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下)‖ 刘畅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05 16:52:13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

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下)

刘 畅

在文本的评说方面,毛宗岗在明代诸多不成熟的评说基础上,形成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批评。其批语按所在的位置,分为:回首评、夹批、眉批和旁批四类。除了进行思想评论,他还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首先,他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一定史实与匠心结合的历史小说。对《三国志演义》的评价,自古多多有分歧:毛宗岗的老师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如官府传话奴才,只是把小人声口,替得这句出来,其实何曾增添一字”;胡适也有类似看法,认为这部小说“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史学家章学诚则在《丙辰札记》中指责其“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至虚实“错杂”而“淆人”视听。而在毛宗岗看来,《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所叙述的既是历史上的“一定之事”,也是作家运用艺术“匠心”再创作出来的一部小说,因而不能完全用“实则概从其实”来衡量。然而,《三国志演义》“匠心”的运作,又不可超越“一定之事”这个大范畴,即只可在史实基础上发挥其艺术创造的能动性,不能像《水浒传》那样可以任意想象与虚构,因而创作难度是极大的。

其次,他认为《三国志演义》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塑造。毛宗岗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他分析了三国人物形象,指出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还说“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绝无者,故能使人愈不得不喜读也。”尽管他的这种说法有所偏颇,但也算得上是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创获,影响深远。

第三,他认为《三国志演义》的艺术结构具有完美的整体统一性。据《读三国志法》记载,毛宗岗指出:“《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而《三国志演义》“总成一篇”“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书”。而且,他认为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所谓“总起总结”,即小说总体结构写三国之事却不以三国事为始末,而是从汉末起,在晋初止。所谓“六起六结”,则是指整部小说围绕6条线索而展开:其一,叙献帝,以董卓废立为起、曹丕篡夺为结;其二,叙西蜀,以成都称帝为起、绵竹出降为结;其三,叙刘关张三人,以桃园结义为起、白帝托孤为结;其四,叙诸葛亮,以三顾草庐为起、六出祁山为结;其五,叙魏国,以黄初改元为起、司马受禅为结;其六,叙东吴,以孙坚匿玺为起、孙皓衔璧为结。他评价到:“古事所传,天然有此等波澜,天然有此等层折,以成绝世妙文。”

第四,他认为《三国志演义》叙事精当。在批评《三国志演义》之前,毛宗岗就已经十分重视对文学作品叙事手法的探讨和研究。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批评,毛宗岗指出:《三国志演义》的叙事运用了“补锦”“匀绣”之法,“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沓拖,而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无遗漏,而又使后事增绚染。此史家妙品也。”此外,他还提出了《三国志演义》运用“用逆”“衬染”“数层出落”“历落参差”等十种叙事手法,这些都是前人并未论及过的。

毛宗岗关于《三国志演义》的这些独到见解,不仅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也有助于提高广大读者的小说鉴赏力,并为这部小说贡献颇有价值的批评理论,填补了中国小说研究史上的一个空白。他改定《三国志演义》而成的《四大奇书第一种》也流传至今,广受欢迎。

本文参考:

1.《<三国志演义>史话》,陈翔华著。

2. 《读三国志法》,毛宗岗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