尽售之,以事生产。人或沮之。公曰:“穷通,恒理也;且缓急,人所时有。久困涸辙,奚为者?”卒弃之,为更张计。居无何,竟以居积,坐致小康。太孺人为之色喜,而沮之者转贺以牛酒。夫创守无穷达,公以一无凭藉,顾所居,皆成名。今世风颓靡甚矣,得公矜式⑥资郡,懦立、顽廉,致足慕矣。
太孺人弃养,丧葬一如礼制。叔弟某者,少不自检,公无以易,求析爨便其私。度不悛,恐薄天和,卒听之。财利多自与,处之怡然。既果荡其资,复挈橐中金,量以与偿,不使归诸蔥肆⑦。曩薜包⑧笃行,昆弟请分财异居。苞衣服取朽败,庐田取荒顿;弟子之破产者,辙复其业。国史既为立传,紫阳又褒集入小学以训后人⑨。世尝谓古今“八不相”⑩,及以公视昔,度量相越岂远哉!乃知道将记载,如公等之遗佚,为不少也。
太师母何孺人,邑之衣冠族。及笄归公(11),事太夫子、太孺人,务得其欢心。公世业农,孺人佐以勤俭。公孝友纯于性,孺人将顺,俾成厥美。教子孙以礼法,每聚处一堂,示以稼穑艰难,及数十年成败,长幼环听,无敢哗者。平居,理家政、分肉食甚均,权量布帛、麻丝称是。以故家无勃谿(12)。终日坐中庭,事纺绩,指挥仆辈,秩然不紊。数十年来,无间寒暑,家人妇子,禀事座右,及出入庭闱者,咸听无侧视、无衺行、无跛(13),其严肃如此。里中亲族之贫者,岁时皆有馈遗。其不能自存者,或以米粟赡之,或居以室庐,并代经纪其家事,戚里颂之。夫世未有内助不贤,而克成厥家者。然则,公之裕后光前,诚非朝夕之故矣!
质中公喆嗣(14)三:长,治平先生,持家一体亲心焉。次,即阶平夫子,今以明经候选于家。三荐不售(15),遂绝意进取,日夕定省,以其馀课生徒。髦士林立,遐迩称羡。次,曰安平先生。今则孙、曾孙、元(16),一堂五世,峥嵘头角。太夫子、太师母年晋八秩,康强逢吉,置产已逾万金,阡陌云连,号素封(17)室,从此颐养天年。孙、曾辈,彯华缨,纡青紫,佀且操奍而偿。骧非敢略其行谊,以继道将之后。今职膺史馆,深惭阙漏,遥抒祝词,用申忭颂!
注 释
①骆成骧(1865—1926),四川资中人,1895年光绪21年乙未科状元,入翰林院,散馆后,任职翰林院修撰。为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本文为骆成骧担任翰林院修撰(1995—1899)期间,于1998年初为四川资中老家走马场自己的塾师李阶平先生(文中称“阶平夫子”)的父母李质中先生、何氏孺人夫妇所写的寿序。
②常道将:常璩(约291—约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代表作《华阳国志》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著作。
③六行:婣,即姻;卹,即恤。《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后因以“睦婣”谓对宗族和睦,对外亲亲密。旧德,先人的德泽;往日的恩德。《易·讼》:“食旧德,贞厉,终吉。”《左传·成公十三年》:“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先畴,先人所遗的田地。《文选·班固〈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吕延济 注:“先畴,先人畎亩。”
④质中李太夫子:李质中,骆成骧幼年塾师之父,故称太夫子。
⑤有负郭田数十亩,值中落,岁计无所嬴:负郭田,近郊良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司马贞 索隐:“负者,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后因以“负郭田”为典。嬴,通“赢”。增益、增加。《史记·苏秦列传》:“嬴则兼欺舅与母。”
⑥矜式:示范。北宋司马光《与吕公著同举程颐札子》:“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
⑦蔥肆:即葱肆,市场上卖葱的地方。南宋仇远《送程子方归蜀》:“风雪飘萧季子裘,大江西泝过荆州。洲家无计归葱肆,岁晚何人付麦舟。”
⑧薜包:《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记载:“安帝时,汝南薜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己,庐于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之。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还复赈给。建光中,公车待征,至拜侍中,包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也。”朽败,即朽坏;荒顿,即荒废。
⑨紫阳又褒集入《小学》以训后人:《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其中,引用了《后汉书》中薜包的例子。
⑩八不相:《青囊海角经》(作者不详)记载:“一不相粗顽丑石,二不相急水急流,三不相穷源绝境,四不相单独龙头,五不相神前佛后,六不相墓宅休囚,七不相山冈撩乱,八不相风水悲愁,九不相坐下低软、十不相龙虎尖头。”
(11)及笄归公:《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归,女子出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这个女子)
(12)勃谿:又作勃溪、勃豀,即吵架,争斗。《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
(13)无侧视、无衺行、无跛:侧视,即歪着脑袋看人;衺,即斜,衺行即偏偏倒倒地行走;跛,即跛倚,斜靠。《庄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14)喆嗣:喆,即哲。喆嗣,即哲嗣,对别人子嗣的敬称。
(15)三荐不售:荐,进献,旧时常用来代指科举考试。三荐不售,即三次参加科考,都没有考中、落榜了。
(16)元:即玄,即玄孙的省称。因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玄改用元字。
