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钟鼓楼与翠云廊

作者:元夫 来源:2021082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24 09:43:16 浏览次数: 【字体:

“穿越”翠云廊。 曾正强 摄

剑州古城钟鼓楼。 武丕星 摄

翠云廊古柏。 许美根 摄

夜宿剑州古城,翠云廊中心,明剑州知州李壁当年的植树策源地。剑州古城即普安镇剑阁老县城。一个郡、州、府、县在此设治长达1700多年的古镇。剑阁县城2003年迁至下寺镇,其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地位,逐渐转变成剑阁县最繁华的大镇格局。

□元夫

我们赶到时已华灯初上,霓虹为古城披上一件玫瑰红纱衣。

在朝代更替的战火中,剑州古城频繁毁建,典籍中记载的名胜大多不见踪影,只留下467米明代城墙,城中心的钟鼓楼,供我等触摸历史,凭吊沧桑。虽然李壁祠已经迁移至大柏树湾,但我相信,李壁的灵魂仍在此地。

人头攒动,我们从钟鼓楼下走过。见七方黑黢黢正方形柱子与圆木柱纵横排列成为钟鼓楼基座,稳稳支撑起三层巍峨壮观的钟鼓楼。方柱泛着光,伸手一摸,冰凉而坚硬,原来是石柱,我想象不出这硕大的石柱(高6.8米,边长75厘米)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是怎么开采又怎么运抵这里,又怎么让它站立起来……

抚摸石柱的那一刹,似有一股电流,接通了我和李壁,我似乎触摸到几百年前李壁那颗热血膨胀的心脏:壮一方、奠四民、御五兵、利千年的决心。

可是,历史总是给人最无情最残酷的讥讽。如此牢固的州城明末依旧毁于兵火。烧焦的七方石柱,像一个历史隐喻,坚硬而执着。

今天的钟鼓楼为1928年就石坊基础原样重建。穿过通道,沿窄窄的街面上行至一个斜坡回望,钟鼓楼剪影飞檐翘角,跃跃欲飞的样子是那么精致、典雅。

箭楼、垛口,城墙、石拱门,似乎还袅袅着一丝硝烟。我又一次本能地伸出手去。这些残存遗留也是李壁的杰作。

李壁就任时,剑州城垣破败,民生涂炭,百业待兴。他劳以身先,为老百姓办了诸多实事,《剑州志》记录了他的15项惠政。第一件大事肯定是修复破败的城垣。剑州城“山左右合,而城当其洼,为势甚卑。卒然有寇,一攻十守,难易倍百。”李壁见城池地处洼地,难守易攻,代有破城纪录,决心建一个金汤之固的剑州城池。

不知道李壁当年可曾想过:筑城和栽树,哪个会更永垂不朽?

翠云廊以普安为原点,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呈倒“Y”字形发散。北至昭化,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用古柏做线,系住昭化、梓潼、阆中三方县城州府,使之成为剑州古城的卫星城市。不得不说,李璧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这一行为在今天看来仍具超前理念,意义非凡。

不知道该怎么来理解这位明朝州官的植树壮举,在中国,柏树是长寿不朽的象征;在剑门山区,植树固土,避免被山洪冲毁路基是首要考虑;虽有植柏先例,但后任不一定非得种柏啊?

剑阁人喜吃土酸菜,用酸水制作豆腐是几千年的传统,曾打破吉尼斯纪录,酸菜正是为了中合碱性水土长期给胃带来的不适,而碱性土壤则是柏树的生命之床(剑阁微碱性土壤占77.2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人李壁到剑州任职,也很快习惯吃酸菜豆腐。或许,当他看到古道在酸菜中延伸、柏树在豆腐里茁壮时,补植柏树惠及路人的决策便在这一饮食习惯中果断诞生。

于李壁来讲,当年的头等大事肯定是筑城,植树或许是最小一件。

李壁可能从未想过,几百年后,令他熠熠生辉的是那一棵棵小小的柏树苗。

他的后任,清初剑州知州乔钵走马上任看到这古柏气势,激情作诗《翠云廊》:“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李壁字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于是,李壁的植树功绩便永垂不朽!乔钵不仅写诗颂扬前任,且继承前任传统护树植树。于是,人们又记住了乔钵。

自此,植柏、补柏、护柏在剑阁历代官民中良性循环,优良传统世代沿袭。自李壁起,“官民相禁剪伐”已成通例,州官交接任时,要将古柏清点造册移交;清乾隆年间古柏就挂牌保护,不准侵伐;民国时期,多次发布对翠云廊的保护训令。

可1935年,民国政府修建川陕公路是古蜀道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是一场老祖宗们逃不掉的劫难。四川省专员兼剑阁县长田湘藩发出训令:“查川陕公路沿途禁柏甚多,若屹立妨碍汽车者,准予采伐,以利通行。”(见《剑阁县志》),由此,古柏大规模损坏。

还得感谢剑阁人民,当年见古柏损毁惨重,义愤填膺,挺身而出,联名写信告状,民国政府才下令保护古柏。民国30年(1941年),剑阁县成立了“剑阁县古柏保护委员会”,保护古柏成为剑阁官民的重大事项。新中国成立后,剑阁更加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禁伐,颁布管理条例,登记、挂牌编号,建避雷设施、立支架、制围栏加固维护。虽然后来山上树木多被砍伐,但没有任何人敢打古柏的主意。而今采用现代科技GPS定位到每一株古柏,实行“一树一策”“私人订制”式保护,防病治虫,补植幼柏……

去年普查统计,151公里翠云廊之内仍有7803棵不同年龄的古柏存留,国内国际堪称奇绝。千年来的保护、补植措施周密有效,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条“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天然绿色长廊。

来源: 2021082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