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通惠门与十二桥的历史传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2 16:01:35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通惠门与十二桥的历史传奇

在清代成都的城市布局中,西门的位置不仅靠北,而且位于满城之内。普通市民如果要去青羊宫赶集,都不得不从南门或者北门顺着城墙绕一个大弯。民国初年,满城的城墙被拆,从西南方面出城就有了可能。为方便城内居民出城到青羊宫赶花会,1913年,四川督军胡景伊下令在西郊场外向二仙庵、青羊宫方向的西城墙处开了一道城门,取《左传·闵公二年》中的“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中流通互惠、便利工商之意,定名为通惠门

胡景伊

有了通惠门之后,就必须在通惠门外的西郊河修一座桥,于是在1916年修建了这座连通城内与城外的新桥。之后,这座桥经过多次重建,在20世纪40年代由原来的廊桥改造为砖拱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次扩建,改成了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83年修建蜀都大道时,再度改建加宽,但桥名还是沿用了建成之日的名字——十二桥

成都是座老城,两千余年,从不弃其根本。通惠门也曾被不少文人提及。著名文史学家唐振常曾在回忆家乡的文章中提到,通惠门城楼上曾悬着清末周善培所写的十六个大字:“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

民国时期的成都通惠门

老一辈成都人一般将通惠门称作“新西门”,而把原来的西门称为“老西门”。不过,这些城门都已消散于历史烟云中,仅存一条通惠门街,东起同仁路口,西到十二桥,蜀都大道建成之后分段命名时,命名为“通惠门路”。

说起十二桥,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扬州的二十四桥,更会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桥命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因位列附城各桥序列第十二而得名;另外,给出桥名建议的著名学者宋育仁回忆道,当时他来到新建的木桥之上,见到木桥的两侧栏杆是十二格,桥畔是菜地与树林,远处是广阔的田野,虽然达不到杜牧名篇中扬州二十四桥的诗意,也至少可以平分扬州二十四桥风光的一半,因此便取“平分扬州明月”之意而名为十二桥。现在,十二桥的桥边木牌上也有关于十二桥历史的介绍,对桥名的由来又增加了一种说法: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成年累月、周而复始,桥名“十二”,寓意岁月循环、经久不变

成都十二桥

十二桥留给成都的不仅仅是诗意。成都解放前夕的1949年12月7日深夜,绝望中准备逃跑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关押在当时设于将军衙门特务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进步人士32人押上刑车至十二桥。当时十二桥西南200多米的乱坟坝内,留有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防空壕,屠杀便在防空壕内进行,32名政治犯被特务用刺刀和手枪杀害,并被就地仓促掩埋。20天后,成都解放。1950年1月19日,成都民众在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贺龙的代表王维舟将军主持下,为烈士们举行了公祭典礼。次日,又在紧邻十二桥的二仙庵内举行了公祭仪式,以后即在此修建了十二桥烈士墓。现在的十二桥烈士墓位于成都青羊区文化公园内,已经由烈士墓扩建成了烈士陵园。

成都十二桥烈士陵园

1985年,在十二桥路南边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院中发现了商代的建筑遗址,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已掘露面积大概1200平米左右。这是全国已发现的最典型、也是唯一可以见到桩柱和地梁基础遗存的早期干栏式建筑遗址,在学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考古工作者将青羊区各地同时代的遗址统称为十二桥文化遗址群,把四川盆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文化遗存作为一种考古学类型而命名为十二桥文化,它上承三星堆文化,下延至春秋时期。为更好地保护十二桥遗址这一文化研究的瑰宝,在进行了测量取样等研究工作之后,遗址已用土完全掩埋,进行原址保护。

成都十二桥文化遗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