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聚焦三星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李竞恒

作者:李竞恒(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21 21:37:45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李竞恒

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在很早的时期便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联系,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就来自四川的西羌之地。汉晋以来的观念中,大禹源自于川西地区,《太平御览》卷82引《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即岷江上游地区的茂、汶之地。《三国志·蜀志·秦宓传》:“禹生石钮,今之汶山郡是也。”川西地区多氐羌戎狄,因此禹又称“戎禹”,如《潜夫论·五帝德》便说“白帝文命戎禹”。《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至东晋时期的川西地区氐羌,仍将当地大禹故地作为神圣空间,加以崇拜。对于此种汉晋时期的大禹故乡记载,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后人攀附华夏中心编造的祖先故事,如王明珂就说“禹生石钮”之类的记载和拜禹神,只是表现“他们不愿被视为边远蛮夷”而已,并不是真实历史。

三星堆铜贝(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但传说背后往往有真实历史的影子,如古希腊之荷马史诗,过去长期被视为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但随着谢里曼、伊文思等人对特洛伊、迈锡尼、克里特遗址的发掘,证明荷马史诗中也保存了更早期爱琴文明模糊的历史影子。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大禹符号代表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元素,与川西、古蜀地区存在联系的证据颇有增加,其背后也存在模糊历史影子。如常见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和川西、川西北地区存在着联系。20世纪初以来,川西地区就发现了黄河流域特征的彩陶,汶川姜维城、茂县波西和营盘山、马尔康哈休、金川刘家寨等地都发现有彩陶。通过将黄河上游马家窑彩陶和川西北马尔康哈休、茂县波西和营盘山等遗址出土彩陶的化学元素分析显示,川西北地区彩陶元素和黄河上游地区非常相似,是持续不断地从北方输送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川西彩陶的风格与黄河流域相似,但也和马家窑等彩陶存在差异,其中一些当为本地生产。无论是传播说,还是部分本地生产说,都不否认彩陶文化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文化与川西、川西北之间存在较多交流这一背景。这种以彩陶为媒介的物质文化交流,显示大禹和川西传说背后的历史影子。

另一方面,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礼器,与代表夏王朝晚期的二里头文化礼器之间存在着联系。1931年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牙璋就有11件,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又出土有大量牙璋,与祭祀山川之礼有关。林向先生将这种牙璋称为“中华牙璋”,并指出“牙璋作为重要的礼玉,夏之方国通用,而殷商不用”。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出土刻有“祭祀图”的玉边璋(即“祭山图”玉璋),根据学者考证,此一礼器是在中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制作,后通过陇西、陇南、川西北传入古蜀地区,反映二里头文化一支系人群的迁徙,三星堆文化中保存着二里头所属夏文化或夏王朝的某些礼制。三星堆出土二里头式中原礼制牙璋,“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精神上的归属”。三星堆所在的古蜀,是接受“夏礼”覆盖过的方国,“禹生西羌”的传说为此种历史线索的影子。三星堆祭祀坑时代虽晚于二里头文化,但这种影响反映的是“礼失求诸野”的延续,中原地区夏商迭代后,古蜀仍在使用一些“夏礼”。类似明朝灭亡以后数百年,“尊周思明”的朝鲜李朝仍然坚守明朝衣冠礼制,甚至使用“崇祯二百年”的年号。而在日本的宫廷,甚至一直保存着中国古老的帝王袞冕(明治时期才废除)、唐代雅乐等。

三星堆博物馆1号神树(云何视觉供图)