(17)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 张守节《正义》:“言不仕之人自有田园收养之给,其利比於封君,故曰‘素封’也。”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三)
译 文
常璩在蜀中写作《华阳国志》时,德高望重的一些前辈品评人物,搜集资料,不遗余力。有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用了过多的溢美之词,来蒙蔽蜀中父老;从我读书的见闻来看,才知道常璩的记载本来就并非全部是失实的。
我们巴蜀大地山水形胜,天下第一,钟灵毓秀,有很多志节慷慨、奋发有为的人才。在朝为官的人,为国尽忠、为朝廷弥补过错,艰难地维持着各项工作的运转;没有出仕当官的人,就身居草野,依靠先人的德泽,耕作先人留下的土地,都可以光宗耀祖,并能孝、友、睦、婣、任、卹,团结兄弟姊妹,敦睦宗族,亲密亲戚邻里。我的太老师李质中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李姓,是从前资郡的大姓,历代都有阴德,但世人并不知晓。质中太老师小时就很敏捷、通达。刚二十,就遭遇他父亲逝世的大变故,担忧无以为生。家中有县城近郊的良田几十亩,遇到家道中落,每年都入不敷出。于是告诉太孺人,准备全部出让,将所得资金拿来从事其他行业以维持全家开销。有人劝阻。质中太夫子说:“穷和通,世间的常理;但急难,是人们常常会遭遇到的。如果长时间遭受经济困苦之窘迫,那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最终卖掉那些良田,另想谋生的办法。不久,竟然因为日积月累,成了小康之家。太孺人喜笑颜开,先前那些劝阻的人,也转而送来酒肉,以示祝贺。世间上创业和守成,都没有一定之规,太老师没有一点依靠,却凭借自己的力量,转行(经商)成功,家庭富裕,远近知名。现在世风颓废,萎靡不振,有太老师示范我们资州乡里,一定会让那些懦弱的人变得自立,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流露出深深的仰慕之情。
太老师的母亲太孺人逝世,丧葬全都符合礼制。叔伯兄弟某某,年轻时候不检点,太老师无法改变他。那个兄弟要求分家单过,考虑到他不会改,担心(如果不分家)又有违天伦,最终依了他。那个兄弟钱财多分了很多,居然还心安理得。不久,果然将资产挥霍一空,(太老师)于是拿上钱,如数给他还了债,不让他再度流落在市场之间。古代薜包努力践行所学,兄弟请求分家另过。薜包衣物只要了一些要烂不烂的,房屋和田地要了一些荒废了的;侄儿中有破产的,就资助他们,让他们恢复产业。正史给他立了传,紫阳先生朱熹又将其评点、褒扬,选入《小学》一书,以教育后人。世上流传所谓“八不相”之说,我根据太老师的稿行推测古代的一些事例,太老师的度量,岂不是超越那些古人很远吗!至此,我才明白,常璩所记载的那些事例,像太老师这样被亡佚的例子,肯定为数不少。
太师母何孺人,何家是我们资州的大家。太师母十五岁嫁给太老师,侍奉太老师和太老师的母亲,总是很得他们的喜欢。太老师家时代以农为业,孺人勤俭持家。太老师孝敬老人、友爱弟兄本诸天性,孺人就顺从他的品性,以助成太老师的美德。孺人用传统的礼法教育子孙,每当家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告诉大家耕作的艰难,叙说几十年的成败得失,一家老小围着她听她讲述,没有谁敢大声吵闹的。平时,管理家务、分发肉食都很公允,分发布帛、丝麻这些物品也很公道。因此,家里从没有过吵架、争斗的事发生。她整日坐在庭院中缉麻纺丝,指挥仆从干活,有条不紊。几十年来,从不因为天热天冷而中断。家人、妇女、小孩,向她禀告事情,及在庭院、闱室出入的,都听从她的安排,从没有谁看见她偏着脑袋、偏偏倒倒走路、或者斜靠这,她就是这样的严肃。乡里亲戚、族人有贫穷的,每年都给他们以一定的馈赠。有生存艰难的,要么以米粟接济,要么腾房子给他们居住,并帮他们代理、整顿家务,亲戚、乡里都交口称赞她。世间上没有那种妻子不贤惠、却能成就其家业的男人。所以说,太老师能给前人增光,给后代造福,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质中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治平先生,主持家务,能体现出父母的那种仁爱之心。次子,就是阶平夫子,现在以“明经”贡生在家待选。阶平夫子三次参加科考但三次落榜,就断绝了仕途进取的念头,在家早晚给父母请安,以其余的精力开塾教学。英俊之士非常之多,远近人们都很羡慕他。三子,就是安平先生。现在,(父母、阶平夫子他们一辈,加上父母的)孙子、曾孙、玄孙,五世同堂,年轻人头角崭露,才华出众。太老师、太师母即将进入八十岁,身体健康,万事吉祥。家中产业,已超过万金,田土相连如同天上的白云,孙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从此颐养天年。孙辈、曾孙辈,飘着彩色的冠缨,穿戴华丽的衣裳,似乎还持证券而有稳定的收入。骆成骧我不敢忽略他们的事迹和行为,以免像常璩那样受到个别人的批评。现在,我在翰林院任职,深深地感到(史料)缺失、疏漏,所以在遥远的北京写下这些文字,以表达快乐、愉悦的祝颂!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于西都长乐居
作者简介
曾令琪,本名曾训骐,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主席,《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
罗成,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易专会会员,主编《我的故乡走马场》,个人专著《指点迷津——四川中考语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曾令琪 罗 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