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有车有船 蜀道难不难?

作者:肖姗姗 来源:2021011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15 10:59:39 浏览次数: 【字体:

东汉画像砖·棚车(杨升庵博物馆藏)。 吴堃摄

灌县 (今都江堰市)独轮车。

滑竿(轿椅)。 均选自西德尼·D·甘博《风雨如磐 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

烟波青水泛竹筏。长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东汉画像砖·放筏(杨升庵博物馆藏)。 吴堃摄

就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随着成宜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正式宣布建成通车,四川高速公路突破8000公里!如今再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恐怕只是诗人的嗟叹。

蜀道难不难?难!在古代,四川通往外界的五大要道,包括石牛道、石门道、清溪道等,条条道路险象环生。不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位意大利的旅行家对“天府之国”有这样的描述:“有一个名叫成都府的地区,它的省城是一座壮丽的大城……这座城市有许多大小河川发源于远处的高山……河中船舶舟楫如蚁,运载着大宗的商品,来往于这个城市。”在他的眼中,四川交通,水运堪称发达。此外,四川历史上的几次移民潮,秦人入蜀、北人南迁、湖广填四川……也足以说明,蜀道再难,走的人多了,它也就通了。

行走于蜀道,智慧的川人除了步行,也不断造出方便出行和运载的交通工具。在《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一书中,专家和学者就钩沉了近30种,它们让蜀道“天堑变通途”。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1

水陆所辏

那些令马可·波罗赞叹的都是什么?

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时的成都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绕城而过。让马可·波罗念念不忘的水运,是旧时川人最发达的运货方式。

《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主编侯光首先提到的还不是马可·波罗看到的船只,而是筏。“考古证明,7000年前,中国已制造竹筏、木筏和独木舟。唐代,竹筏盛行,是川江独特的水运工具,优势是就地取材、因河制宜交流货物。主要装运火把、柴、焦炭、土碗之类货物,下行至新津,沿南河转府河至成都。”

侯光介绍,木筏,古称桴,用原木捆扎而成。“川南长宁河畔盛产楠竹,当地农民就地取材,用竹筏作短途区间水上运输。旧时,在四川乌江、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金沙江等河流都有筏运。”秦国时,李冰“穿郫江、湔江,别支流双过郡下”,即为漂送岷山木材至成都集散。当时的蜀郡还设有木官,专门管理伐木漂运。隋初,蜀王杨秀以温江新源水,开挖通往成都的运河,也为漂运木材。唐宋后,仍有岷山木材漂运到成都。后来,四川在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下游特别设立了木材收漂站。

“为利于流放,都江堰还开了大小槽,并作简易导漂设施。”民国时,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年要放出木筏1000张以上。“青衣江的竹筏体型最大,可以载货5-6吨,枯水期可以载货由乐山上溯雅安,往上,运载着大宗货物,包括盐巴、蔬菜;下来,就载着大量的药材,并常常运送夹江纸由青衣江转岷江抵达成都。”

至唐代,成都发展成为“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大都会,吴盐蜀麻往来相通,万里桥等码头停泊着往来于吴蜀的船舶,沿锦江直至浣花溪。满载粮食的万斛船迎着朝阳在锦江上挂帆启航,短途运销的商船日暮则纷纷返港。想必,这就是马可·波罗见证的盛况。而在那些令他惊叹的船只里,一定有浓缩着川人大智慧的发明——蜀船。侯光特别提到了它,“又叫纸船、艬船、蜀艇。”这种船只船板薄,船身轻,首尾小,船底阔似鱼腹,非常适应在窄而曲、多激流险滩的川江上航行。

2

一马当先

马背上的蜀地繁荣安逸

众所周知,马可·波罗从意大利进入中国,到了四川。千里迢迢,他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马,他是骑着马来的。同样,在他踏足的四川,马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马帮、驮运、四轮马车……而成都街巷车马如织的便利出行,早早地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安逸。

马帮,是畜力货运方式的统称,主要指托运货物的马队。“这是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四川民间驮马运输有专业和副业之分,专业驮马,有的由大马户独自经营,有的由小马户集伙经营。”《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主编屈小强介绍,民间将集伙经营的小马户称为马帮,“马帮有严格的组织和帮规、禁忌行话,很有讲究。”马帮无论规模大小,行路时都用长绳把马匹穿成一长串,每匹马脖子下面挂上铃铛,行走时响成一片,“可以互相呼应,更可以震慑野兽。”

四川的马帮,主要有川南地区马帮,分布于自贡、威远、内江、江津、泸县、宜宾等地,大部分是小规模经营,每户的驮马三五匹到二十匹不等,如要长途驮运,就几户组成大帮结队而行。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帮,比如藏族,经营者往往是土司、头人这样的权势把控者,他们的马匹数量巨大,一般有驮马两三百匹,有的寺院驮马多达上千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达昌马帮,有1200匹,总号设在昌都,康定和印度的加尔各答都有分号。”屈小强说,阿坝的马帮,当年也是实力雄厚。20世纪30年代,松潘、理县、懋功(今小金县)的专业驮马数量加起来有12000多匹。有记载表明,从1930年初至1940年后期,每年用驮马从灌县(今都江堰市)运入阿坝的边茶、土布、粮食、菜油等有1000多万千克,运出的山货、畜产品、药材等有500多万千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用马,甘孜、阿坝的牧区,还会用牦牛驮运,几十匹甚至几百匹的牦牛驮运队也是相当壮观。

