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芦山茶马古道探秘‖李靖

作者: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作家协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04 17:36:47 浏览次数:1145 【字体:

芦山茶马古道探秘

李 靖

早就想写一篇有关芦山境内茶马古道的概述性文章,却因事务缠身,始终未能如愿。

我不是芦山人,甚至不是雅安人。虽然我已在芦山客居生活了十余年,早已将根深深扎进芦山这片沃土,融入了芦山的山水与血脉,并在这方水土上开枝散叶,但是对那段悠远苍凉而又溢满流金的历史是陌生的。

说起茶马古道,我曾也写过几篇类似文章。这些文章虽貌似精彩,却经不起推敲,仅写出了一些皮毛与表象,一些灵魂的东西却远未曾触及。

如果说要写一篇芦山境内茶马古道的文章,仅凭一些简单介绍与一些过气的资料就匆匆动笔,那是对茶马古道悠久历史文化的矮化与亵渎。所以我抱着审慎严谨的态度,迟迟没有贸然动笔……

横断山脉的地理环境很特殊,货物只能靠骡马、牦牛和人驮运,一步一步踩踏出茶马古道。图中是行走在虎跳峡里的马帮(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心怀对茶马古道的敬畏与感念,收集散落在芦山各处,点点滴滴关于茶马古道的柳絮花瓣,又在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刘照辉帮助下,取得了芦山茶马古道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仅凭一些资料就开始写芦山的茶马古道?我认为,这是对芦山茶马古道历史的不负责任。于是,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到芦山周边四处走访,收集整理关于芦山茶马古道历史的点滴,并在当地两位文化名人赵泽平老师、唐国富大师指导帮助下,有幸蹚走于芦山崇山峻岭间,流连在姜城的大山小道,乱石险滩,心怀虔诚地寻觅芦山境内的茶马古道。在镇西山、龙门山、罗纯山中,登万丈绝壁,觅古道苍黄,体验茶马人“蹚古道”的艰苦卓绝,在荒芜阡陌人迹罕至的小道上,重蹚茶马历史的那份泥泞与坎坷。

芦山茶马古道(图片来源:芦山地方志)

芦山,偏安一隅,地处北纬30°,这是地球上贯穿“四大文明古国”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

芦山,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上游,东南与雅安市雨城区接壤,西南与天全县相连,西北与宝兴县为邻, 北与汶川连界,东北与大邑、邛崃毗连。在古代,芦山是川西咽喉,是连接川、藏的民族走廊与交通枢纽。

芦山,地跨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过渡带,属中纬度内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天然的原始森林,县境多河流川泽,形成了重山叠嶂、河流纵横、峡谷逶迤、景色旖旎的桃源景致。

芦山,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从事狩猎和农耕。夏为梁州之域,商为氐羌地,周属雍州,后为青衣羌国地(或说蜀国地)。公元前316年建县以来,县名历经青衣、汉嘉、阳嘉。战国后期,秦惠文王时汉嘉、始阳、卢山、泸山、芦山更替。芦阳镇历为西部都尉、蜀郡属国都尉、汉嘉郡、县的治地。芦山自秦置青衣道至蜀汉阳嘉县,境域包括今芦山县全境和宝兴、邛崃、名山、雅安、天全的部分地。

芦山,正是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悠久渊源的历史,成就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与传奇。

茶马古道四川境内道路图(图片来源:芦山地方志)

说起芦山的茶马古道,不得不提及两个与古道息息相关的名人。

张骞,中国汉代杰出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之路。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吃惊地发现了大量产自四川的蜀布、邛杖等物资,并将这一情况向汉朝皇帝做了详细汇报。在汉朝皇帝重视问询下,一条神秘的“蜀身毒道”才得以浮出水面。“蜀身毒道”就是茶马古道的前身,而且还早于北方丝绸之路。

司马相如,中国汉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用口辞、礼物、货品、商贸、筑路工及赋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作武器,就让经营“西南夷”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文取柔治“西南夷”的经验,自临邛以西之松安镇马湖营出发, 披荆斩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一路经马崖顶、 油炸沱、 高家场、何家场、高兴场、 越镇西山,渡玉溪河,进八步关,入青龙场,不畏艰难劳苦,镂出一条灵关古道,打通通往西南夷“蜀身毒道”的商贸。

