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 ——日本接受唐诗的一种别调

作者:张红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13版) 发布时间:2022-01-24 22:27:33 浏览次数:934 【字体:

张红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13版)

日本禅学研究大家柳田圣山说:“寒山的笑象征着禅的世界。”夏目漱石说:“有人被蜂蜇,是寒山还是拾得?”这匪夷所思的一问,却是深受日人喜爱的俳句,寒山在日本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日本,寒山触目皆在,宗教、哲学、诗歌、绘画、小说、戏剧等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寒山实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检视其传播历史,江户时代则是日本寒山接受的关键时期。

寒山诗传入日本当在北宋熙宁年间。日本入宋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其于熙宁五年(1072)到天台山参学,获《寒山子诗》一帖,翌年弟子携书回国,此即“成寻本”,为日本最早的寒山诗集。镰仓、室町时代,即五山时期(1192—1598),寒山其人及诗已有一定传播。这一时期,日本仿宋朝禅制,在镰仓、京都建立“五山十刹”之官寺,幕府十分尊信五山禅僧,禅林文学成为四百余年之主流,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五山文学”。五山诗学主要受宋代诗学影响,多取法杜甫、苏轼、黄庭坚诸家,但寒山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及“文殊化身”的宗教身份,也受到了关注。在虎关师炼、中岩圆月、此山妙在、义堂周信、一休宗纯等诗集中均有多首歌咏寒山的作品。这些诗重在构建寒山形象,如虎关师炼《寒山拈笔》:“穷怀一点不关胸,未见愁容只笑容。割破海山风月看,剑锋争似秃笔锋。”义堂周信《题树下寒拾戏岳云登兄》“蓬头垢面人应笑,树下藏身好便宜”等,都是吟咏《寒山子诗集序》记载的寒山事迹,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意味和传奇色彩。

寒山诗开始流行是在江户时代(1603-1867)。五山时期汉诗阅读和创作仅限于少数禅僧和王孙贵族,大部分民众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文学素养。至江户,理学大兴,汉文学也达于鼎盛,大量汉诗人涌现。寒山诗也由此走出僧门,为各个阶层的民众接受与喜爱。

江户近三百年之诗学为儒士诗学,执掌诗坛者皆为当世大儒,如林罗山、木下顺庵、新井白石、荻生徂徕等,创作主体亦为儒士。儒家思想一直是江户诗学思想之主导,诗圣杜甫被奉为诗坛之典范。这一时期,日本诗坛主要受明、清诗学观念影响,或宗唐,或尊宋,或兼取历代,诗风屡变。而在中国向来较为沉寂的寒山,却以一种异乎时流的别调,获得了日人的青睐。这与江户初期隐元、元政、林罗山、石川丈山以及中叶白隐慧鹤等人的推重实有密切关系。

隐元为明末高僧,明亡后应请东渡日本,创建了日本黄檗宗,与临济宗、曹洞宗鼎足而立。隐元曾作《拟寒山诗》百首,序中称道寒山诗“痛快直截”,实至“游戏三昧”境界。他的拟作有的表达对寒山的倾慕:“古圣混尘世,后昆力仰攀。墨池聊溅处,秀气满林间。”“千丈寒岩下,休休一个人。常弹格外旨,不染世间尘。”有的以诗境喻道境,有的则直言佛理。这些拟作少了寒山诗的机锋与禅味,但因隐元的巨大影响力,对于寒山诗的进一步流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江户初期佛门另一人物也与寒山颇有关涉,即日莲宗高僧元政。元政有“诗豪”之称,酷好明人袁宏道之诗法,开创了日本“性灵派”诗学。元政论诗屡言“性灵”,反对蹈袭、模拟,重视抒发真情真性。因而他十分推崇寒山、拾得,称:“余每读寒山拾得诗,自爱其诗之妙,可谓诗之最上乘……或谓之释中渊明。”把寒山视为第一流诗人,称之为佛门中的陶渊明,这一角度与过去佛门诸人较为不同,他开始注意到寒山诗中的“隐逸”成分,其《仿寒山子韵》云:“深深草山踞,胧胧霞谷滨。冥冥来隠士,索索避游人。滴滴水清耳,飕飕松醒身。年年常忘夏,日日永逢春。”诗境清空、明澈。元政又论及如何学寒山,主张学其“性灵”,即学其灵心巧发,不依傍古人,“知诗之性灵者,既是圣徒也”。他反对执着于文字的拟作,指出要超越文字,直入心源,“我和拾得偈,何必拟寒山。吐出无心妙,言言自会玄。要到本源地,舍山更入山”。寒山之“妙”,在“无心”,在“忘诗”,“忘声而善歌,忘形而善舞,惟至于忘诗始可言诗”,无心、忘诗,即是心无一物,最具“性灵”时。这是以寒山来济其“性灵”说,表明对寒山诗歌的解读趋向于多样化,对寒山性情、创作心理等有了更多关注。

