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高考特辑】又到高考日,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②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07 14:57:27 浏览次数: 【字体:

又到高考日

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②

易旭东

五风溪“赶场”与山泉铺“高考”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共同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政治。

问题来了。几乎“弹尽粮绝”。

烟要“断粮”了,一月都没“沾油气”了。

7月初,与事先约好的3个农民哥们,凌晨5点左右就出发,去五凤溪赶场,卖7根门方料。他们,一人扛2根;我,自己扛1根。

爬坡上坎。到现在的简阳周家乡船板沟村,走了大半的路。

10点钟左右,到了。“火窑裤”早湿透。

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之畔。五凤镇,“半边山江半边城”。形态特征独特,五条街道都依山势、顺河道而建,弯曲、错落,修有房屋、商铺,一面临悬崖,下面是淙淙的五凤溪水。

沱江五凤溪段风光(蓬州闲士 摄)

水路码头。成都联通重庆的重要商道。

五凤溪的上游赵家渡(赵镇旧称),北河、中河、毗河的汇聚之处,汇聚后的河改称沱江,水势大增,也带来了水运的便利和古镇的繁华,“三江汇聚赵家渡,飞流直下五凤溪”。

小凤街,时叫“龙井湾”,长约200米,摆列着一楼一底的木板房,第二层有1米宽的走廊伸出,与屋檐的长度四周,原汁原味的保存着清末平易近人的建筑气势,让人感应和缓。

白凤街,一面靠山,一面临崖,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称“半边街”。

五凤溪风光(蓬州闲士 摄)

在场口明扬渡,我们以比别人“相因”三角,卖了“门方料”。

3个农民哥们各人“赚”4.2元。

我最多,“赚”16.7元。

“五凤溪油条煮烩面,还有砍糖和天鹅蛋”。将碎断的面条与菜叶之类的东西,待快熟时再加些切成短节的油条,煮熟勾些芡,添上佐料,端上桌,热气腾腾,香风扑面,令人垂涎三尺。

天鹅蛋

油条煮烩面,六分钱一碗,给一两粮票,四分钱也可买一碗。

中午,我在小凤街请他们吃饭,每人三份回锅肉,饭管饱。

他们打着“幸福的饱嗝”,赞美我:“易胆大,不吃独食子,最落教的知哥。”

“攻守同盟”。商定,莫得钱了,“下次,再来一盘”。

街上到处可见毛主席语录。人头攒动,街道窄窄,大都裹着白头帕,身着黑布衣,空气中弥漫着叶子烟味,街道两边摆满农副产品,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上空,“支农火车”缓缓驶过。

我在供销社,买好需要的煤油、电池、豆瓣与“红芙蓉”烟等生活必需品,还替另一知哥带了一条“经济烟”(八分钱一包),先到来凤楼喝茶等农民哥们。他们还在赶场买“相因”。

到了下午3点,踏上归途。

回到大兴场那个山坳,至少需3个小时……

“粮草”充足,至少保证到7月底。

复习之余,疲惫之刻,时常站在门口,仰望自由的天空,看天上白云飘飘,小鸟飞翔;平视远方浅山苍翠,山峦相迭,观草瓦相间,泉水长流;甚至,唱起“知青之歌”、样板戏……

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作者 供图)

考点在山泉公社(今山泉镇)中心校。没有旅馆、客栈,在“大跃进”时的“大礼堂”打地铺。我们4人,两人一对“打拼伙”。一人准备被子、席子等,一个准备漱洗、碗筷等。

丘陵峡谷中,4个知哥,或背驮花被子,手提洗漱用具;或背驮长席子,手提换洗衣服,你扶我携,话语无忌,哪是参加高考?像去“串队逃难”“赶场打架”。

过了跳蹬河,就上“前锋水库”大坝。

前锋水库,先称“知青水库”,由龙泉大兴前锋知青农场所建,现已更名为高洞子水库。如今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历史建筑。时代记忆。入选《成都市第十七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旁边山腰间,几多笑声,几个内江知妹,沿路而上。

野火蔓延。简短“寒暄”后,荷尔蒙燃烧。

于是,几个成都知哥与几个内江知妹,间隔着小山包,粗放调情。

强大的激素作用,催生出魅力无比的亢奋和热潮。

空谷传响。知哥、知妹都浪笑得坐卧在地,久久不起。

街镇洞开。跨过被人流、挑担子、踏起槽、殒成沟的红沙石板,进入山泉铺。

空空荡荡。“公社大食堂”,已经废弃。没有门窗,实为可以挡雨的空地。已经有人先到,铺好地铺。我们三下五除二,简单打扫卫生,寻了一些砖头瓦块,“划出”床位,铺上稻草。

没有饭馆,有饭馆也不知在哪里。

又在外边再找一些红砖,架上自带的锑锅,烧火、煮饭……

天气闷热。7月20日,星期四。

大汗淋漓。考场在山泉中心校平房教室里,非常简陋,桌椅破旧不堪,门关不上,窗上玻璃没有一片完整,热风阵阵扑来,一如“桑拿浴”。没有空调、送考,更没有禁噪、关注。

文、理科用同一份试卷,仅所做的题号略有差别。

为防止作弊,试卷及答题纸上不准写姓名,考生只能填写报名号码。

1978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者供图)

天气太热,允许“光胴胴”上场。

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裸着上身考试。

7月22日,考试结束,我们4个知哥相互对了题。

1978年,考生590万人,录取率为7%。

1978年第3期《人民画报》版式图,记录1977年中国恢复“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作者 供图)

名落孙山,却骄傲地拒绝了中专的录取。

回到山村“养伤”,开始了一生的“业余爱好”:写作。

尽管调回成都后,我们相继都考上大学、读本科、EMBA,生产队“晨钟”响亮中带着聒噪,夜晚煤油灯的烟雾还在弥漫,百无聊赖的打闹声仍回荡耳旁,经历过,拼搏过,了却心愿……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阅读

【记忆】又到高考日,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① ‖ 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