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五)——明代小说巨构问世(上)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16 21:13:2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五)

——明代小说巨构问世(上)

刘 畅

明代,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在三国史实以及历朝历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民间创作进一步丰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古代小说巨构——《三国志演义》也在这一时期问世。

《三国志演义》诞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群雄割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百姓流离失所。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非常了解和熟悉百姓的疾苦,并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结束由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他们便通过创作展现自己的思想,许多文学作品由此诞生,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部。

《三国志演义》叙述了后汉末年至司马氏统一全国近百年间的政治矛盾与军事冲突,展现了魏、蜀、吴三方势力集团之间波澜壮阔的争夺场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宋元讲史平话为其开辟了长篇章回小说的道路。因此, 这部小说内容丰富,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作品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中国古代小说巨构。

《三国志演义》著作权归属

《三国志演义》自问世以来,不仅一直深得中国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且早已传播于域外,受到多国人民的欢迎并获得很高评价。很多文人辗转传抄,不少书坊竞相刊行, 以至于 后世虽然主流认为其著作权属于罗贯中,但仍有人对其编撰者是谁颇有争议。

有人曾将《三国志演义》的著作权归到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名下。 清代初年,陈鼎在《黔滇游记·关索岭考》中说到:“一路至滇,为关索岭者三,而滇中亦有数处。似为壮缪(关羽)子,不谬也......然正史缺者颇多,不独索一人已也。但不知王实甫作《三国〔志〕衍义》,据何稗史而忽插入〔志〕索乎?是皆不得考也。”尽管陈鼎并不明白小说中的关索故事取材于何处,但他认为《三国志演义》是王实甫作。而且,从行文的语气来看,口吻非常肯定,可以推断这种说法可能由来已久,至少在他之前就有。而陈鼎此说对后来也有一定影响。

王实甫塑像

清谢庭董《关索岭辨》说:“王实甫《三国志演义》、毛宗岗《三国志评》、谢肇制《滇略》,未知据何稗史,皆载有关索?”谢庭董再次确认《三国志演义》属于王实甫,相当于重申陈鼎之说。

至近代,文学家林纾《畏庐琐记》称:“《三国志演义》为元人王实甫撰,《七修类稿》又以为明罗本贯中所编。”林纾虽然并存两说,但是对“元人王实甫撰”的说法并不否定。

小说批评家黄人却对此表示质疑。他在《小说小话》中指出:“闻罗贯中有十七史演义,本惟《三国〔志〕演义》流行最广”,并加小注:“据陈鼎《黔滇游记·关索岭考》,则以《三国[志〕演义》为王实甫作,不知何本?”抛开“十七史演义”不说,黄人显然认为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编撰者,而仅以质疑的态度在小注中附存陈鼎的“王实甫作”之说。

然而, 根据王实甫创作的艺术风格分析,《三国志演义》的原编撰者不可能是他,王实甫的作品风格与《三国志演义》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

从创作题材来看,今之所见的王实甫杂剧以描写爱情婚姻故事居多,善于演叙“儿女风情”,如名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表现青年男女恋爱的题材,《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是描写婚姻家庭故事的题材等;而《三国志演义》写的却是军国兴废争战、铁马金戈之事。

从人物及其思想来看,王实甫擅于塑造不同的女性典型形象,以鲜明性格来表现其反抗宗法制度下的礼教观念;而《三国志演义》则主要刻画帝王及将相文武各色人物,以显示其对古代君主制度下的贤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向往。

(本文参考:《<三国志演义>史话》,陈翔华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