马,能运货,也能载人。与骑马相比,由于马车的舒适度更佳,一度风行于成都。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都通览》记载:“南门外通花市有马路一条……每年春间,车马如织,马车票价每人每回取银二角。”屈小强介绍,“1943年,成都四轮马车正式投入营运,1947年,成都客运服务所将这些马车移交四川省公路运输公司,当时客运马车有101辆,骡马200多匹,营运范围除了成都市区,还有到温江、双流、华阳、龙泉驿的线路。1953年3月,成都还成立了公私合营的马车客运队。”

3

手推肩扛

四川曾经的出租车是轿子?

运货,载人。在借力牲畜的同时,勤劳聪明的川人,还发明过很多交通工具,轿子、滑竿、鸡公车、黄包车……人们的日子,就在滚滚向前的车轮中,奔向美好和安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传统的中国车,指的是从古至今存在过的人力车和畜力车。”侯光细数人力车历史。人力车包括:独轮车,一种用硬木制造的手推单轮车。“这是中国在世界交通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在成都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就有独轮车。”在民间,独轮车又叫鸡公车。它是用硬杂木作材料,在直梁和横梁组成的车身前部装一只木轮的手推车,推行时会发出吱吱声,近似鸡叫。“它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适应性很强。”侯光说,元、明、清时,独轮车成为四川平原和浅丘地区普遍使用的短途运输工具,到了民国,川西平原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独轮车,1937年,四川省的独轮车数量更是达到16.5万辆,至今四川境内的农村都还有。了不起的是,1983年,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在泰国举办的亚太地区非机动车展览会上,将四川三种独轮车推荐为可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应用的非机动车型。

同样是人力运输工具的,还有架车。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黄包车的基础上,拆掉乘人的坐轿,在车轴上加装两根硬质木梁做车架,上面铺着木板,用于装载货物。轻型架车由一人拉车,一般可以负荷500千克左右,重型架车载重可达1000千克,一个人拉中杠,两边的人助力,俗称“拉飞边”。

轿子、滑竿、黄包车……名字众所周知,但其来源根脉是冷知识。“轿子又称肩舆,起源于汉代的舆轿,原为一种有轮的手推小车。隋唐时,去轮加杠,改推为抬。五代定型为轿子,分官轿、花轿、街轿、长途轿。”屈小强介绍,宋代,四川开始有了官轿,专供官吏出巡、上任乘坐;花轿,用于婚嫁;街轿,是民间短途代步工具,造型简单体量轻;长途轿,用于长途出行,黑色的轿身短小,形似鸭篷,川西民间叫其“鸭篷轿”。“旧时,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轿子,无论谁,只要给钱,就可以上轿。”屈小强笑言,就像现在的出租车。

20世纪40年代,黄包车的兴起,终结了轿子时代。屈小强介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都首次出现了黄包车。鼎盛时期是在1945年,四川拥有黄包车27120辆,除了车夫,还有维修工人,合计人数达到55900人。”如今很多景区尤其是古镇,还能见到黄包车,作为体验式旅游项目人气颇旺。而同样让现代人感到新奇,遇上就要过把瘾的,还有滑竿。这是清光绪年间,由四川轿夫创制的,由两人抬行,比轿子轻便。

民俗多一点

●麻乡约

西南地区民间运输行业。即邮政马帮。相传,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大批农民迁入四川,由于思念家乡,他们每年要推选一些办事公正、讲究信义的人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土特产和信件。这些人大多是当地的乡约(相当于后来的保、甲长等职务),后世统称麻乡约。

清咸丰二年(1852年),四川綦江县人陈洪义(轿夫)在昆明成立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后又以“麻乡约货运行”招牌在昆明、贵阳、重庆、成都、广元、宜宾、康定等地设总、分行铺,承运货物。再后沿长江将业务发展到两湖,甚至东南亚,主要经营长途客货运输、递送信件、运送汇兑银两等业务。

●驿传制度

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置厩置、承传、副车、食厨等驿传机构。汉承秦制,制度更加完备。汉时,以车传送称为传,以马传送称为驿,以步递送称为邮。汉代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通常每隔三十里设一驿,为过往人夫马匹提供食宿草料。一般道路沿线设亭和邮,亦可食宿。通常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除人力外,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驿车、驿马和驿船。唐代,全国共置驿1643所,分陆驿和水驿两种,陆驿备马,水驿备船。宋代,除驿站外,还设立专门传递文书的递铺。通常二十里左右置一铺,递铺有步递、马递(急递铺)和金字牌急脚递等多种形式,速度依次加快,最快日行五百里。元代,驿站总数超过1500个。明代,于京城设会同馆,专门接待各地王府来员及周边各国使节。地方则分设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以传送公文、货物。清代,各省设驿,边疆地区分设站、军台和营塘。全国驿、站、台、塘共2000余处。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驿传制度废除。

来源: 2021011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