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张登军 ‖ 绵阳博物馆有群西汉木牛

作者:张登军(绵阳日报社融媒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26 22:18:48 浏览次数: 【字体:

绵阳博物馆有群西汉木牛

张登军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批西汉时期的木牛,其中一件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向社会公众展出。

 这批木牛1995年出土于绵阳高新区永兴双包山西汉木椁墓二号墓,均为整木斫剥、雕刻而成,都没有髹漆,形制基本相似,均为站立状,前肢直立,后肢稍曲。木牛为三角头形,长吻、圆眼、立耳,嘴紧闭,体态肥硕,四肢上粗下细。

绵阳市博物馆展出的西汉木牛

 在绵阳市博物馆公开展览的这件西汉木牛,看起来很不起眼,为何会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占据一席之地?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在汉代,牛的社会职能之一是耕田,特别是“二牛三人耦犁法”的推广,让牛的地位更高。汉王朝规定,“只有年老体衰的牛才可以宰杀”,《盐铁论·刑德》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的记载。

 在汉代,牛也用于交通运输。西汉初,天下初定、社会局势不稳,马匹主要用于战争,牛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史记·平准书》载,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书中还有“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的记载。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徭律》中有“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的记载,可见,牛车在当时运输中不仅有着重要作用,还很是紧俏。

 牛在西汉也用于军事战争,《汉书·李广利传》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征伐大宛,带去了十万头牛。史书中没有明确牛在那次战争中的功能,但从汉代社会对牛的重视程度看,很可能是用于战略物资运输。

 《晋书·舆服志》介绍一种驾牛的“画轮车”时写到,“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到汉灵帝和汉献帝后,“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汉献帝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时局动荡,他时不时就会被人挟持,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对象,经常奔走在出逃路上。《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汉献帝出逃陕县,北渡黄河时丢失了车马辎重,只有步行出逃。不久他在安邑定都,没有车马,只有乘坐牛车出行,这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后来,有了车马,汉献帝自然就不乘牛车了。但有了皇帝开头,大家赶赶时髦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耕田犁地到交通运输,加上朝廷对牛的保护,赋予牛不低的身价。成都市出土的一通东汉石碑中,就有“牛一头,万五千”的记载。

 绵阳永兴双包山西汉木椁墓二号墓出土30件木牛,根据汉代“厚资多藏,漆用如生人”的丧葬习俗来看,墓主生前家中肯定养牛不少。墓葬出土的其他文物,多数都是高档物品,大部分都是生活器具,还有彰显身份的漆木马和马车。因此,墓主生前养的牛应该主要是用来食用的,但也不排除有牛车的存在,不过墓葬中并没有牛车出土。

 由此可见,绵阳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木牛并不简单,而是承载了西汉时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登军(绵阳日报社融媒体)

供稿: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