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寻找北宋沈括《天下郡县图》‖万邦

作者:万 邦(78岁,原成都地图出版社高级工程师、地图学专家) 来源:图知四川 发布时间:2022-01-14 21:22:44 浏览次数:835 【字体:

寻找北宋沈括《天下郡县图》

万 邦

元代脱脱所著《宋史·艺文志》写道,北宋“沈括《天下郡县图》一部,巻亡。”至今,几乎所有研究《宋史》的专家、学者都完全认同脱脱所下结论,认为北宋科学家沈括1075年奉旨编绘、1087年进呈、次年受宋哲宗嘉奖的《天下郡县图》(又名《守令图》),到元代初已消失亡佚。

笔者从1987年起,对荣县文庙藏《九域守令图》碑的拓片反复研究,经分析论证后认为:《九域守令图》碑所依据的版本即沈括所绘《守令图》小图,或者说《九域守令图》保存着沈括编绘的《守令图》小图的原始基本面貌。笔者的论文写于1990年,发表在1991年《四川测绘》杂志第1期,迄今30多年了,未收到任何不同意见。笔者从图的尺寸、比例、名称、内容、图记、沈括与王存的关系及诸多其他证据进行论证,说明沈括所绘的《守令图》“大图一轴,高一丈二尺,广一丈,小图一轴,诸路图一十八轴。”都是政区图。“守”指州官“太守”,“令”指县官“县令”,《守令图》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行政区划图》,简称《政区图》,“九域”指“九州之域”即“中国”之意。笔者分析、研究和复原的《九域守令图》,则相当于对宋代地图的考古发现,把亡佚900多年的宋代沈括所绘的《守令图》小图,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了。同时印证了宋代的地图造送制度以及当时中央政府向各州颁发全国政区地图的史实,推翻了元代脱脱在《宋史》中“沈括《天下郡县图》一部,巻亡”的错误结论。

一、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沈括,浙江杭州钱塘人。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他博学多才,造诣颇深。

他在地理学、地质学、地图学、地名学、文字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乃至医药学、绘画、书法、收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研究并有很大贡献。他的著述有《梦溪笔谈》(包括《续笔谈》《补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守令图》(又名《天下郡县图》)等。沈括是嘉祐进士,作过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等。至和二年(1055年),东海县令出缺,沈括奉命代摄。

1072年,他利用分级筑堰法测量800里汴渠水位高差,精度已达“分”(约3毫米)。沈括上浑仪、景表、浮漏 (天文、测量、计时仪器),招卫朴造新历,1075年沈括奉使按边(到与契丹接壤的边界处视察),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守令图》,经十二年艰苦努力,五易其稿,于1087年编成《守令图》(又名《天下郡县图》)。其中,1080至1082年,在延州(今延安)任知州又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录了许多地理、地质、地图方面的重要内容和信息。比如:记录了他在陕北发现山上有鱼、蚌化石,记录了“石油”,记录了湖北的云梦泽、东海的海市蜃楼、地震、龙巻风等,还记录了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他发现磁偏角比欧洲早400多年,他还首创用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等。他编绘的《守令图》,共有20幅,计大图1幅,小图1幅,诸路图18幅。1088年因此受到宋哲宗嘉奖,次年 沈括绘的《守令图》即颁发全国。全世界公认沈括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

