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⑩:深情地寄望新市长 ‖ 易旭东
编者按:目前,表现苏轼山东诸城(密州)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作者易旭东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⑩
易旭东
深情地寄望新市长
口诵耳熟,“密州四曲”。
《十年生死两茫茫》,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内容上为开拓,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第一情词;《密州出猎》,集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成为千古第一豪情词;《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超然愁情词;《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可称千古第一亲情词,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
诗词中,尽是欢快与豪放。
“密州诗文”,包括诗、词、赋、散文、公文、尺牍在内,诗歌127首、阙词18首、散文64篇,共计209篇作品,无论唱和酬答,记事抒怀,或洒脱不羁,随意尽性,或涉笔成趣,清新亮丽。
为文,幽默、谐趣。尺牍,文短情长;词,真情俊爽;公文,秉笔直书,言之凿凿;散文,词理精确,洋洋洒洒,彰显大家风范。散见于其中的珠玉思想,晶莹剔透,更是引人深思。
无论在《盖公堂记》中,崇尚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安”的理论,《刻秦篆记》的“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的独特见解,还是在《凫绎先生文集叙》里,对“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不正文风的批判,都显出远见卓识。
王安石二度罢相,退隐南京,再未还朝。
他,得知将移调的消息,不襟思绪翻滚,情难离舍,最后一次登上超然台。
目望隐现于美好月色的“马耳九仙山”,回顾任职密州,带领百姓灭蝗抗灾,常山祈雨,因法便民,勤于政事,使昔日荒旱连年,“寂寞山城”“火冷灯稀”,今已桑麻遍野,复现“密州风土事体皆佳”的风貌。
情之所致,挥毫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词,寄寓恋恋不舍的情思。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远眺时隐时现于晚云之间,一片郁郁葱葱,秀丽多姿的马耳九仙山,陡然生出人生匆匆,如云雨般聚散离合的伤感。面对今夜一轮皓月当空,不知是否还有机会与密州百姓共同欣赏?
痛彻感受时光匆匆,人生际遇变幻难测。
虽然即将离开,却深情地嘱咐百姓:别忘了我和你们相处交往时,畅谈歌笑的地方,就是那“垂柳下,矮槐前”啊……
情之深,情之真,情之感人。
三年的任期要满,写下《留别雩泉》。
“二年饮泉水”。勤政廉政,一身正气,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鱼鸟亦相亲”。
实在留恋这块热土,不愿离开,雩泉又清又甜的水,还没有喝够。抒发对密州一草一木的衷情。
难舍难离。“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告别时,常山儿童自发地来欢送、话别。不懂事的儿童,都以为苏轼去去就来。
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复朝奉郎知登州”。
百姓知道苏轼对密州感情深厚,去登州赴任要经过常山,必然要停留缅怀当年率民祈雨的情景。上了年纪、许多背脊弯曲的密州父老,自发相约,早早地来到常山雩泉亭,久久地等候。
吏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他们,要亲眼看一看已经阔别10年的老知州。
然而,当苏轼到来时,老人们对相熟相知的老知州,居然一点都不认识。
他,又留下了《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再次抒发对密州的一往情深。感慨万端,十年不到,“江湖放浪”,犹如一场“梦幻”,自己怎能不完全变样?
感动不已。他们,握着他的手,问他身体是否还好。“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深情地回忆告别密州父老时的感人情景,记述再次来到密州时人们迎接他的动人场面。
仍惦念密州人民的福祉,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
良好愿望并非治本之计。
关注农事,兴修水利。他,在城南扶淇河处,筑过8公里长的堤坝,计划在修建水库,既可蓄水以备天旱时灌溉农田,又可在连日淫雨时阻挡“水至城下”。可惜,因调离,未能如愿。
“扶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建议在城南红土湾修建水库,截源出于常山的淇河,旱天可放所蓄之水,灌溉田地,“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以圆未了的治水宏愿。
念念不忘10年前的夙愿,对时任知州的霍翔谈了当年的计划。
“密州情结”,再次流露。
雩泉亭迭经沧桑今已无存,然雩泉尚在,底呈方形凿痕宛在。
现为姑子庵村村民所用。
如今,水还在,柳还在,烟还在,但扶淇河已从当年的护城河,壮大成为今天的城中河,两岸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站在毗邻超然台的高层楼宇上,便可用目光丈量昔日古城的规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恤民就是爱国。
密州任满。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调任河中府(府治今河南省沁阳市)。
一路风雪,十分难行。
行至潍州(州治今潍坊市寒亭区),正值年除夕。
路遇风雪,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密州、京东地区的贫困百姓。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
次日早上,雪停天晴,又走马西行。
心情沉重。路上,写《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诗。“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敧栋”,到处都是倒塌破败的房屋,逃荒的贫户。“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行色匆匆,连个囫囵年都过不上,尽管在旅途中,艰辛备尝,但仍然“敢怨行役劳”,毫无怨言,还高兴地为密州百姓“助尔歌饭瓮”,高歌丰收。
孔宗翰接任,知密州。
上一次,孔宗翰想与苏轼合作,创建“八景文化”未成,正值苏轼离任之前,便将自己之前绘成的《虔州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
苏轼思潮涌动,欣然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笔下有神。他虽没有到过赣州,却根据图画,以渊博学识、丰富想象,来描绘赣州的美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台、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峰山”,题于图上以志。
临行前,写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
他,向接任的孔宗翰,倾吐心声。
首先,披肝沥胆地对自己在密州任期内,未能更好地解除百姓苦难、密州生产变化不大,做了诚恳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继而,深情地寄望新知州:“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把解除密州黎民百姓苦难的重任,托付给孔宗翰。
朔风凛烈,大雪纷飞。
上任途中。经潍州(今潍坊市)、至济南……
出现变化。又接到诏告,改任徐州。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做品450万字,近50篇做品获各种奖项。
往期回顾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①:不识新任市长尊容‖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②:捡起弃婴抱回抚养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③:思念“峨眉山月”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④:难以割舍故乡情感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⑤:政绩赢得群众爱戴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⑥:泼墨开抗战爱国词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⑦:一线指挥防洪救灾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⑧:徜徉“一壕春水”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⑨:超然台上月华如水 ‖ 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