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⑯:住在高斋老头是赵四郎
成都“老市长”赵抃
易旭东
16 住在高斋老头是赵四郎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世界最古老的一条运河。人工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据《越绝书》记载,山阴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7公里。
通明者,通达明州(宁波)之意。
通明闸,位于上虞城(今丰惠镇)东门外5.5公里处,四十里河与姚江的分节点,堰坝以西称四十里河,以东称姚江。既可分洪,又能行船,旱时截流,涝时泄洪,确保舟辑畅通。
桥、闸、坝三位一体的水利、交通枢纽。
从宁波运来的货物,在这里转驳小船,再发往四面八方。
坝的两面,全是驿站、货栈。
官宦骚人、商贾行者,东来西往,都在这里下船歇脚,留下各自的喜怒哀乐。
步换景移,惊喜不断。运河穿越地势开阔平坦的丰惠,水流平缓,支流纵横,小船悠悠,穿过座座石桥,赏沿河风情,仿如走进流动的江南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中。
明清浙东运河中的四十里河与十八里河
幽幽的凤鸣山,曾是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魏伯阳炼丹处。
所著《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爱情圣地。丰惠镇西3公里的祝家庄,背靠凤鸣山,面临玉水河,素妆淡抹,小桥流水,“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融千古绝唱与农舍田园风光一体,风景秀丽的山村。
祝英台的故里。
“梁祝”故事,在江南一带家喻户晓。
连续几年干旱,导致浙东运河水位较浅。
船过通明闸,到了陈夏谢村南面的水门口处,官船搁浅。刘氏家族内的18个12至13岁的堂兄弟,正在运河里洗澡、玩耍。船上的兵丁大声呼叫,18个少年过来帮忙推船。
赵抃为表谢意,给了孩子一人一颗黑枣。
少年们谢过,“呼啦啦”上岸,随手拿起地上乱扔的裤子,麻利地穿上。
他,好心提醒他们不要穿错裤子。
少年齐声说:“我们都是堂兄弟,家里不分家,穿哪条裤子都一样。”
觉得好奇。应该是民间传说中的“上虞刘家”。
在渡船埠头下村,一问,果然是方圆闻名的刘家。
大为赞叹。进了刘氏大宅门,竟然发现18颗大枣,原封不动地放在桌上。族长刘承诏呈上一盘黑枣接待贵客。这盘黑枣,就是刚才赵抃叫人奖赏给18个堂兄弟的。
深入交谈,才知刘承诏是刘家第十世族长。十世繁衍、兴旺发达,300多年来聚族同居、共财、不分家。至十世孙承诏任族长时,家族内400多人,共同生活,“内外没有间名”。
团结和睦。从无发生争斗打闹。
全族人长幼有序,老人爱小孩,晚辈尊老人,孝顺贤德。
连家畜也受到感染,每到喂食时,“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在刘承诏陪同下,走访村庄。
刘氏家族房子连片,约摸有100亩左右,从西家到东家,都是走马楼。家里人口众多,连村堡中央的洗米池都很大。家家户户,几乎都从自家门口,修建一条避雨廊道,通向洗米池。
往南有沟渠,通运河。
村中还有18口井,布局合理,作用不同。
有一口叫婚嫁井,专门给出嫁的姑娘洗面用。
他,虽然地方任职经历丰富,以孝悌闻名,但对刘氏大家族十世聚族同居而无间言,也唏嘘不已,甚为叹异。回州衙后,连夜书写奏折,上奏朝廷,请求“制旌表,俾厚风俗”。
刘承诏和赵抃也成为了朋友。
孝悌人伦,难能可贵,奖善好义。
于是,宋神宗“诏许可,命有司于其所居,建绰楔门,门外左右以土筑台,高下广狭,至于赤白之饰,皆如敕之格,而赋之外悉免徭役、与仕者等,号‘孝义刘家’”。
以示嘉奖。免掉刘家的徭役,赐予“食邑百户”的特殊待遇,并钦赐紫金鱼袋。
如今,“家风”仍在。全村140多人中,有100多人来自同一个家族。千年来,族人依然长幼有序不分家,以亲眷相称。辈分最高者,扮演“族长”的角色,协助村干部处理村中事务。
回到沙湾,写《信笔示诸弟侄子孙》:
信笔示诸弟侄子孙
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
吾门自昔传清白,圣世于今重孝廉。
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
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
自身以清廉自律,传承清白家风。
他,常和乡下一些小时放牛的老朋友往来,聊天、谈道,在屋内的墙壁上题诗。
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
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
“腰佩黄金”,做官时的官符印信,用黄铜铸造,名为“黄金印”。
直白如话,言简意赅。
诗,把荣华富贵、高官显爵、权力名位都说得平淡。一生中,功名富贵都经历过,回到故乡,仍是乡下人,“亲旧里民,遇之如故”。等于自传,把一切功名、富贵、权力都放下来了。
一生风云,其实平常。
许多人因为我做过官,经历过荣华富贵,希望认识我。住在名为“高斋”屋子里的老头,就是年轻时人人叫的那个赵四郎;如今的我,还是以前的我,和以前的赵四郎并无二样。
平淡、平凡。从二品大员,官至副国级,告归乡里,既不骄又不傲,平易近人,竟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百姓,较之那些告归乡里,依然官气熏天的人,更加使人感到可亲、可敬。
《题濯缨亭》诗就真实地反映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心境。
静处高斋昼杜门,溪亭来往间开樽。
钓台逸老心非傲,浮石仙人迹尚存。
对岸烟林双佛寺,隔滩风笛一渔村。
濯缨岂独酬吾志,清有沧浪示子孙。
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在浮石潭旁的老家,写诗、待客,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有时四处游玩,陶醉于家乡的美丽山水,哪会有失落感?哪会有世态炎凉的感觉?
清白为官、清白做人和清白传家。
“清白,不污秽也。直,不枉曲也”。屈原最早用“清白”来形容清官直臣。在《离骚》中叹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清白死直”是“前圣”孔子所笃厚的品质。
屈原以清白直道骨鲠之臣自况。
屈原后,汉代最著名的“清白吏”是杨震,出身于宰相家族,“能守家风,为世所重”。
传承“清白文化”的典型,与同时代的包拯齐名。
退休六年,履诺重游杭州。
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在离杭六年后,赵抃在次子赵屼陪同下重游杭州、九江。
赵屼,字景仁,孝悌忠信,正直不阿。
由荫登第,时擢监察御史。以父年老,自请调地方从政,朝廷命赵屼为“提举两浙常平”。赵屼一边在家乡谨慎从政,一边“便养”老父赵抃。
公务之余,必奉老父赵抃遍游家乡诸名山胜水。
赵抃善终后,赵屼又被朝廷召回,复为御史。
在谏官领袖职位上,不避权势,所言皆切时务。
为避执政亲嫌,第二次自请到地方工作,奉诏提点京东刑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