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赵孝云 ‖ 土司制度中的卫所设置

作者:赵孝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08 16:24:21 浏览次数: 【字体:

土司制度中的卫所设置

赵孝云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军事上在全国实行卫所制度。卫所设置的原则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为加强对西南的镇戍,在边缘地带、险要地区设置卫所,驻守重兵,一般每卫设置左、右、前、后、中5个千户所。

明代卫所分布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时期,攀西地区一共有3个卫:即建昌卫(管辖西昌德昌地区)、盐井卫(管辖两盐地区)、会川卫(管辖会理米易地区)。这实际是朝廷在民族地区周围建立起军事防御包围圈,藉以限制和削弱土司势力的发展,防范和镇压土司的反抗。这种土司与卫所设置并存、土官与流官参用的政治机构,起到了知达边情、防范土酋,有利于王朝稳定的目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廷在平息当时攀西月鲁帖木儿叛乱后,对卫所进行调整,即并州入卫,使州卫军政合一,兼有招抚和镇戍、行政并军事两个系列的功能。行省改设的卫所机构,各卫设指挥使一员、指挥同知二员和指挥佥事四员。各守御所设正、副千户数员。每卫约有5600人,每千户所有1120人,每百户所有112人。

月鲁帖木儿叛乱(图片来自网络)

四川、云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机构,其地之民政多与军务有关,故民族地区的土司分别隶于都司、卫所,这样就使土司制度与卫所设置结合在一起。

明朝在府县设立的卫所归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统于中央五军都督府。卫所机构的土官受朝廷任意征调,为封建统治阶级出力。土官为了获得官府的赏赐亦为之效命。在历史上,土司、卫所机构的土兵曾为国家立过不朽的功绩。

明朝五军都督府分管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都指挥使司、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官员称谓及其品级: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其下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卫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其下属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等。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其下属为吏目;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制。

攀枝花市内的左所土千户、右所土千户、中所土千户,迷易守御土千户、红卜苴土百户等,最早属于带有卫所性质的建制,后来才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千户、百户成了世袭地方土官—土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孝云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