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万里远嫁旺苍老红军的俄罗斯姑娘(下)‖ 柳斌

作者:柳 斌(中共旺苍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31 20:43:26 浏览次数: 【字体:

万里远嫁旺苍老红军的

俄罗斯姑娘(下)

柳 斌

爱丈夫依然定居中国

中苏两国建交后,赵清彦立即办理了回国手续。1955年,赵清彦怀着忐忑的心情寄了一封信回去,他不知老家的父母能不能收到这封信,也不知父母还在不在。在煎熬中等了几个月后,旺苍老家给赵清彦回信了,是赵清彦的父亲所写,信中写道:“你母亲已于前两年去世,临死前还念叨着你的乳名,你唯一的弟弟4年前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如今我已年老多病,孑然一身,急盼你早日归国,父子团聚!”

看完这封信后,赵清彦哭成了泪人,他心里有着无限愧疚,他朝着东方跪下,给死去的母亲和弟弟磕头。

赵清彦哭着说:“妈妈,请原谅儿子的不孝,我给您老人家磕头了!兄弟呀,谁知我们尚未团聚竟成了永别,哥哥对不起你呀!”

瓦里心疼丈夫,也深知他多年的心结,她拥抱着哭泣的丈夫,试图用自己的柔情来抚平他那颗悲痛的心,两个女儿站在一旁呆呆地看着,她们还不明白一向刚强的父亲为何哭泣。随着通信次数的增多,丈夫的心事也越来越重!

结婚照成为俄罗斯奶奶瓦里最美好的回忆

1958年,赵清彦陪妻女过完圣诞节后,就开始准备回国之事。临别前夕,二人手牵手在外散步,良久赵清彦才有些害怕的说:“瓦里,亲爱的,我要回到中国去,那里有我的故乡,有我的父亲,您愿意跟我去吗?”

问这句话前,赵清彦在心里思索了好久,他放不下妻女,也放不下老家的父亲,他早已做好了妻子不回去的准备。赵清彦想,苏联是瓦里的故乡,这里有她的弟弟妹妹,如果她不愿意回去也没关系,只是自己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见面。

听到这句话,瓦里沉默了,她在苏联长大,苏联有着她很多回忆,父母葬在这里,弟妹生活在这里,两个女儿还这么小,回到不熟悉的中国,谁知未来会如何呢?但如果自己阻止丈夫回去,他也会不快乐。

思来想去,瓦里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既然丈夫想回国,那么自己就跟着他回去,有丈夫的地方才是家,有了丈夫,这个家才能有爱。他们一家四口一定要团圆。

瓦里抬头坚定地告诉赵清彦:“亲爱的,我跟您一起走,回中国!”

听到妻子的答复,赵清彦激动坏了,他紧紧拥抱着妻子,并给了她一个热烈的吻,他所有的感激和千言万语,都在这个吻里面,他相信妻子会懂的。

瓦里要去中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弟妹耳中,他们从远方赶来,试图打消姐姐回中国的念头,但瓦里已决定好了,她要跟着丈夫一起走!

1959年1月3日,瓦里洒泪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带着两个女儿,随丈夫踏上了莫斯科至北京的国际长途列车。在黑龙江省,赵清彦还意外遇见了当年一起逃出集中营的难友,难友现定居在哈尔滨,还认了赵清彦孩子做干女儿。一家人到北京后,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知道了赵清彦一家的身份后,还劝他们暂时不要回四川,说四川条件十分艰苦,如果他们愿意在北京定居,大使馆愿意提供帮助。

赵清彦却不答应,他恨不得飞奔回家,他思念老家的亲人已经到了彻夜难眠的地步,瓦里没有犹豫,便一同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回到了四川。

瓦里奶奶和儿女们在一起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赵清彦一家顺利到达广元。从广元乘敞棚货车到了旺苍县嘉川镇,瓦里才觉得自己走进了大山的怀抱。在嘉川搭乘嘉陵江上游的燕尾船,顺东河而下,到了张华。家乡的亲人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当时用‘滑杆’抬我,我没见过,很不好意思,就被摔在了地上。”瓦里奶奶说,丈夫便一直扶着她,一瘸一拐地翻过山去。

