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荡气回肠明月峡

作者:元夫 来源:202107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6 11:39:49 浏览次数: 【字体:

明月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昌辉 摄

明月峡栈道。张克建 摄

明月峡“老虎嘴”。梁觉平 摄

□元夫

明月峡(朝天峡)栈道是蜀道上最壮观、最标准、最经典的栈道遗迹,幸存的嘉陵云栈孤本,全国甚至世界古栈范本,堪称一绝。一路走来,研究蜀道的专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阳平关(陕西汉中勉县境内)是金牛道起点,宁强(陕西汉中境内)、朝天(四川广元境内)为金牛道咽喉,明月峡则是这咽喉之中的咽喉,卡脖子地段。明月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城南一公里。嘉陵云栈是至今保存最具古栈风貌、最长、最完整、栈孔最多的一处遗迹。如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

栈道的规模与气势取决于水与峡。“朝天双峙以亏蔽,中惨栗而阴翳”(唐·孙樵《出蜀赋》)就是明月峡最形象的写照。峡长3000多米,宽约60米,谷深约2000米。两岸绝壁高耸,峡中惊涛骇浪。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自古为秦蜀天堑。

天堑不在天,而在人心。试想,没有人想通过,天堑还是天堑吗?历史要涌动,人心想通衢,天堑岂能阻止人心?水的前行是顺其自然,可人不一样,不想绕行,就诞生了可以直行的栈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直线通行。尽管屡遭毁废,但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再建——这就是人心的不可估量,不断提升适应大自然的能力,以期在与同类的较量中,不断提升斗争能力,让繁衍与发展,生生不息。于是,历代先人的精神、智慧、技术便在这里历史层累般地集中汇聚,成就了今天古蜀道上这道宏伟壮观之景,明月峡因此声名远播。

老人们讲,他们看到的明月峡已经没有木栈,只有悬崖上的栈孔。那时明月峡还通航,他们坐船从江中经过时,长达两公里的400多个栈孔,三排平行,有的地方为四层栈孔,水流最为深急之处,如“老虎嘴”一带为五六层,甚至七层,摄人心魄,让人震撼。可谓壮观!

恢复成圆木栈道是后来的事。2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照片时,委实被震了一下。尽管那圆木比今天的进口方木小了很多。

明月峡栈道的形制结构属于栈道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横梁支撑式。下排栈孔为支撑柱孔,中排行人通车,上排搭设雨棚。这样的结构形制堪称经典,注定工程技术含量高,难度大,且耗时耗料。

古人一般根据水流大小来确定栈孔的大小,明月峡山高谷深,嘉陵江刚刚接纳了潜溪河,水流湍急,栈孔自然较大。经历代修葺,现在看到的孔眼有边长40-50厘米的,高30-40厘米,深70-90厘米,大小不等。

细看栈孔发现,孔洞下斜,底端有一小长方形栓眼,牢牢拴住横木,最下面一排的支撑眼内壁较深。石壁下方凿有排水槽,以便栈孔排水,防止栈木腐烂。栈孔大而技术成熟,堪称标准。

一路走来,所有栈孔都在明月峡面前失色。

明月峡栈道最早开凿于何年?明显有文字记载是宋元时期:1235年,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为抵御蒙军南下,烧绝了明月峡栈道。说明之前明月峡已有栈道,至于前到何时,官方认可是战国时期,但也有推测为三国时期诸葛亮经营蜀地开凿(剑门关三十里栈阁为诸葛亮架设,有明确记载。同为剑门蜀道的明月峡,推测为同时期开凿。)

明月峡栈道为嘉陵云栈之一段,嘉陵云栈如今大多被现代公路炸毁,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记录中感受其磅礴的气势:自城(广元)北至大安军界(宁强),管桥、栏阁共15316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最早一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栈道一幕,就在明月峡拍摄,栈道拍电影时烧毁。后来在明月峡南段恢复了一小段,免费体验,上世纪90年代初遭水毁,后再次恢复300多米。

在旅游不兴的早些年,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凡有外地朋友来广元,到明月峡参观露天交通博物馆是首选节目。随着国内外人士对明月峡栈道奇观的拍摄、宣传,明月峡栈道逐渐进入旅游视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修复的340米古栈道再次损毁。2010年政府抓住灾后重建契机,高起点规划,古栈道焕发出史无前例的生机。今天的栈道融入许多现代技术,更为结实。

峡口远眺,栈道飞檐走壁,凌江飞架,如长龙出水,旌旗猎猎,酒肆亭廊古色天香,如一曲黄钟大吕荡气回肠!