二、《九域守令图》碑简介

20世纪50年代,笔者在四川荣县文庙曾见过完整的《九域守令图》碑。碑在文庙大成殿北墙西侧,高两米多,碑额上阴刻二龙戏珠图案和拳头大楷书《九域守令图》几个字。碑的中部是标有东西南北方位的地图,地图下部是约为核桃大小的图记,风化严重。1964年,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收藏时已缺少碑额、碑基。1987年,我借到该碑的拓片,也只有地图和图记,没有碑额。当年我就开始摹绘该图,将阴图改绘为阳图。这样便于修改,也更清晰,同时开始了《九域守令图》碑的复原、分析和研究工作。3年时间,我查阅了《荣县志》(乾隆和民国两个版本)《嘉定府志》《元丰九域志》(宋代王存著)《玉海》(宋代王应麟著)《梦溪笔谈》(沈括著)《宋史》(元代脱脱著)《宋会要辑稿》《科学史文集》1980年第3辑等十多种文献资料,开始撰写论文。《九域守令图》碑是北宋荣州太守宋昌宗于宣和三年(1121年)刻石立碑的。碑的背面刻有“莲宇”二大字,是绍兴己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河东薛仲雍。说明该图碑在南宋绍兴时期仍矗立在莲宇山(即后来乾隆间建文庙的地方,今荣县中学运动场北)。《九域守令图》碑的尺寸是笔者根据《嘉定府志》记载的尺寸和在四川省博物馆实量地图、图记、嵌入碑基部分的尺寸,推算出拼接上去的碑额的尺寸。碑身高154厘米(图上边2厘米,地图高128厘米,图记24厘米),实量碑足21厘米,推算出碑额高38厘米,碑宽112厘米,图宽101厘米,左、右各5.5厘米的边,碑基石已不复存在。碑厚19厘米,在碑顶距两边28厘米中线处分别有3×3×6厘米榫孔,正说明有碑额存在(省博物馆馆长贾克亲自量的),图记竖排,共42行,满行10字。图记(参照县志、府志整理,加标点)如下:

按班固《地理志》:黄帝方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天下分为十二州。禹平水土,仍制九州,列五服。周爵五等,自公侯至附庸盖千八百国。周室既衰,诸侯转相呑灭陵夷,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更汉晋分裂,至隋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凡郡一百七十,县一千二百。唐高祖改郡为州,然海宇初定,权制州郡,太宗始并省之,分天下为十道,至开元盛时,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及五代丧乱,离为十国,郡县之数不可究诘。圣宋龙飞,天下复并为一,迄今百有余年,其间州县废复不常,世传皇朝《守令图》数本,然其废复郡邑,多未改正,兼州县著望,罕得其详。今当以《九域志》为定。谨按志云:凡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举,弗相混淆。总二十五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二十五。志之所载,自有东西南北之分,加以善本校正,因命刊勒,以皇朝《九域守令图》为名。其如绍圣间收复州郡,多所不载者,莫知所据,故不录云。宣和三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壬戊朔八日己巳朝请大夫知荣州军州管勾神霄玉清万寿宫兼管内劝农事赐紫金魚袋右重立石。臣宋昌宗。

《九域守令图》碑的背面,刻有“莲宇”两个约半米见方的大字。落款是“绍兴己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河东薜仲雍”(注:薜仲雍是照《荣县志》补入),说明在南宋绍兴时《九域守令图》碑仍立于荣州城西北的莲宇山(今荣县中学操场北)。清乾隆年间荣县迁建文庙时,才把《九域守令图》碑置于大成殿北墙之西。荣县文庙东抚廊靠北墙边原立有一块“灵栆”碑。下款是沈博毅书。《荣县志》载:“博毅者,括子也。是崇宁四年(1105年)中官荣(县令)。此碑背面是杨仲修书的碑,文革中被砸毁。

顺便提及,笔者曾见到荣县文庙大成殿北墙之东嵌有一块南宋李焘所绘之《方物图》碑,约有一米多高,宽约数十厘米。该碑底图是宋代版图,刻有黄河、长江和海岸线等,及各府州名。物产符号有稻、麦、稷、豆、棉、丝等。记得荣州附近有棉的符号。李焘是丹稜县人,历史学家,曾在荣县为官。他刻《方物图》是学宫中教学用。此碑被毁于“文革”中。

