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字库塔 ‖ 姜平
字库塔
姜 平
字库塔也称敬字塔、惜字宫。传说在黄帝时代,因仓颉造字而使“天雨粟、鬼夜哭”。意思就是:仓颉因看到鸟兽走过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创造了文字。文字诞生后,天上就像下雨般落下粮食。夜晚,还能听到鬼神为之哭泣的声音。这个传说说明了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才摆脱野蛮进入文明,征服和改造大自然能力越发强大。
在雅安市名山区黑竹镇廖场村,耸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的字库塔,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黄伟 摄)
民间常称不识字的人为“睁眼瞎”。小孩入学受教称为“发蒙”,即是从“心盲”而开启“智慧”,古人也称之为“培心。”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即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学之道,实为教化民众,开启民智。而所有教化如果不依赖于文字纸墨,如文字出现以前,仅有圣人的述而不作,口传心授,文明就得不到快速、广泛的传播。因此,自古以来,古人皆以文字纸墨而为“圣贤心迹”,不可亵渎。凡是有字迹之纸,均不可随意丢弃,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焚化,以表达对文字的敬意。为此古人专门编撰了《惜字律》《惜字征验录》和《文昌帝君惜字律》等劝善书,一些地方还有《惜字条约》、惜字会、敬字灶等。
而字库塔的建造则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密不可分。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当时宫廷崇信佛教,曾铸造黄金浮屠。浮屠即为塔,是佛教寺庙的重要建筑,本用来藏舍利,即佛祖释迦牟尼指骨,因此塔是被当成佛来供奉的。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塔的含义超出了埋葬佛骨、经文、袈裟的范畴。同时随着佛教的汉化,以及宋代以后,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塔在建造形制上与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在建造理念上则吸收儒学、道教思想,从而产生出如字库塔、钱库塔一类的独特建筑类型。而塔的原意是墓,因此字库塔也称“字塚”。
明清时期,字库塔已普遍流行,书院街口、场镇路边常设有造型各异的字库塔。有的书香门第或大户人家,还会特别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字库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姜 平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