到了枣林乡桥河村赵家梁,这便是丈夫魂牵梦萦的家。抬眼望去,山大坡陡,衰草在凛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破旧的农家小院里,衣襟褴褛的山民一个个闪动着漠然惊奇的眼神。赵家父亲早早地等着迎接儿子一家归来,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哭过后,赵父对这个洋媳妇十分满意,再加上两个小孙女漂亮可爱,他的悲伤心情也很快被冲淡。瓦里这个外国媳妇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接待。

据瓦里奶奶回忆,“我们在山上住了一个月,就到了城里,那时旺苍只有老城,还没得新城,她带着女儿们一出门一大群人就围观。”旺苍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老城王庙街给他们分了2间房子,赵清彦暂时被安排在合作商店工作,一月可领薪水30元。

同甘苦相守六十载

初到中国,瓦里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她听不懂周围人说话,也不认识中国汉字。她用不惯筷子,也受不了没有暖气的冬天。好在赵清彦心疼妻子,给瓦里做起了向导和翻译,瓦里才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

相伴一生的赵清彦和瓦里夫妇

1959年,公共食堂闹得如火如荼,赵清彦家中的锅碗瓢盆都被拿走,家里人分到的食物也不够吃,两个孩子饿得整夜睡不着觉,有时就趁着夜色去地里偷萝卜,连皮带泥大口大口吃着。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赵清彦夫妻心疼极了,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把分到的稀粥留给两个孩子,两人饿得实在不行了,再去吃野果、喝水充饥。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瓦里生下了儿子赵洪斌,由于母亲吃不饱,没有母乳喂孩子,襁褓中的儿子常被饿得嚎啕大哭。

赵家的身份特殊,很快就惊动了旺苍县委,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十分友好,县里安排赵清彦到厂里做零工。家中两个女儿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女儿改名赵洪月,小女儿改名赵洪先。当时的生活很紧张,但县里一月供应她一袋面粉、三袋奶粉、十斤猪肉的补贴,再加上苏联的弟妹经常寄些奶粉和火腿肠等食品,这才让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妻子吃不惯中国菜,赵清彦就变着法给她做苏联食物。瓦里在丈夫的帮助下也学会了说中国话,做中国菜,闲下来时,夫妻二人还会手牵手去河边散步。他们的爱一如当年,从未改变过。

她逐渐熟悉了环境,生了两个儿子,学了些简单的汉语,模仿川北山区的民俗风情,热心地操持家务。瓦里学会了做米饭、包饺子、炒麻辣川菜、泡酸菜,她养猪、养鸡、种菜,有时一年养10只鸡,杀两头肥猪,蔬菜也能自给自足。除了肤色、语言不同,瓦里成了一个地道的“川北大嫂”。

家里生活好了,儿女也健康成长,赵清彦却还记挂着一件事,那就是他的红军身份,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证实,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赵清彦始终是个“普通人”。

1963年,赵清彦遇到了当年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的战友咎月德。他从战友口中得知当年部队里的政委贾安超,如今是湖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如果能找到他帮忙,或许能证明自己的红军身份。

于是,赵清彦立即去了武汉,由于太过激动,一见面,贾安超就打了赵清彦一拳,并说:“当年你一去就毫无音信,我以为你光荣了呢!”

随后,赵清彦告诉了贾安超自己的情况和来意,请他为自己证明红军身份。贾安超没有犹豫,立即提笔写下了一份证明。不久,赵清彦的身份恢复,还给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苏关系破裂,瓦里与苏联的亲人联系也中断了,瓦里被扣上“苏联特务”的罪名,赵清彦也被说成是“假红军”。那段时间,赵家人的日子很不好过,瓦里的脾气逐渐变得暴躁起来。赵清彦心疼妻子,只能想办法去缓解她的情绪,并安慰她生活很快就会好起来。十年动乱结束后,中苏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1979年,瓦里与苏联亲人又联系上了。

1982年,赵清彦享受了离休红军的待遇,县民政局拨款修建了红军大院,赵清彦便带着妻儿搬了进去。

给子女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1989年初,瓦里获得两国政府的准许,带着儿女和他们各自的家人一起回到苏联。面对分别30年的亲人,她们彼此都认不出对方了,都已变老了。

