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飞跃马渡关 留名浪洋寺 ‖ 无生

作者:无 生 来源:文化远近 发布时间:2021-07-24 21:32:22 浏览次数: 【字体:

飞跃马渡关 留名浪洋寺

无 生

过往的历史,或隐于山水,或流于市井,虽经千载而不朽,历百世而长存。回眸一望,我们会发现那些英豪、那些记忆依然鲜活,甚至比之当初,他们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地让人亲近。蜀道,便是这样的一件事物,或许当年的人来来往往,只当它是平常,但而今看来,这一条又一条的古道却早已是这片山河大地内蕴的肌理,化作了镌刻于历史长河中鲜明的脉络,成为了令后来者叹为观止的传奇。

●●●

马渡关,位于宣汉县之西北,其北望万源,南临达州,西连巴中,可谓是洋巴道上“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重要交通节点、一处避无可避之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来往川蜀的商旅在这里停驻歇脚,亦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它如画的美景、璀璨的文史而挥笔留墨。

嗅着洋巴道的沧桑气息,循着留存于山间河畔的辙痕,来到马渡关镇,望着成林的奇石、参天的古木、清澈的沙溪,听着荡漾在画境中的马渡民歌,又有多少人能够透过时间布下的迷障,看到马渡关的“源头”,明了当年洋巴道上的繁华呢?

关于马渡关的得名,要从纷乱的三国说起。据传,公元213年,张飞奉命溯长江而上,欲夺巴州之地。一夜,途至马渡关沙溪河,见此处无桥无舟,渡河颇难,众人皆叹,唯有被誉为“万人之敌”的张飞毫无退缩、犹豫之态,就见他大喝一声,当即扬鞭策马,一跃而“飞渡”彼岸。乡人见之,便于其渡处立下了一通刻有“张飞跃马飞渡”字样的石碑。久而久之,这一带便被人们称作“马渡”。后来更因洋巴道的贯通,马渡关变得越发的繁荣,马渡、船渡之景长年不绝。

不过,要在过往千百载的时光中,寻觅马渡关的兴旺景象,还是要回到盛唐,回到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赞誉与诘责交织的时空,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更是马渡关最为耀眼的一个时代。

唐天宝年间,洋巴道作为彼时的官方驿道、进贡荔枝的贡道,长年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同时,这时的唐王朝已经开国百余年,如此漫长的承平岁月,再加上如此重要的交通地位,马渡关一带自是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人口滋盛,以至于唐王朝不得不于此置县而治。宋《太平寰宇记》有载:“天宝九年,太守韦虚受奏于应水(即今之沙溪河)南一里置阆英县,以县南五里阆英山为名。”

既已置县,本来人烟渐密的马渡关更是繁盛起来,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在这里汇聚,开龛造像的风气也顺着洋巴道涌到了这里。他们当中有着佛教徒,也有云游四方的僧侣,为了祈福消灾、传播信仰,也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虔诚,他们在马渡关的丰饶寺(宋时改名大慈寺,明弘治九年又改为浪洋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持续数百年的开龛造像运动。

从唐至德年间一直到两宋之交,这里的佛唱不绝,香火不断,刀劈斧凿的金石声更是响彻山林,最终,在无数人的祈愿中,巨大的青石上出现了一尊又一尊佛陀菩萨的造像,他们似被人们的诚心所感动,立于石上,却又半步踏入人间,神圣庄严而又沾染着一丝烟火气。

走过一龛又一龛的佛像,看了一面又一面铭刻着供养人名姓的石刻,突然,一尊观音像让人不忍移目,这尊观音竟是以男子的形象现身于此,他的面目慈悲,仿佛出世的智者,却又悲天悯人,左手持瓶,右手握枝,静静地注视着从洋巴道上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如此雕刻技艺,是何等的高超,已近乎天工造化。据考,这是全国仅存的三座男观音石像之一,举世罕见。

岁月匆匆,洋巴道归于古老,但马渡关的传说却仍在人们的口耳之间流传,浪洋寺的诸多摩崖造像也仍旧栩栩如生,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它们已成了历史,但谁又能说成为历史的便会褪去色彩呢?你瞧,它们不仍是那般鲜活如初吗?

参考资料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编. 蜀道石刻题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12:175-182.

[2]王隆毅主编.巴文化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11:104-105.

[3]徐强. 川东北零散隋唐佛教龛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160-169.

[4]冉奎.蜀道之荔枝古道 犹记当年妃子笑——宣汉段荔枝道初考[J].巴蜀史志,2018(05):35-37.

来源:文化远近

作者:无 生

来源: 文化远近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