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程咬金奉公轶事

作者: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05 14:52:15 浏览次数: 【字体:

程咬金奉公轶事

程咬金(589-665年),又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唐朝开国名将,任普州(今四川安岳)刺史六年,廉洁奉公,除暴安良,施政有方,融合汉獠,兴农活商,促进稳定,为“贞观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是被艺术化而扬名的程咬金。其实,他在普州的文治方略还不为人知。

 成都、重庆两城直线中心地带,古为巴蜀分治,秦汉时期“獠人入蜀”成为“蛮夷”之地。秦统一全国后,于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在岳阳镇设普州,置安岳县。普州几经兴废,隋唐至明代,辖安岳、普康(今安岳所辖)、崇龛(今潼南县辖)、安居(今遂宁市辖)、普慈(今乐至县辖)、石羊(今安岳所辖)6县。也就是当今四川省安岳、遂宁、乐至及重庆市潼南、大足等部分地区,由于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稻、葛麻、畜牧、绢布、盐井等工农业经济发达,历代兵匪纷争不休。特别是獠人早先以部落形态狩猎生活,逐渐变成霸居当地土著人的生存空间,加上地方官员歧视獠人,土著人与獠人经常争斗,当地人口大量伤亡和逃离,形成天高皇帝远而无力管制的混乱局面。

贞观年间(63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天下大治,以实现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选派程咬金到普州平定叛乱。据《旧唐书》载,程咬金精于骑马用槊,骁勇善战。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起,盗贼蜂起,他组织数百豪杰护卫乡里。由于隋炀帝暴政,骄奢荒淫,刀兵四起,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程咬金的义军先后入瓦岗,投王世充;追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因屡建战功被封为宿国公,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后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程咬金深知老百姓饱受战乱和匪患之苦,以国家大局为重,毫不居功自傲,决心奉行平叛,确保一方平安。

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程咬金肩负重任,率领二十余名精兵,从长安沿着崎岖不平的驿道,头顶烈日,骑马飞奔,历时十余天到达普州地盘。州县官员听说地方军政长官程刺史到任,纷纷到州府大门外恭候,并为其接风洗尘,一是能够见识这位传奇人物,二是可以趁机公款吃喝。没想到的是,五六桌吃喝费用全由程咬金掏自己的“通宝”铜钱支付,以示慰劳大家,弄得州县官员不知所措。

程咬金接着了解辖境的历史、人口、耕地、物产、贡赋、匪患和风土人情。次日开始,他每天到大街小巷巡视,听取市民心声;同时兵分六路,乔装成平民到各县明查暗访。根据两个多月的调查情况,程咬金为免他人打扰,经常去岳阳河边(明代安岳知县李奇英题有《钓鳌台垂柏诗碑》,清代安岳举人谭言藻在岩壁上书刻有“钓鳌台”三字),借钓鳌得到清静,冥思苦想施政措施。他认为,国家长治需州县安稳,官吏者必忠国奉公,清廉谋事,福济四海,体恤民众。

他分析獠人和土著人之间的矛盾原因,一些和土著人杂居而汉化了的“熟獠”被纳入编户,散居山谷森林中的“生獠”没有编户,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官府征收繁杂的徭役,权势之人掠夺“獠人”为奴婢,长期积怨而生反抗心理;加之生存环境差,衣食无来源,就依靠烧杀抢掠过日子。程咬金按照朝廷“安抚和羁縻”政策,结合普州实际情况,在辖境遍贴州府榜文,以他的威望晓谕顺民、威慑叛匪,并列示惠民项目感召人心。

他要求州县官员为国忠贞尽节,让民安居乐业,凡食民饭者给予私费,凡受贿贪财者严惩不贷,凡奉公不力者摘脱官服。

他完善户籍编制,将全部獠民纳入正式编户;实行保甲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建立互守民约、互相监督、互助生产、互尊风俗、互联济困、互为褒扬的自治体系;鼓励新户獠民、外出民众回乡开荒种地,州县免费提供粮食、药材种子,免征两年贡赋;对初犯律条和为匪者教育释放,再犯者割耳警告,屡犯者斩首示众;对欺男霸女、掠夺奴婢者,以贯匪论毙;州县官员厉行节约,司仓库参军负责丰收年提留粮食,以备灾荒和战事之需;勘探增开盐井,拓展军政公费来源。同时,在县乡创立府学和儒宫,培训农务和儒学师,受训结业后,编写劝说文回到各自保甲教化民众。

程咬金通过恩威并举,因地制宜,关心獠民利益,解决民生出路,招抚獠民与本土民众融合,叛乱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秩序恢复好转,维护了唐朝封建政权,推动了普州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