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马超——雄烈过人 定蜀立功
马 超
雄烈过人 定蜀立功
刘 畅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后人,东汉末西凉军阀马腾之子。年少时期因平阳之战名声大噪,人称“锦马超”。建安十六年(211年)与曹操对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险些丧命。建安二十年(215年),马超归附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遂成为蜀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
马超画像
平定叛乱成威名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公开起兵反叛东汉朝廷。袁尚与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勾结,令并州刺史高干和河东郡太守郭援率数万人马呼应南匈奴,一齐侵攻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声势极其浩大。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去征讨,久战不胜,双方陷入战争僵持状态。钟繇不得不求援于马腾等关中割据将领。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万余人进入关中协助作战,朝廷遂任命马超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奉诏讨贼。
马超待郭援亲率大军抢渡汾河之时,率领自己的军队突袭,在郭援军渡河过半的时候截杀。仓促应战的郭援难以抵抗,很快被斩杀。激战的过程中,马超脚部中箭受伤,他拔掉箭矢,用布条裹住伤口,继续领军浴血奋战。最终,郭援军大败,高干和呼厨泉随后投降,叛乱得以平息。临危受命的马超为朝廷收复河北、平定辽东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他也一战成名,以骁勇善战、雄烈过人而名世,人称“锦马超”,曹操也对其赞赏有加,后曾多次召他入朝为官。
潼关之战惊曹操
《三国演义》五十七回中,曹操加封马腾为征南将军,诱其入京以相机铲除。马腾将计就计,留马超率重兵留守西凉,携马铁、马休等前往京城,打算完成当年汉献帝“衣带召”交给自己的任务,除掉曹操。没想到马腾的密谋暴露,全家百余号人惨遭灭口。马超为报灭门之仇,发兵反抗曹操。
马超领兵至潼关,痛骂曹操三代人。守将曹洪被激怒,率军下关厮杀,中计丢失了潼关。于是,建安十六年(211年)七月,曹操率军到潼关,亲自与马超对阵。结果,马超杀得曹操几乎丧命,割须弃袍落荒而逃。《三国演义》对此有描述:“超挺枪纵马,冲杀过来,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到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不三合,败走。李通出迎,超奋神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子弟兵抖擞精神,冲杀过来。操兵大败。左右将佐皆敌不住,被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了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就掣所佩剑断其髯。军中早有人将操割髯之事告于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对此,后人有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成语“割须弃袍”也由此诞生,用于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安蜀劝进奏全功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开始攻占益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正围攻成都,日久不下,幸得马超投奔,马超的威名对刘璋造成不小的恐慌,从而加速了刘璋军的投降。《三国志.蜀书》也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众将的帮助下,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同年,马超为首臣下,与许靖、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百二十余名主臣联名上书《立汉中王上表汉帝》,劝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为蜀汉政权的建立贡献了极大的政治力量。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身患重病逝世,他的故事却为人称颂。诸葛亮对其评价:“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参考:《三国志》,陈寿著;《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