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人文地理】翁少琼 ‖ 阿坝:茶马古道三省结合部商贸重镇(上)

作者:翁少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9 15:28:53 浏览次数: 【字体:

阿坝:茶马古道三省结合部商贸重镇

(上)

翁少琼

【摘要】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富庶的物产,使阿坝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茶马驿道在渐形过程中,阿坝成为了川甘青茶马古道上商贸物流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重地。由驿站小镇商贸的日趋繁荣,进而展现商贸重镇日趋凸显的历史地位,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观,分析其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产业中心、要素供需枢纽等不可替代性及影响力,为力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予以决策性借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阿坝茶马古道 商贸重镇 历史地位

一、茶马驿道在川西北高原的形成

(一)川西北高原茶马驿道形成的背景

1. 阿坝地理优势的影响。

阿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今川西北高原,系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在相邻三省九县的中心位置),属寒温半湿热季风气候,春秋相连,长冬无夏。地貌分为东北丘状高原、平坦高原区;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区;南部高、中山谷林区,境内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有阿柯河、麻尔曲和贾曲河及其支流;有大小高原湖泊。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系农牧林兼营地区,物产丰富。这些是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藏传佛教主要传承地和物贸集散地的先决条件。

2. 西藏宗教的兴起及传播,使阿坝渐成为藏传佛教主要承传地的影响。

公元6世纪时,西藏雅隆河浴的雅隆部落兴起,补代公杰平定部落内部纷争后,从香雄(今阿里地区一带)传来了一派宗教,与雅隆居民的土著信仰相融合,形成了西藏地区最初的宗教,称为本教。兴起的雅隆部落通过不断兼并邻部,到唐朝初年建立了吐蕃王朝。唐盛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扶持与发展。同时,在吐蕃王朝的墀松徳赞时期,在王室庇护下,本教师、佛教上层僧侣不仅拥有属民、土地、牲畜,并享有各种特权,且开始参与政治。公元779年,在桑耶建寺,并派7名贵族子弟入寺学法(首批僧侣)。钵阐布(高僧)掌政,成为辅佐大臣。到元朝,寺庙势力得以推崇。特别是明太祖时期,更是承袭元朝对佛教的推祟,进一步分封噶举派的哈立麻为大宝法王,萨加派的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新兴格鲁派的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领有分地的政教首领帕木竹巴等为阐化王等五王,以及分封灌顶大国师、国师、禅师等等。佛教的传播及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3. 历代征战及迁徙的影响。

阿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富庶的状况,使其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西晋永嘉末年,鲜卑吐谷浑西渡洮水,移牧于今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并征服了白兰(松潘以西,茂汶以北,洮水西南的阿坝草原)。此处,即已成为吐谷浑部政治中心所在地。唐贞观十二年(638),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大军东征,在今贾柯河牧场甲本分场与唐松州都督所率十万军迎战而败,由此留下“甲本塘”之名(即十万汉军作战之地),由此,松赞干布攻占松州以西羌地后,从西藏阿里等地移民到阿坝定居。贞观元年,吐蕃赞普赤松徳赞遣俺兰·达扎路恭率军占领霍尔禅院后,从军中选拔了九员骁将带领部属留住吐蕃与霍尔交界处,命他们没接到命令前不得回防。此后九员骁将的后裔,被称为“噶玛洛”部。公元9世纪中叶,统治藏区的土蕃王朝灭亡,青藏高原出现了如《续藏史鉴》所说“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领”的部落分割统治,内附于中央王朝。这样经千年融合,形成今分布于西藏、云南、甘肃、青海、川西北高原的藏族。