在对外商贸日趋繁荣的同时,“蜀身毒道”这个名词也逐步被“南方丝绸之路”替代。经汉、隋、唐、宋后渐兴,盛于明、清。特别是在“大唐盛世”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后,茶叶传入涉藏州县。这条道路的贸易,也从最早的以物易物简单交易,逐步演变成政权参与其中,大型商队有组织对外商贸活动了。道路沿途多建驿馆、客栈、酒肆、车马店、饭馆等配套设施。政府也增设了茶马驿、茶马司以及茶马都尉府等诸多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以便控制货物流通、维护治安、收纳税款等日常事务。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茶马古道”了。

芦山,因其独得的地理位置,加之物产丰富,无论是在“蜀身毒道”时期,还是在稍后的“茶马古道”,这里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与节点。无数的马帮与“背二哥”在芦山境内的邛崃山脉、龙门山脉、罗纯山脉以及二郎山山脉上,爬山涉水,披荆斩棘,踏冰卧雪,将南来北往的茶、盐、布匹、丝绸等物资,通过芦山多条“茶马古道”支道的运输,在芦山汇集,然后分流。或北上,或南下,或东进,又或西出,最终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18世纪末伊莎贝拉镜头中的茶马古道背夫(伊 莎 贝 拉·伯 德 摄,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芦山的”茶马古道”,当地人更喜欢称其为“茶盐古道”。曾经无数的边茶、蜀布、邛杖、盐巴、农具、铁器等货物,途经这里进入涉藏州县,然后从涉藏州县带出骡马、牛羊、毛皮、酥油、药材等物资,又再从这里流入内地。

芦山境内茶马古道阡陌纵横,四通八达,主路就有好几条,支路与密道更是数不胜数。主要道路:

(一)成都—邛崃—油榨—南宝山—大川—大翕顶—宝兴—新街店(小金)。

(二)成都—邛崃—油榨—南宝山—大川——龙池岗—太平—围塔—双石—宝兴—新街店(小金)。

(三)成都—邛崃—油榨—火井—镇西山—宝盛—青龙关(八步关)—龙门—县城—铜头峡—宝兴—新街店(小金)。

(四)成都—邛崃—油榨—火井—镇西山—宝盛—青龙关(八步关)—龙门—县城—飞仙关—天全—泸定。

(五)雅安百丈—中里—马鞍腰—龙王庙—县城—飞仙关—天全—泸定。

(六)雅安—多营—大深溪—飞仙关—天全—泸定。

芦山境内的茶马古道上,行政机关在太平镇设有茶马驿,在龙门设有茶马司都尉府,并在青龙关、飞仙关、马鞍腰等关口要隘设有城门,城下都设有税房,管理着芦山全境所有茶马物资交易与征收过往货物的税款。

青龙关茶马古道

青龙关,又称八步关,是芦山八景之一。民国《芦山县志》载:“八步关在县东北五十里,与天全连界,可通邛崃。清光绪十一年乙酉 (1885 年)邑令(按:相当于县长)张祜以地势险要,请建石关,因改名青龙关。”青龙关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垮塌,后经重建修复,关上“青龙关”三字是由当地著名书法家王晖老师所写。

“八步悬天斗,三步一点头。”当我与赵泽平老师从龙门出发,在当地向导带领下,耗时两个多小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来到了青龙关的关口,才知道了这首诗的含义。

青龙关,位于龙门山山脉,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关隘,是沿玉溪河在万丈悬崖上硬生生凿出的一条栈道,一块硕大的巨石悬于岩壁,修路时底部也被凿去一块,如天斗悬于道路中央。人从斗下行走,必须弯腰低头方能通过。古道早已荒废,满目的枯草落叶一片萧瑟景象。现在的路是政府为了搞旅游重新仿古修复的,为了游人安全并在古道放置护栏。即便这样,我们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在万丈悬崖边看着玉溪河湍急的河水,还是有些不寒而栗。

据《天全州志·风俗》记载:“州出茶处多在凤头村一带地方。以三月社后采摘,一年出息最多。”在隋,从今宝盛乡凤头村将茶运到天全碉门,最好的路应是出金鸡峡,过八步关进县城青龙场这条路。因地势陡峭运输茶业的方式,多为人背,少有马驮。青龙关山顶处有一亭阁,是后来修建的,是供游人山上小憩之用。但在亭阁旁一有处房屋曾经坐落的痕迹,向导说是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税房遗留下的残垣断壁,当地小地名就叫税房头。这税房应是官设征收过往茶商和其他商人的机构,相当于今公路上收费站的过杆费。

