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刘畅 ‖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六)——蜀汉设堰官

作者:刘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3 17:22:57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六)

蜀汉设堰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十分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建设,除了设置堰官岁修都江堰,还重修九里堤,延续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景象。

都江堰水利工程远景(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 供图)

设堰官,岁修都江堰

蜀汉建兴六年(即228年),诸葛亮颁布了保护都江堰的政令,对岁修都江堰的日期、掏挖、清淤深度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并专门制作了用于清淤的石标尺。他还设置堰官,抽调一千二百名士兵,常年淘浚河道,维修堤堰,以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营。诸葛亮当年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

相传,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乔曾被派往都江堰护堰,并参与清理河道淤泥工作。清淤工程量很大,诸葛乔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劳作。诸葛乔在都江堰隐瞒身份,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官吏,拿着微薄的俸禄,当有工匠问他为什么也姓“诸葛”,丞相诸葛亮是否是远房亲戚时,他一再推说不是。诸葛乔体会到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虽在都江堰风吹日晒,却不曾向家中抱怨过一声,寄回来的信里只说一切安好,自己长了不少见识。

都江堰因李冰父子而生,因诸葛亮而兴。诸葛亮最早制订的设置堰官、岁修维护等治水措施,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并延用至今,对避免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保障农业丰收和维护都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水患,修筑九里堤

据《成都通史》记载:九里堤原堤坝位于郫江东岸,东起现北较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筑堤工程肇始于李冰时期,后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重建。

据传诸葛亮开府总理蜀国政务后,听说西北郊的柏条河常泛滥成灾,便亲自前往视察。果然,暴雨后的河堤垮了三里,洪水淹没了大片庄稼。诸葛亮立即派人将堤坝重新筑好。一位白眉老人走来,看到刚修筑的河堤,反而摇头叹气。诸葛亮心想也许这老人对筑堤有更好想法,忙上前请教。但老人留下一个“九”字,即飘然离去,让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年夏天,洪水再次爆发,修好的三里河堤又被冲垮。诸葛亮突然想到老人写的“九”字,口里念道:“三里河堤,三、三、三……”他恍然大悟,重新设计后筑起了长九里的防洪大堤。九里堤筑成后,再未被洪水冲垮,人们感念诸葛亮筑堤治水之功德,又将此堤称作“诸葛堤”。

修筑九里堤的作用有二:一是防洪、护堤、护岸。《成都府志•山川》有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二是为漂运修建宫城所需木材等。蜀汉宫城位于今成都北校场武担山一带,九里堤所在位置,就在蜀汉宫城附近,按照规划,有的宫殿已至江边。修建新宫,必须大量木料。木料的来源,全赖从都江堰上游水运上岸,九里堤距皇宫最近,在此修堤坝及打捞木料的码头等设施,最为理想。

历史上曾有许多冠以诸葛亮之名的历史遗存,无不透露着蜀地百姓千百年来对诸葛亮的怀念爱戴之情。清末,九里堤上建有诸葛庙。今成都市九里堤中路附近曾有“诸葛村”的地名。民国年间,有人在九里堤下掘得“蜀丞相亮护堤令碑”,上刻有碑文《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卫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此碑为地道的汉隶。估计为后人根据老碑复制,但复制碑上的“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似误。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曾专门指出:“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刘禅在章武三年五月即位同时改年号,并在蜀汉全境内实行新年号,若是“丞相诸葛令”碑原物,不应出现这一常识性错误。估计老碑腐蚀严重,后人复制时,因对刘禅不满,将原碑上建兴元年的年号改为章武三年。它表明此工程在章武二年冬十月动工,至次年九月才完成。

诸葛亮重视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兴修,延续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景象,使蜀汉地区“百姓布野,余粮栖庙”,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颂和爱戴,也为后世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留下了更多启迪。

(本文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著);《诸葛亮与武侯祠》(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成都通史•秦汉三国(蜀汉)时期》,(罗开玉、谢辉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