4. 政教合一的世袭土官制度形成的影响。

中央王朝以“土官”治“土民”的策略,对这些归附的部落首领假以爵禄、宠之名号,使其成为世袭土官,代理中央王朝实施统治。而且这些一直处于世袭土官统治的部落,一度无需向中央王朝纳税、朝贡。为加强统治,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朝廷对各部落首领,除拔给土地或指定驻牧区域,并授命管辖。对交纳差发马匹(以茶作价)有功的部落首领,还予以厚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对所归附部落授予土千户、土百户、土目、土舍等职,赐冠带颁号纸(无印信)。清雍正元年(1723年)授各部落土千户、土百户职。乾隆年间,夺登寺活佛因平息阿坝地区部落战争有功,得到乾隆帝御赐“执照”“通牌”“委任状”等印信的嘉奖。以这种世袭的封建农奴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完备的土官制度,成为了封建农奴制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和统治形式。这些贵族世家又均有一个寺庙集团(寺庙势力也是较为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自己的支柱,或部落首领则以宗教首领的身份,对所属区域进行管理,进而使世袭的封建农奴制度,又具备了政教合一的性质。尤其是元明清各代朝廷对宗教庇护有佳,一些部落首领的宗教首领身份又是得到中央王朝的承认和扶持,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方对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成为以后茶马驿道形成及畅通的基础保障。

乾隆皇帝画像

(二)茶马驿道的形成

茶马互市及通商的渐进形成。唐代,汉区饮茶习俗传入草地游牧部落,并迅速在吐蕃等地风行,茶叶成为藏族生活必需品。党项、邓至羌、土谷浑、回纥、土蕃等民族,就与唐王朝在松州辖境的甘松岭和赤岭等地开始进行茶马互市,通商活动由此日渐活跃。

川西北游牧部落用马匹换取汉区茶叶和布、帛、金、银、铜、铁等,至晚唐,唐蕃边境各州县官私茶马互市兴隆,尤以川西北兴盛。

五代时期,今川西北的青、川、甘三省结合地及西北各部均以进贡马匹的方式,对内地朝廷建立臣属关系。

宋代为加强国防,抵御辽、西夏入侵,对马的需求增加,藏、青、川、甘草地的马成为输入宋王朝的主要商品,宋王朝则以茶叶、布帛、银钱支付。南北宋王朝推行茶马之政,设立茶马司,并在文州、茂州、威州、龙州(今平武东南)、益州(成都)、永康(都江堰)设置买马市场,每年由阿坝集中果洛、齐哈玛、三侨科等地马匹近3万,牵马互市,茶马司所属差吏选中马匹后当即向卖马蕃部开取凭证,以此到茶叶卖场去领买茶叶或支取银两。同时,以药材、皮毛等交换盐、布帛等物品。

元代取消茶马互市,仅民间存在茶马贸易。茶马互市失去意义,但民间贸易则进一步加强。

明代,茶马之政又作为要政,较宋朝更为完备达顶盛,设有专门的槯茶机构和完备的茶法。1383年,明朝规定松潘等处安抚司所属,按照所辖户数,每年纳马,安置驿站,并派人充当骡夫以供徭役。每三年派官吏出巡一次,检查每年与草地各部落“差发”(规定交纳马匹)的金牌信符是否合符,以此检查各部落是否完成了派购任务。麦桑地区因此由驿站地逐渐成为川西北川、甘、青、康(今甘孜所属区域)重要的物贸集散地。

清顺治18年(1661年),实行“引案”制度,茶商贩茶先向官府购买引,每张引支付税银四钱七分二厘,购领引票后,再到指定地区购茶,每引配大茶一包(50公斤)或小包二包(33公斤),并征称银税一两,西路边茶等物资转运松潘、阿坝后,再转运甘肃、青海等地,茶马驿道与商贸通道就此形成:东面一路以平武锁江为起点,至目的地松潘、阿坝。其中一路以北川、安县曲山、茶坪为起点,经土门、茂州、松州至阿坝;一路以灌县(都江堰)经威州、茂州至松潘、阿坝。南面一路以印度为起点,经尼泊尔、章木口、色拉寺、日喀则、拉萨、强不多、德格、壤塘至阿坝;一路以拉萨为起点,经那曲、色达、班玛至阿坝。西北面一路以西宁卫(今西宁)为起点,经兰州、临夏、合作、玛曲、齐哈玛、求吉玛(渡黄河)至阿坝;一路以临夏为起点,经合作、临洮、撤如沟、迭部、热当坝、若尔盖、塘克、贾洛至阿坝。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翁少琼(中共阿坝县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四川省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