牙璋之外,三星堆还使用二里头式礼器陶盉、鬶、觚、高柄豆、鬲形器等。三星堆的陶盉、高柄豆数量均比较靠前,而二里头文化中陶盉、陶觚都是重要礼器,尤其是陶盉这样造型复杂的器物,如果不是通过传播、模仿和礼制功能上的特定意义,是不可能被大量设计和制造出来,这也是三星堆使用“夏礼”的一种反映。三星堆出土的陶盉,如CbT6:41,与二里头文化二期的一件陶盉十分相似,形体瘦高,三足瘦削,甚至二者的鹰嘴状纽盉盖也都一致;三星堆的高柄豆AaT4:39,和二里头出土的陶豆也高度相似。相距1000公里的不同遗址,却出土如此雷同的礼器,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三星堆文化受到了来自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二里头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主要有封口陶盉、青铜牌饰以及玉器中的牙璋等。”这些三星堆礼器与二里头文化的相似,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联系。日用器物比较容易接受外来元素,但礼制领域相对比较保守,对外来礼制元素会有接受上的限制。三星堆礼制中大量使用比较早期的“夏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禹生西羌”传说背后有历史的影子。

当然,三星堆礼器也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其黄金权杖、黄金面具、青铜神像等风格皆不同于中原,反而与古代欧亚地区的文化元素之间存在一些相似。段渝先生指出,青铜神像群、黄金权杖、金面具这些文化形式最初是在近东地区产生,后来陆续向东南欧、南亚次大陆传播,并影响到古蜀三星堆文化。除外部文化元素影响,三星堆青铜文化具有高度的地方性、本土的独特风格,如学者所言“三星堆的重要性在于它呈现了多样性,它是唯一用青铜铸造类型迥异的器物的地方,体现了地方的信仰系统。没有别的地方文化曾发现以这种方法用青铜来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

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象牙堆积(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此外,三星堆大量将象牙用于宗教祭祀礼仪现象,也非常独特。在中原文化系统中,象牙有时也被用于宗教活动,如《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渊为陵。”意思是说将两段象牙一纵一横贯穿橭木,组成一种十字形器物,沉入水中就可以杀死邪恶的水神,甚至能使水神所居的深渊变为高地。中原宗教礼仪中对象牙的使用记载很少,而三星堆和更晚期的金沙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其祭祀礼仪活动中象牙使用则非常频繁,数量巨大,这也是三星堆地方性独特之处,既使用“蜀礼”,也兼用一些古旧的“夏礼”。在夏商方国联盟时期,中原王朝或从礼乐上对周边方国有一些辐射或影响,但当时常见情况是“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禹入裸国则解衣服,尊重各方国独特的地方性礼俗。

三星堆玉璋(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在蜀礼、夏礼之间,三星堆的古蜀人也和中原人分享一些共同类似的宇宙观,比较典型的便是青铜神树、神鸟扶桑、十日信仰。据《三星堆祭祀坑》介绍,三星堆2号祭祀坑中出土的1号神树,残高359厘米,树枝上有9只立鸟,非常符合《山海经》《淮南子》等中原古籍对扶桑、若木、十日等上古宇宙的记载。《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根据这些记载,上古时期中原巫觋的宇宙观,认为东方有扶桑神树,上面住着10只太阳鸟,轮番在天上值班。甲骨文中的“西”是一个鸟巢形状,负载太阳的鸟会降落到地下的黄泉水中,游过地下世界,回归到扶桑之上,依次轮回。地下世界中,居住着龙、龟和鱼类。在这个宇宙世界中,10个太阳依次轮番升空并降落到黄泉,由黄泉中生活的龟背负着这些太阳鸟,穿过黑暗的地下世界。10只太阳鸟循环一圈,就是一旬,三旬就是一个月,“三”这个数字正好又对应太阳鸟是三足乌。从三星堆1号神树的结构来看,扶桑树上有9只神鸟,预设的意思便是目前正有1只太阳鸟在天上值班。而从更晚期金沙出土太阳神鸟金箔来看,古蜀人确实是将太阳和鸟视为一体,这种宇宙观和中原非常相似。

克里斯多夫·霍克斯(Christopher Hawkes)曾说过,如果没有文献记载,通过考古要去了解宗教和精神信仰就是最难理解的部分。由于三星堆时期并无文字,如果没有中原地区的文献材料与出土神树如此高度的契合,仅凭这些考古文物,很难理解三星堆时期人们的宇宙观和精神世界。我们能借助《山海经》等文献,完全将其与三星堆神树进行对应,恰恰说明当时古蜀人和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着精神文化部分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显然是比较有深度的部分。