无论景区植入多少文化因素,都难以撼动栈道奇观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内心冲击。此时,面对这一曲荡气回肠的黄钟大吕,对古人的精神与毅力暗自嗟叹,望着绝壁上的栈孔百思不得其解:古人怎样在这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那时有没有脚手架?是怎样的脚手架?怎么绝壁凿孔?于我来讲,都是高科技命题!

每一个栈孔,每一道纤痕,浸透着多少古人血汗,凝聚着古人多少智慧。背对咆哮的嘉陵江,有多少人曾在这悬崖绝壁上蹑手蹑脚,思念妻儿;又有多少人,葬身滚滚江水。

老人们讲,修川陕公路都损失了100多人。设计试图绕过明月峡另寻他途,但最终失败,不得不沿明月峡栈道上方绝壁,用炸药开凿了一条凹槽式(半隧道式)公路通过峡谷。

通南巴一带民工全部出动,两头往中间凿。打炮眼的人在腰间拴上粗绳,从岩顶吊下去。现代凿路尚如此艰难,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技术落后的古代,得付出多少艰辛与智慧才能架通明月峡2公里栈道。

这段凹槽式公路形似老虎张开的嘴巴,人称“老虎嘴”,为老川陕路上经典段落。上世纪70年代“广元火柴”盒上便印有“老虎嘴”图案,“老虎嘴”俨然成为广元标志。

上世纪90年代末才凿通3公里的明月峡隧道,与“老虎嘴”共同分担交通,“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老虎嘴”结束了它80多年的交通使命,进入今天明月峡露天交通博物馆,与古栈道一起接受游客观瞻凭吊,怀古思幽。

我们进入景区正是太阳最为火爆之时,但峡口风大,感觉凉爽。为了游人安全,“老虎嘴”岩边已经竖起围栏,惊险程度远不如当年的原始公路惊心动魄,对于外地人来讲,依然震撼。

行至“老虎嘴”中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大巴山与龙门山亲吻的人字形地壳(巴山地壳呈东北-西南向;龙门山地壳呈西北-东南向),从中间嘟起的嘴唇可以推测,他们接吻的那一瞬间是温柔的,热烈的。

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其背靠朝天岭而得名。为什么被改为明月峡呢?据说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们盛行崇尚自然,于是取李白诗“清风清,明月明”之意,将朝天镇南北二峡改为清风峡、明月峡,这一说法被文人沿用下来。其实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为明月峡在此郡(利州)界。”宋淳熙年间,利州提刑张曩容开凿九井驿三巨石工程竣工后,张提刑临朝天水陆码头,见江中货运繁忙,万民欢快,即兴赋诗一首《题咏小峨眉》(朝天的小峨眉寺),其中便有了清风峡与明月峡了:潜水碧如玉,峨眉翠帐浓。紫癜金佛像,白云普贤宫。荡舟清风峡,笑语明月中。江畅民心乐,虔诚敬佛翁。

张提刑凿开三巨石,见江中舟筏飞流,心情如清风明月。可在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里,明月峡的心情和表情不可能常如清风明月,栈道架得再艰辛、再结实、再壮观也逃脱不了屡遭毁废的厄运。这样的咽喉一旦被毁,短时难以恢复。然,这里又是必经之地,怎么通过呢?

人心不可阻,天堑也能变通途,这通途就是朝天岭!

哐哐哐,走在木栈上,似乎与架栈的先民在用脚步对话;嗨哟嗬,川江号子从江面那只小船上逶迤而来;哼吭哼吭,纤夫的呼吸和脚步节奏整齐而沉重,我看见他们古铜色脊背晒得流油;轰隆隆,对面山里若隐若现的火车呼啸而过;高速汽笛将我拉回现实……

药道、丝道、鸟道、航道、纤夫道、栈道、铁路、国道、高速全汇聚于明月峡,名副其实的“交通博物馆”。行走明月峡,如穿越时空隧道,而这个时空隧道,不是虚拟,而是实实在在。

又回到峡口,见许多游客在明月峡石碑前拍照留念。

我站在这里回望着这一峡层累的交通,如翻阅一部交通史,一部中国史,一部人类史。先民们一路走来的姿势和神态清晰呈现在我眼前,我们的祖先从自然、悠闲、坚韧、痛苦中艰难地跋涉而来,从蜗行牛步、老牛破车的进程中走入今天一日千里的风驰电掣……

来源: 202107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