三、沈括的《守令图》与荣州《九域守令图》碑

1.名称相同

陶渊明

沈括奉旨编绘的《守令图》,又名《天下州县图》《天下郡县图》。荣县《九域守令图》碑,又名《九域图》碑、《守令图》碑。都是《政区图》。

2.内容吻合,依据相同

陶渊明

沈括奉旨编绘的《守令图》,是依据《九域志》进行编绘的。必须反映《九域志》内容所载的府、州、军、监、县等政区内容,才能被称作《守令图》。

1121年,荣州太守宋昌宗是根据“世传皇朝《守令图》”,同时按照《九域志》进行校正后刻石的《九域守令图》碑,也是将北宋的府、州、军、监、县等政区内容全面反映在图上,才命名皇朝《九域守令图》刻石的。

3.地图比例基本吻合

陶渊明

沈括所绘的《守令图》计大图1幅,小图1幅,诸路图18幅,总共20幅。大图高一丈二尺,宽一丈,高宽之比为1.2:1。小图未记尺寸,应当与大图一致,只是尺寸小些才适合颁发。诸路图此处不必说了。《九域守令图》地图尺寸为高128厘米,宽101厘米,高宽之比约为1.3:1。虽与沈括大图高宽之比不完全吻合,但十分接近。因为古代拓印用宣纸,编绘用宣纸,而宣纸的尺寸往往不够大,必须拼接,在使用墨水拓印和手工绘制后都会伸缩变形,且纵向与横向变形比率不一致,必然增大误差。但是1.2:1与1.3:1已相当接近,这就是《九域守令图》与沈括《守令图》地图比例不完全吻合而是基本吻合的原因。

另外,我计算出《九域守令图》面积相当于沈括《守令图》大图面积的九分之一。即是说沈括《守令图》小图面积为《守令图》大图面积的九分之一。

4. 其他有关的佐证

陶渊明

(1)海州东海县夸大绘出。而1055年沈括曾因东海县出缺,代摄东海县令;

(2)永兴军路(今陕西一带)反映比较准确。这与沈括1080至1082知延州又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及之前曾奉旨按边,对该地熟悉不无关系;

(3)两浙路的鉴湖夸大表示。这与沈括为杭州钱塘人,知鉴湖在唐宋时甚有名气分不开;

(4)四川水系和府、州、军、监、县相当准确。康定元年沈括之父沈周任简州平泉县令,沈括随父居蜀;

(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的海市蜃楼、龙、潮汐、地震、旋风、黄河改道、沙门岛、陵州盐井、海船、龙船等,在《守令图》上多有反映。

(6)宋代的闰年图制沿习了隋代“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和唐代地图三年或五年一造送的制度,既有各州逢闰年向中央报送当地地图的规定,又有中央向各州颁发全国地图并“令职方牒诸州谨其藏,每闰依本录进”的制度。才有宣和三年知荣州的宋昌宗令人刻立《九域守令图》碑的作为。才让九百年后的我们有幸见到北宋时期全国政区图的真实面貌

四、结论

《九域守令图》所依据的由朝廷颁发的“世传皇朝《守令图》数本”,即是沈括奉旨编绘的《守令图》小图,或者说《九域守令图》保存着沈括奉旨编绘的《守令图》小图的原始基本面貌。

换一种说法,即是说北宋科学家沈括1076年奉旨编绘,于1087年编成的20幅《守令图》(《天下郡县图》),并没有完全消失亡佚,而其中的《守令图》小图却因朝廷颁发到各州后,荣州太守宋昌宗“加以善本校正,因命刊勒,以皇朝《九域守令图》为名”的著名的《九域守令图》碑而得以保存。此碑至今已整整九百年了。我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地图学专家研究33年《九域守令图》碑,其目的就是要寻找出沈括的《守令图》(即《天下郡县图》),让沈括的《天下郡县图》从元代脱脱《宋史》的错误结论中走出来重新亮相。

来源:图知四川

文/图:万 邦(78岁,原成都地图出版社高级工程师、地图学专家)

来源: 图知四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