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荣县地名中“佳”字由来‖程永良

作者:程永良(荣县长山镇初级中学教师,荣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3 20:18:35 浏览次数: 【字体:

荣县地名中“佳”字由来

程永良

荣县现行行政区划地名,留佳镇、度佳镇、东佳镇3个镇中有“佳”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区划,有成佳区的成佳镇、章佳乡、望佳乡,龙潭区的蔡佳乡,乐德区的杨佳乡,新桥区的古佳乡、东佳乡、礼佳乡、度佳乡,长山区的留佳乡,双古区的于佳乡,共11个以“佳”字命名的乡镇。

1993年版《荣县志》荣县行政区划图

佳:音jia,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美、好,形容词。可组成佳话、佳境、佳音、佳肴等。仅从字上分析,“佳”由“人和两个土”构成,单从“圭”,会意字,“从重土”,指玉器;人贵有玉器,具有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佳”。这是荣县人对“佳”的全部理解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荣县地名中“佳”字多(图片来源:《荣县文史资料选辑》)

从《荣县志》和《湖广填四川》等书中,才逐渐明白其中缘由。

清初康熙年间,皇帝下诏:将湖广(元朝时的湖广行省名称,含今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的一部分)等地居民,迁入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优越、地理空间足够大的四川地区(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历史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长达百余年的移民潮,迁出的省份有陕、鲁、浙、闽、粤等十多个省,大部分移民来到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中转站,后长途迁徙到四川各地安家落户。迁徙到荣县的移民,最初以种植农业为生,也有少数手工业,经过两三代移民的辛勤努力劳作,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起来。移民后裔的大姓家族,在自己的土地或购买的土地上,出资修建用于商品交易的贸易市场,冠以本家族的姓,纷纷取名刘家场、董家场、程家场、余家场等。杜姓家人还开着有几口盐井产盐,取名为杜家井场。

这些“家”直接来源于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何谓“家”?“家”是会意字,甲骨文表示“屋里有豕(猪)”,即为“家”。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里,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为人家的标志。隶书变后楷书写作“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

“家”字的演变过程

“家”本意是指人家,引申泛指家庭、住宅、房屋。

荣县的这些“家”,又是如何变为“佳”字的呢?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越来越多的外省外姓人口涌入荣县,建设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若再以本家姓作为场镇的地名,显得小气、排斥,不包容外姓人,格局太小而且有浓厚的封建家族色彩。当时北大毕业的黄县长为把荣县建成“五项建设”的全国示范县,民国31年(1942年)6月发布县政府(城厢)民字第896号令:勒令场镇名改名。不能再以本家族姓来命名。于是,张姓家人将张家乡改名为章佳乡,汪家乡改名为望佳乡,杨家场改为杨佳乡,余家场改为于佳乡,刘家场改为留佳场,古家场(虞、古两家相争、上诉,古胜诉)为古佳,董家场改为东佳乡(一说取谐音”懂”同“东”字;二说懂家和虞家为取名又相争,僵持不下,县里的父母官亲自到此调解,双方见官非常热情,“你们两家都是东家,我们是客家即来宾,就取名东佳,你们看看如何?”双方拍手称赞。东佳由主人家演变而来)。

湖广移民四川的程姓人建有程家场,且修庙叫程家寺。程家场出人出力出钱在抗战时期为各乡镇最多。再加上县政府的一位程氏红人鼎力游说,1942年命名的程佳镇留下“程”。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将“程”改为“成”即今成佳镇。

蔡家乡,旧时有古庙,朝拜者甚多,有蔡姓在庙旁开店,名蔡家店,1951年建乡镇时,改“蔡家”为“蔡佳”。

当时的县政府勒令改名,“李家乡”改为什么呢?当时李、吴、王几大姓凑在一起,许多好听的名字都被他人改了。改名是对李氏家族的历史和未来负责,既不失掉“李”姓,又不落俗套,着实为难,一筹莫展。一天终于有个李姓读书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中找到了第三个字“礼”,含有谐音“李”,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将“李家”改为“礼佳”。

这些地名的变迁、演变,体现了荣县移民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精神面貌的变化,进取、开拓、团结、包容的精神和物质的双向进步,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体现了社会新风尚。

这就是荣县地名中的“佳”字的由来。

(本文参考文献:《荣县志》1993年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程永良(荣县长山镇初级中学教师,荣县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