在青龙关上俯瞰,一条宽敞的公路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来往车辆欢快地奔跑。原来的高山深涧处是一座座大桥与一条条隧道,或过水横跨东西,又或穿山连接南北,天堑早已变通途。

青龙关(图片来源:北纬网)

飞仙关茶马古道

“孤峰绝青天,断崖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渡。”飞仙关地处芦山罗纯山脉西缘,在芦山、天全、雨城三地交界,有着“神禹漏阁”之称。与青龙关一样,飞仙关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险关隘口,被誉为“川藏咽喉”,号称入藏“第一关”。关口的“东应夔门”四个大字,威严霸气,同时也是芦山八景之一。

飞仙关相对青龙关来说,地势更为险要,在茶马古道上的地理区位也更为重要。如果说茶马古道如同身体的血管,是有无数的小道(毛细血管)与官道(主动脉血管)组成,那么飞仙关便是这些毛细血管与主动脉血管的交汇处。

飞仙关素有“汉嘉南来第一州,藏卫西望三千里”之说。关口是峡谷断裂地势,山如刀劈斧凿般险峻无比,深涧峡谷中,青衣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又因“一川烟雨动诗情,千里江山舒画卷”峡谷美景,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在这里常住绘画写生。

同时,飞仙关也是茶马古道出川入藏北线的必经之路,南线的备选之路。途经上关、老君溪、堰坎上、下关、关门口,老飞仙北关关口依然保留至今,城墙上满是岁月斑驳的印记。飞仙茶马古道,厚重而古老,道路经历朝历代反复修复,经风历雨,悠悠古道重叠了历史时间的记忆,青石板上密布的马蹄印、“拐子窝”与歇头子,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承载了多少古道上的故事,雕刻下马帮与“背二哥”们“蹚古道”的众生相,也烙印了茶马古道年轮的亘古传奇。

飞仙关,是马帮与“背二哥”的集散地,他们在此讨生活,与往来客商就背工费讨价还价,最终背驮货物南上北下。又因关内盛产一种特殊的竹编器具“茶篼子”,是专门为茶厂生产的边茶作包装的篾篼,在这里大量买卖。飞仙关现存“姚家大院”,就是茶马古道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商号“义盛昌”,因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茶叶、货品质量上乘,在茶马古道上享誉盛名称为“五美号”。

曾经的飞仙关口设有官家的税房,关内人头攒动,店铺林立,茶馆、酒肆、马店子比比皆是,因此飞仙关又是茶马古道上一座极为重要的场镇,也是现今尚在使用的一段茶马古道。

如今,走在飞仙关关口,一座水电站横亘江中,汹涌的江水因大坝的“束缚”,温顺了不少。一条公路(川藏公路)劈开了大山,一条隧道穿山而过,刚好穿越曾经的那道“东应夔门”,川藏铁路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铁路建成后将镶嵌横跨在老的茶马古道上,这算是对老茶马古道情结的慰藉,也是对茶马古道精神的一个延续。

飞仙场,原本热闹的集市与“茶篼子”交易也几经辗转反复,终于从对面的多功场搬迁回了飞仙关。飞仙关也恢复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每月农历(一、四、七)逢场,赶场天车辆往来交织如梭,市集上人声鼎沸,鸡、鸭、猪、狗叫唤的嘈杂声,小商小贩的贩卖的吆喝声,汇集成一派繁荣景象。加上政府又花重金打造了一个飞仙4A风景区,时有前来观光游览的旅客,在飞仙关的山水中观光、摄影、走一段茶马古道,体验曾经的那份艰辛与不易,缅怀“背二哥”自强不息的精神。昔日的茶马古道,又浮现今朝的盛世与繁华。

飞仙关(图片来源:飞仙关镇人民政府)

龙王庙茶马古道

说起龙王庙,芦山人大都知道。但对龙王庙上的马鞍腰茶马古道,知晓的人却凤毛麟角,我也是在这次走访中无意得知。在芦山“历史活地图”、芦山县文化馆原馆长唐国富陪同下,我决定“蹚一蹚”芦山县沫东水库龙王庙上的马鞍腰茶马古道。

