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④:难以割舍故乡情感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8 05:20:53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目前,表现苏轼山东诸城(密州)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作者易旭东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

易旭东

难以割舍故乡情感

接着,写了《卢山五咏》,自注,“其状类峨眉,但小尔”。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自己只是一个客人。

虽名为“障日峰”,又怎能遮挡对故乡山水的眺望。

之五《障日峰》头二句,有两种解释。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分明很远,却说“自不远”,意味障日峰遮不住太阳,长安可以见到,成都平原也仿佛也可以见到,引起思乡之情。

长安喻比开封,代指朝廷。开封并不远,障日峰当然挡不住;开封虽然不远,想去却去不了,更加想念家乡。“苦”字,说明思乡殷切。开封去不了,想到那里去施展抱负,不可能。

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苏轼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共同的乡土因缘,峨眉山月是共同意象。

初离成都平原,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写得乡思荡漾,空灵入妙。30年后,流放夜郎赦归,在黄鹤楼送四川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苏轼也把思乡之情,赋予峨眉山月,《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送张嘉州》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借用李白诗,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表达念乡情感的最好载体。又借鉴李白的思维方式,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设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深化为人伦亲情中,既有缺陷又有期待,却魅力无穷的美。

也是思乡之曲,同样有“峨眉山月”的影子。

阔别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经“乌台诗案”的磨难和贬谪,“复朝奉郎知登州”,再次来到自己多年梦魂萦回的密州,作《次韵徐积》一诗中,再次写道:“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抒发对“障日峰”的眷恋之情。

写了两封家书与叔丈王庆源。

第一封中说:密州“虽有江山风物之美,而新法恶密,风波险恶,况味殊不佳。”官场险恶,时刻提心吊胆,稍不留意,便有杀身之祸,苦处难以言说。“居闲食不足,从官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

引韩愈之言,向叔丈倾述矛盾心情,尽倒苦水。

由衷发出,“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弛于瑞草桥之西南矣”。

在第二封中,又慨然说道:“但时登高,西南引领,即怅然终日。近稍能饮酒,终日可饮十五银盏。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桥,路上放歌倒载也。”

有时,只要登高遥望故乡,便会怅惘一整天。

多希望陪伴叔丈在瑞草桥畔,一路放歌,醉卧道旁,过闲云野鹤似的自在生活。

他,在不同时期的家书中,无不提到瑞草桥。

特殊、深厚的情感。与发妻王弗相恋之地、美满姻缘的见证。

思乡思归情切,还表现在《寄黎眉州》一诗中。

胶西高处望西州,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田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如在眼前。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

黎眉州,名錞,字希声,四川省广安市花桥镇人,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

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询问中书令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欧阳修回答:“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二子皆名载一时也。”同年,召黎錞入翰林院,以备顾问,辟为侍讲学士,掌制诰兼太常礼院。在人才云集的京师,名噪一时,众多学士均视他为“大儒”,世称“黎錞以经术扬名于世”。官至枢密史(相当于今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世代书香巨族,谨厚淳朴,以诗礼传家。一生致力经学,经学名家,研究《春秋》的儒者,著有《春秋经解》。生性质木,行动迟缓,被刘攽戏为“黎檬子”。

他,不知“檬子”系树名,不以为意。一天,与朋友骑马过集市,遇见一卖檬子树的人大声叫卖“梨檬子”,才猛然省梧,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跌下来。传为趣闻。

黎錞,父亲苏洵的老朋友。

在《远景楼记》中,苏轼介绍:“太守黎希声,先君子之友人也。”

熙宁八年(1075年),以“龙图阁侍制”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文中的“远景楼”,黎錞于州衙门(今眉山市大东街)后面的数十亩空地修建一座楼。楼上刻有黎錞所著的《远景楼赋》,流传于世。苏轼为此而作《远景登楼记》,并传于世。

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作《寄黎眉州》,寄赠黎錞。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馀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前四句,写登高远眺的望乡情态、故乡美景。

“胶西”,指密州。“西川”,指成都平原西部。两地相距,何止千里之遥,长长的空间,泄露出心灵深处的悠悠乡思之情。“望”字,极尽思乡之态,望眼欲穿。情态,真挚感人。

悠悠乡情,剪不断。

眼前浮出一幅幅美如画卷的故乡图景:天气晴朗,西望,天际重峦叠嶂,山颠横亘着一座雄奇伟岸的山冈,既像一个梯形翡翠屏风,矗立在群山之上,又如一座琉璃覆顶的屋脊,突兀苍穹之下,山形极像瓦屋的屋脊,人间仙台的瓦屋山。

秦汉时,瓦屋山是严道县属地,富产铜矿,汉文帝赐邓通开矿铸钱之处,《史记》中称“严道铜山”。何时称为“瓦屋山”,无从考证,但首见于苏轼《寄黎眉州》诗中。

“先有瓦屋,后有峨眉”。

与峨眉齐名的仙山。西汉甘露四年(前50年)出生的辟支佛祖,出家、修行、涅盘于此,比佛教传入峨眉山早100多年。东汉时,道教分支“五斗米教”传播的基地。

每年十月,瓦屋山上就雪花纷飞,直至来年五月,峨眉已满山青翠,瓦屋山顶却仍雪掩冰封,获得苏轼“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感叹。

后四句,由写望乡情态,转入抒发归隐之衷。

万分感慨。经学大家黎錞,却被派去管理一个州县,荒唐可笑。“指桑骂槐”,为黎錞不平,更有为己之不满。“好士今无六一贤”。今天,再难找到像欧阳修那样的大德大贤之人。

道尽衷肠。告诉黎錞,且等待我辞官归来,在家乡饮酒高歌,临流赋诗,趁这美好年华,共享田园之乐。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后,未再出仕。他,崇敬陶渊明,常以“渊明”自喻。

思念故乡情感难以割舍。

仕与隐地矛盾,儒与道的矛盾思想的体现。

然而,宦途中人,身不由己。

思乡怀人的忧愁,只能于品茶饮酒,欣赏大好春光美景。

幸好,工作开展得很好。

经过一段时期的积极治理,密州的形势大为改观,也逐渐爱上这片热土,直到后来发展到“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深厚感情。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做品450万字,近50篇做品获各种奖项。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①:不识新任市长尊容‖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②:捡起弃婴抱回抚养 ‖ 易旭东

【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③:思念“峨眉山月” ‖ 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