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三)——唐代融入“百戏” ‖ 刘畅

作者:刘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8 22:57:05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三)

——唐代融入百戏

刘 畅

百戏是中国古代多种表演杂艺的总称,起源较早,大约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至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百戏类别不断丰富,在城市中还出现了市人小说。三国故事渐渐融入到百戏之中,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市人小说等广受人们欢迎。

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唐代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百戏发展迅猛,三国故事成为戏剧题材的一大来源,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表现三国人物故事的节目。

百戏图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意思是:有时嘲笑客人有像张飞那样的大胡子,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那样口吃......忽然又学着表演参军戏,压低嗓子呼唤“苍鹘”。

此处说的参军戏是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比较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以滑稽逗笑为主,兼有歌唱,一般有两个基本角色——参军和苍鹘,二者分别以主、从身份进行表演,参军在戏中居支配地位。这首诗中,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插科打诨地表演“张飞胡”“邓艾吃”的样子,连儿童都在仿效,可见这类戏剧的表演次数不少、受众面很广、传唱度很高,侧面说明了三国故事当时在民间的影响之深广。

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市人小说

市人小说是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即讲故事,内容为“古今惊听之事”。唐代,佛教盛行,寺院常常对信众开展讲演活动,除了讲经,也说世俗故事。其中就有关于三国故事的市人小说,《死诸葛亮怖生仲达》是流传比较广泛的一则。

《死诸葛亮怖生仲达》由僧人释大觉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撰成书稿,故事主要介绍诸葛亮死后仍吓退司马懿大军。原文如下:

刘备伐魏,孔明领兵入魏。魏国与蜀战。诸葛高于时为大将军,善然谋策。魏家唯惧孔明,不敢前进。孔明因病垂死,语诸人曰:“主弱将强,为彼所难,若知我死,必建彼我。吾死已后,可将一倍土,置我脚下,取镜照我面。”言已气绝。后依此计,乃将孔明置于营内,于幕围之,刘家夜中领兵还退归蜀。彼魏国有善卜者,意转判云:“此人未死!”“何以知之?”“蹋土照镜,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战。刘备退兵还蜀,一月余日,魏兵方知,寻往看之,唯见死人,军兵尽散。故得免难者,孔明之策也。时人言曰:“死诸葛亮怖生仲达。”仲达是魏家之将也,姓司马名仲达。亦云“死诸葛走生仲达”。

从史实来看,这则故事是借历史的躯壳并加以想象之作,与史实大致有三点出入。其一,改变历史事实。故事中说刘备伐魏,孔明领兵入魏,诸葛亮病死后,刘备退兵还蜀。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期间,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未参与军事行动;诸葛亮上表伐魏时,刘备已死五年,到诸葛亮病逝时,刘备不在人世也已有十二年之久,不可能“退兵还蜀”。其二,修改人物形象。诸葛亮伐魏时的官职是蜀丞相,陈寿评价其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而非释大觉所称的大将军。其三,改变魏军退走原因。据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记载:司马懿已探知诸葛亮病卒,却骤见蜀军“反旗鸣鼓”,是疑蜀军诱敌而退走,百姓因此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但是在这则故事中,司马懿是被蜀军撤退后留置营中踏土照镜的“孔明”怖走的,故有时人“死诸葛亮怖生仲达”之言,因疑退走变为了因怖退走。

不过,尽管与史实多有不符,这则故事依旧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深涵民间百姓的奇特想象,在三国故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时期,三国故事融入百戏中,突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野史传说的樊篱,丰富了三国故事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三国故事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演义>史话》,陈翔华著。

2.《三国志》,陈寿著。

3.《汉晋春秋》,习凿齿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