龙王庙,位于罗纯山山脉南缘。这里地势,相对茶马古道上的青龙关、飞仙关,就显得平缓了许多,也没有那些雄关险峻,看上去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路小道,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龙王庙,是一个很小的寺庙,有些不起眼,听说庙里供奉的是能保一方平安的本地大神。因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既不逢初一十五,又不是庙会与菩萨生诞,庙门紧闭,香火惨淡。旋即绕过,但见庙后一条小道直通山上。小道路口有一座古老破旧的老屋,半拉用石块、青砖、柱墩累积起的围墙,任性且松散的堆积在路边。有个拄拐的耄耋老人立在门口,注视着不速之客的到来。老人穿着极为朴素,头戴一顶破旧大棉帽,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岁月年轮曲曲折折的堆积。老人杵着的拐杖,是一株古树的藤蔓制作,蜿蜒着带着厚重的遒劲与苍黄。老人、老屋、还有那根古老的拐杖,在这荒郊里略显孤独与凄凉。

唐国富和老人算是老相识了,与老人打着招呼并说了我们的来意。老人叫胡月西,今年已86岁高龄,除腿脚不便外,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身体还算硬朗。老人给我们讲:他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从未曾离开,这里曾经相当繁华,原本有两家大户人家,一家姓寇,另一家就姓胡,姓胡的便是老人的祖上了。两家背靠茶马古道开了两家“幺店子”供过往客商、马帮、“背二哥”休息打尖。因往来人员众多,“幺店子”生意极好。在寇家“幺店子”旁的古道上,曾有一道专人把守的大石门,石门每天卯时开放,酉时关闭。过关纳税,闭关歇脚。一道石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掌管着这条古道的交通命脉。这里所收的税款,也当地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寒来暑往,岁月成殇。寇家老屋连同那道古老的大石门,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胡月西老人的子女也多次叫老人搬到县城中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故土难舍,在这曾经的茶马古道上,用余生笃定守望。

胡月西老人还给我讲了这个古道上的宋代石刻,八步石,栏杆头,与永垂万古碑的故事。这条茶马古道年代久远,从雅安百丈将茶叶、盐巴、生漆、布匹通过中里、马鞍腰、龙王庙,运进芦山县城。

我们告别了胡月西老人,沿古道前行。一路上多见一座座电力铁塔拔地而起,高压电缆线飞跨崇山峻岭。因修建与地质变迁等原因,原道路已难以寻觅,在走错一段路后,才在唐国富带领下找到了被荆棘淹没了的宋代古道上的题字。字是“宋朝天禧年九月盐台佃户马张,崇宁元年,庆马三十一郎”等八十余字,这些字足以佐证这条罗纯山茶马古道,在宋朝年间就兴盛了。

又在山中走了一个小时,看见一块天生巨石嵌在古道中央。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野蛮的去移除巨石,而是用智慧在巨石上打磨出了“正八步,斜八步”的石梯供人通行,让这块“天生石”融入了古道中,成就了“八步石”奇特的景观。

登上“八步石”,沿罗纯山山脊前行不到两里,来到大岩腔,看见一座石碑,碑上刻有“永垂万古”四个大字。碑文已被岁月侵蚀,变得斑驳模糊,我只能用手指轻柔虔诚地触摸,用指尖的温度去透过冰冷石碑,用心去感受、品味历史的过往。“自来功无大小,创始首难,善无至大岩腔通往来之要道,林深荷担却步,加以路险。见之者咨蹉,行之者慨叹。行者苦之”,这一落款是咸丰五年的碑文,记录了走茶马古道的危险、艰辛与不易,感叹古道的路难行,走的苦。此碑就是“永垂万古”碑,但当地人却习惯叫它“界碑石”,因为碑的另一面,就是雅安中里地界了。

玉溪河打着旋汇入了青衣江,江水或急或缓在这里流淌,芦山,古老的茶马古道,就静静地星罗棋布散布在两岸的崇山峻岭间。冬去春来,岁月更迭。昔日的茶马古道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终成历史荒漠中的一捧黄沙。曾经万仞悬崖边的茶马古道,早已被宽敞的公路所取代,桥梁与隧道让天堑变通途。古道上的马帮与“背二哥”,伴随着公路上汽车的滚滚车流,沉淀在了青衣江历史的江水中。

芦山,茶马古道上静静悄悄,枯叶伴花香,飞鸟忙筑巢。寂静山谷中“背二哥”的号子似曾回响,悠悠古道云雾缭绕,在其中流连徜徉,氤氲空气中嗅出一缕茶香的飘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靖(四川省芦山县作家协会)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