经过交谈,瓦里知道了弟妹们的情况,妹妹曾是银行职员,现在退休在家,她的孩子在飞机制造公司做总经理。弟弟早已在1963年病逝,他的两个孩子也都成了家,有大别墅和花园,生活十分富有。只有瓦里的生活条件一般,过得也一般。亲人们见到憔悴的瓦里,便知道她的生活条件不好,大家都劝她留在苏联,瓦里却说:“清彦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一定要留在他身边。”

1992年,67岁的瓦里再次回到故乡探亲,但这次与上次有些不同,她的祖国已经更名为俄罗斯了。

慈祥的瓦里奶奶

1995年,由于年纪大了,再加上当年战争的影响,赵清彦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他身患多种疾病,常常呼吸困难,70高龄的瓦里奶奶日夜守候在他床前,端汤递药,端屎倒尿。或许是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赵清彦对妻子说出了最后的心愿:“希望我死后,可与父母埋葬在一起。”9月,赵清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握着妻子的手说:“瓦里,亲爱的,我先去了,为了我和这个家,您失去了工作,抛弃了亲人,远离了祖国,我欠您的实在是太多了。”说完这些话后就撒手去了,享年81岁。瓦里奶奶不顾年迈身弱和丧夫之痛,两次回到赵清彦的老家给他选坟址。

很长一段时间里,瓦里都沉浸在了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想起自己与丈夫恩爱的瞬间,她都会泪流满面。

中国旺苍,哈那索

1998年7月,73岁的瓦里再次回到故乡探亲,这次妹妹说什么都不肯放她走,她知道赵清彦去世后,姐姐在中国十分孤独,虽然她有儿有女,却不能经常在身边照顾。

面对妹妹的盛情挽留,瓦里哭着说:“好妹妹,我爱中国,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瓦里奶奶和儿女们与五星红旗合影

晚年的瓦里常被儿女们接去生活在一起,她的日子有些清苦,但作为一位老红军遗孀,她从未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直到市上领导了解情况后,才把她每月190元的补助增加到300元。

瓦里一直想为俄罗斯和中国人民做些事,为此她介绍了很多中国商人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做生意,她的事迹在中俄人民之间传颂着。

她的卧室里一直挂着丈夫的遗像,看着丈夫的照片,瓦里会哼一首苏联歌曲:

“红莓花儿开在宁静的小河边,有一位少年他是我的心爱,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满腹的知心话儿没法讲出来。”

瓦里说,如果地底下的赵清彦听到了这首歌曲,他该有多快乐啊,因为这首歌曲正是他们恋爱时经常唱的一首歌。

“不知不觉,这都过了好几十年了,现在旺苍已经有了新城,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娃娃们也都长大了,都好的很呢。”瓦里奶奶说,她没事就喜欢去红军城的龙潭街上逛一逛。随着时间的变迁,那些川陕苏区重要党政军机关遗址所在地,在恢复往日格局之外,还大多布置成了陈列馆,红军城已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在文昌街的川陕省苏维埃工农剧团旧址陈列馆里,瓦里奶奶认真地看着陈放在此处的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各种枪支、服装等珍贵文物,她指着一顶红军帽说,“这是红军帽,我记得!他当年就戴过!”

家人喜游红军城

60年来,瓦里已完全适应了当地生活。她经常对儿女们说,自己从没有后悔嫁到中国来,感觉生活很幸福!

故土叶尼塞河畔的涛声依旧会在瓦里梦里回响,而第二家乡旺苍的山山水水则早已刻在瓦里的皱纹里,写在瓦里的笑容,烙在瓦里的生命里!

据家人介绍,她在去世一个月前还居住在离退休转业军人干部休养所。在谈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时,她激动地用俄语说:“中国,哈那索(俄语:好);旺苍,哈那索!”。

2019年国庆节当天,在病床上的瓦里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阅兵式盛况,并连连叫好。

2019年10月4日凌晨,跟随红军丈夫赵清彦回旺苍生活了60年的俄罗斯奶奶列里敏·尼柯娃·瓦里,因病去世,享年96岁!

六十年沐风栉雨,历尽坎坷,她用悠悠岁月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也用大半个世纪见证了旺苍从一座古朴落后的小城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红色旺苍、中国茶乡”。

向瓦里奶奶致敬!这个把一生满腔热血和爱都献给在旺苍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人!

(全文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柳 斌(中共旺苍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