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⑩:深情地寄望新市长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7 14:50:5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目前,表现苏轼山东诸城(密州)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作者易旭东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

易旭东

深情地寄望新市长

口诵耳熟,“密州四曲”。

《十年生死两茫茫》,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内容上为开拓,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第一情词;《密州出猎》,集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成为千古第一豪情词;《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超然愁情词;《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可称千古第一亲情词,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

诗词中,尽是欢快与豪放。

“密州诗文”,包括诗、词、赋、散文、公文、尺牍在内,诗歌127首、阙词18首、散文64篇,共计209篇作品,无论唱和酬答,记事抒怀,或洒脱不羁,随意尽性,或涉笔成趣,清新亮丽。

为文,幽默、谐趣。尺牍,文短情长;词,真情俊爽;公文,秉笔直书,言之凿凿;散文,词理精确,洋洋洒洒,彰显大家风范。散见于其中的珠玉思想,晶莹剔透,更是引人深思。

无论在《盖公堂记》中,崇尚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安”的理论,《刻秦篆记》的“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的独特见解,还是在《凫绎先生文集叙》里,对“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不正文风的批判,都显出远见卓识。

王安石二度罢相,退隐南京,再未还朝。

他,得知将移调的消息,不襟思绪翻滚,情难离舍,最后一次登上超然台。

目望隐现于美好月色的“马耳九仙山”,回顾任职密州,带领百姓灭蝗抗灾,常山祈雨,因法便民,勤于政事,使昔日荒旱连年,“寂寞山城”“火冷灯稀”,今已桑麻遍野,复现“密州风土事体皆佳”的风貌。

情之所致,挥毫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词,寄寓恋恋不舍的情思。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远眺时隐时现于晚云之间,一片郁郁葱葱,秀丽多姿的马耳九仙山,陡然生出人生匆匆,如云雨般聚散离合的伤感。面对今夜一轮皓月当空,不知是否还有机会与密州百姓共同欣赏?

痛彻感受时光匆匆,人生际遇变幻难测。

虽然即将离开,却深情地嘱咐百姓:别忘了我和你们相处交往时,畅谈歌笑的地方,就是那“垂柳下,矮槐前”啊……

情之深,情之真,情之感人。

三年的任期要满,写下《留别雩泉》。

“二年饮泉水”。勤政廉政,一身正气,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鱼鸟亦相亲”。

实在留恋这块热土,不愿离开,雩泉又清又甜的水,还没有喝够。抒发对密州一草一木的衷情。

难舍难离。“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告别时,常山儿童自发地来欢送、话别。不懂事的儿童,都以为苏轼去去就来。

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复朝奉郎知登州”。

百姓知道苏轼对密州感情深厚,去登州赴任要经过常山,必然要停留缅怀当年率民祈雨的情景。上了年纪、许多背脊弯曲的密州父老,自发相约,早早地来到常山雩泉亭,久久地等候。

吏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他们,要亲眼看一看已经阔别10年的老知州。

然而,当苏轼到来时,老人们对相熟相知的老知州,居然一点都不认识。

他,又留下了《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再次抒发对密州的一往情深。感慨万端,十年不到,“江湖放浪”,犹如一场“梦幻”,自己怎能不完全变样?

感动不已。他们,握着他的手,问他身体是否还好。“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深情地回忆告别密州父老时的感人情景,记述再次来到密州时人们迎接他的动人场面。

仍惦念密州人民的福祉,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

良好愿望并非治本之计。

关注农事,兴修水利。他,在城南扶淇河处,筑过8公里长的堤坝,计划在修建水库,既可蓄水以备天旱时灌溉农田,又可在连日淫雨时阻挡“水至城下”。可惜,因调离,未能如愿。

“扶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建议在城南红土湾修建水库,截源出于常山的淇河,旱天可放所蓄之水,灌溉田地,“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以圆未了的治水宏愿。

念念不忘10年前的夙愿,对时任知州的霍翔谈了当年的计划。

“密州情结”,再次流露。

雩泉亭迭经沧桑今已无存,然雩泉尚在,底呈方形凿痕宛在。

现为姑子庵村村民所用。

如今,水还在,柳还在,烟还在,但扶淇河已从当年的护城河,壮大成为今天的城中河,两岸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站在毗邻超然台的高层楼宇上,便可用目光丈量昔日古城的规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恤民就是爱国。

密州任满。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调任河中府(府治今河南省沁阳市)。

一路风雪,十分难行。

行至潍州(州治今潍坊市寒亭区),正值年除夕。

路遇风雪,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密州、京东地区的贫困百姓。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

次日早上,雪停天晴,又走马西行。

心情沉重。路上,写《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诗。“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敧栋”,到处都是倒塌破败的房屋,逃荒的贫户。“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行色匆匆,连个囫囵年都过不上,尽管在旅途中,艰辛备尝,但仍然“敢怨行役劳”,毫无怨言,还高兴地为密州百姓“助尔歌饭瓮”,高歌丰收。

孔宗翰接任,知密州。

上一次,孔宗翰想与苏轼合作,创建“八景文化”未成,正值苏轼离任之前,便将自己之前绘成的《虔州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

苏轼思潮涌动,欣然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笔下有神。他虽没有到过赣州,却根据图画,以渊博学识、丰富想象,来描绘赣州的美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台、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峰山”,题于图上以志。

临行前,写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

他,向接任的孔宗翰,倾吐心声。

首先,披肝沥胆地对自己在密州任期内,未能更好地解除百姓苦难、密州生产变化不大,做了诚恳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继而,深情地寄望新知州:“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把解除密州黎民百姓苦难的重任,托付给孔宗翰。

朔风凛烈,大雪纷飞。

上任途中。经潍州(今潍坊市)、至济南……

出现变化。又接到诏告,改任徐州。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做品450万字,近50篇做品获各种奖项。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①:不识新任市长尊容‖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②:捡起弃婴抱回抚养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③:思念“峨眉山月”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④:难以割舍故乡情感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⑤:政绩赢得群众爱戴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⑥:泼墨开抗战爱国词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⑦:一线指挥防洪救灾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⑧:徜徉“一壕春水”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⑨:超然台上月华如水 ‖ 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