寒山诗在佛门之外的传播,是寒山接受中的重要环节。林罗山为日本最杰出的理学家,一代儒宗兼文宗,其为《寒山诗集》作跋称:“山谷(黄庭坚)曰‘自今十年,学可到渊明,而寒山不可及’,此言必有所以然。”对寒山评价甚高。其友石川丈山以诗名世,有“日东李杜”之称,被称为日本的李白、杜甫,其地位可知。宽永十八年(1641)丈山在京都构建“诗仙堂”,这是日本诗学史和建筑史上之盛事。丈山与罗山等多次探讨,选出中国历代(汉魏至唐宋)诗人三十六位,名为“诗仙”,请德川氏御用画家狩野探幽画诗人像,书其名及代表作于四壁。寒山即位列“诗仙”中,与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并尊,享受着作为诗人而非佛僧的荣耀。寒山作为中国杰出诗人的诗史地位由此得以确立。诗仙堂在当时及后世均受到尊奉,至今仍是京都重要的文化景观。

林罗山在陈述寒山入选的理由时称其为“僧中第一”,“彭泽之流亚”,即陶渊明的同类,故“不可不取”。值得关注的是,石川丈山初拟的名单中有“谢朓”及“初唐四杰”等,均为罗山所删。罗山提出增列“王安石”,又为丈山坚拒,可知入选之苛,二人意见也不乏相左处。对于寒山入选,则二人均无异议。诗仙堂壁上所书寒山诗为《题山亭》,以描写自然风物为主。丈山另有一“诗仙堂”副册,所选寒山诗为《楚辞体》,词风清古,情致深婉,亦未及佛理。由此知寒山诗不仅作为禅诗之宗,同时也是隐逸诗之典范,在更广阔的世界被接受和传播,寒山作为诗人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突显。

随着寒山诗的逐渐流行,《寒山诗集》被大量刊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并未出现一部寒山集古注本,而江户时代有多部日人注释、评点的寒山诗集,其中重要的有宽文十一年(1671)《首书寒山诗》、宽文十二年(1672)《寒山子诗集管解》、宽保元年(1741)《寒山诗阐提记闻》、文化十一年(1814)《寒山诗索赜》。这些评注本对寒山诗的推广、流行,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寒山诗阐提记闻》。

白隐为江户时代最著名的禅宗大师之一,精于佛理,长于诗画,酷好寒山诗,曾在阐提窟为弟子们讲解寒山集,《寒山诗阐提记闻》即是弟子整理讲义而成。白隐评诗,本于佛法,以修道为旨归,但多能圆融、通脱。要旨有二,其一,警策世人,勿沉溺于世俗虚幻。如评《鹦鹉宅西国》曰:“此诗比也。譬见世缠缚世荣、关锁爵禄人,恰如鹦鹉在金笼,虽形似福贵,中心常忧恼。如遁居乐道者,似飞鸟在野,虽欠见宠抚,身心常快乐也。”其二,重在阐发“真心”“道境”。何为“真心”,白隐多以诗境为喻,如《碧涧泉水清》评云:“此诗赋寒山境致,示真心现成。”但“真心”不可说,白隐又随说随扫,评《吾心似秋月》时举种种有形物之局限,指出“绝妙处”不可比况。

白隐以“心”为修持根本,论诗大要。在评著名的《人问寒山道》一诗中,白隐阐发了“妄心”“真心”之别,世人之心是“逐声色取舍底识神,随好丑爱憎底妄心,是名生灭之心,是为生死本根”,而真心则是“心、佛、众生,平等不二,佛界魔界,净刹秽土,有情非情,草木森罗,尽是一个佛心”。妄心刹那生灭,追逐声色,造作分别,是众生千劫生死流浪的本源;识得“佛心”,才能平等不二,超对立相,这是学寒山根本处,也是入“寒山高境”之要径。白隐以禅者的洞见及证悟,直指寒山本意,破一切执,离所有相;又以高超的艺术禀赋,将不可言说的“禅境”与“禅心”呈现于目前。他从诗义出发,既阐发佛法的“胜义谛”,又方便说法,关注世道人心的救度,受到僧俗两界欢迎。其思想不仅影响当时,在一百余年后的明治时期复大兴于世,对寒山形象及诗的普及、流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寒山诗以其独具的魅力,兴起于江户诗坛,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代,作为一种“异质”存在,得到了日人的广泛认可。其审美品质、思维模式、言说方式都影响着日本诗坛,并渗透到和歌、俳句、舞蹈、戏剧、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明治以后,其人及诗更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寒山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着深刻而悠远的影响。

(作者:张红,系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