三星堆古蜀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精神文化知识的交流,且使用一些夏礼。但殷墟甲骨卜辞中所谓对“蜀”的记载,则未必能视为当时四川的古蜀文明。殷墟甲骨中那个被释读为“蜀”的字,孙诒让、王襄、叶玉森、商承祚、姚孝遂、肖丁等人主张这是“蜀”字;陈梦家、饶宗颐、裘锡圭、陈汉平等则释读为“旬”,在山西临猗县西南的“郇城”;李学勤先生也认为这个字是“旬”而不是“蜀”,在山西新绛。经常出现“蜀”受年、不受年,“蜀”射三百之类,应距离商王畿并不远。《合集》20584片记载癸巳在“蜀”,癸卯就到了商,癸卯是癸巳10天以后,也就是说从这个“蜀”到安阳只需要10天,显然不是四川的蜀。当时中原很多地方都叫“蜀”,如《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灭商后“新荒命伐蜀”,朱右曾在校释中认为这是在山东泰安。从《世俘》的历日来看,从殷墟到这个蜀只需要五六天或最多10天时间,显然不是四川盆地的蜀国。

《左传·成公二年》“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这是山东鲁国的蜀邑。《续汉书·郡国志》说“颍川郡长社有蜀城”,即河南禹县也有蜀。杨宽就认为蜀在河南禹县东北,即战国魏地的浊泽,杜勇则认为蜀在河南长葛市。《班簋》中也记载有蜀,唐兰据《汉书·地理志》齐郡广县说,这一蜀地在山东益都、寿光一带,日本学者白川静则认为这个蜀是“河南西部的古族”。无论怎样,当时中原确有蜀地,殷墟卜辞中的那个字就算不是郇,而是“蜀”,也不会在四川盆地。

笔者认为,当时中原人确实将四川盆地称为蜀,不过能最早确定为四川之蜀的古文字证据,应该不是殷墟甲骨文,而是周原甲骨。周原甲骨该字形中有“蜀”字之“虫”,而殷墟甲骨那个被误读为“蜀”的旬字,并没有“虫”符。此外,周原距蜀地尤其是蜀的汉中地区相近,不像商王畿那样遥远。周原甲骨H11:68、H11:10有“伐蜀”记载,H11:97有“克蜀”二字,李零认为这是商末周初时期周人记录的周、蜀关系。王晖先生也指出,周原甲骨中的蜀,便是《牧誓》中周武王联合庸、蜀等八国之蜀。周文王时期周人先伐蜀,并“克蜀”,四川的蜀国臣服周人后,在周武王时期参与了灭商之战。这个蜀,包括四川及陕西南部的汉水流域。

三星堆玉璋(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蜀人参与灭商的牧野之战,获得巨大胜利,《尚书》中有《分殷之器物》佚文,当为灭商后周人将殷商宝物分赐给参战各盟国的记载。彭州竹瓦街窖藏出土的牧正父己觯、覃父癸觯,乃是标准的殷人贵族器物,这是蜀人参战获得的胜利品。西周《班簋》铭文记载之蜀、繁,周振鹤先生认为就在彭州市的西北。古本《竹书纪年》也记载蜀人向周王献琼玉、文翰。

可以说,古蜀人与中原的关系,一直未曾中断。从大禹出西羌的传说,结合诸多考古资料,显示出传说背后有真实的历史影子。三星堆文化以蜀礼为体、夏礼为用,也是以“礼失求诸野”的身份遥尊中原文化。而三星堆神树反映的扶桑、十日宇宙观,则显示当时古蜀人在精神层面上与中原地区的息息相通。殷墟甲骨中的“旬”虽不是“蜀”字,但周原甲骨对“蜀”的记载却是确凿无疑,古蜀国也参加过中原的牧野之战,并获得战利品,周王亦尊重古蜀国独特的地方性礼俗。苏秉琦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著名的“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各区域独立起源的地方性文明,都为整个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以三星堆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正是中华文明在西南大地上的重要分支,它在高度发展自身独特的地方性青铜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血脉交流。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竞恒(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