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关

作者:无 生 来源:文化远近 发布时间:2020-12-08 16:19:4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关

无 声

 为穿越绵延数千里的秦岭、大巴山,我们的先祖展现了卓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凿崖取孔,架木为道,在漫长的岁月里开辟了一条又一条连通八百里秦川与巴蜀大地的蜀道。打开浩瀚的中华史,会发现它们不仅打通了南北,更贯穿了悠久的时光。这使得我们行走在蜀道上,不仅能亲手触摸巴蜀与中原相通相融的证据,更能见到古与今的交叠与传承。

琉璃关

时间能使沧海化为桑田,也能使朱阁作废墟、美人生华发,却不能消磨人们血脉中深植的历史与文化,正如古老的蜀道,它已在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结出了丰硕果实。今天的人们或许不会再像古人一样背负沉重的行囊在古道上跋山涉水,但那其中蕴藏的智慧依旧在传承,激动人心的故事仍在耳畔流淌。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在四川南江的奇山秀水间穿行,不仅能与它那厚重的历史、秀丽的风光相逢,更能发现隐藏其间的米仓古道遗迹如同星辰一般璀璨迷人。

出了南江县城,沿着南江河向东北行约5公里,可在江边看见一座朱墙黛瓦、重檐飞角的庙宇。其名琉璃寺,因身处琉璃关而得名。琉璃寺规模不大,也非远近皆知的名刹,但是它的香火却非常鼎盛,前来游览者络绎不绝。究其原因,并非这里的神佛灵验,而是它位于古道雄关之上,周遭不仅山清水秀,更遗存着大量的历史人文景观。

  千百年前,这里尚无琉璃寺,只有古老的米仓道,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琉璃关。 至于 琉璃关缘何而名,遍查典籍,也只在《南江文史资料选辑》中得知是古人因其“昔日崖顶古树葱茏,藤蔓苍翠,江心龙潭蔚兰碧绿,映衬雄关倒影,景色如画”而美名之。 从隋朝时设关以来,“巉崖峻险”的琉璃关便是米仓道上的咽喉要道、军事要塞。 时至今日,这里已不知有几多行人经此南来北往,也不知有多少次化作兵将喋血的沙场了。

琉璃关有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聆听。例如,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曾语“他年我若为青帝”的黄巢率军进攻长安,吓得唐僖宗惊慌不安,沿着古道入蜀避难。在途径此地的时候,唐僖宗看见南江河中捕鱼的人太多,心生不忍,便命保驾大臣张祎题“禁养生潭”于崖壁,以此向世人展示皇天的好生之德。直至今日,这二通禁令依然清晰可辨,在诉说着唐末的那场风云变幻的同时,还向我们传递着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

不过对于琉璃关来说,唐僖宗的造访虽留下了些许痕迹,但那也只是它那悠久的岁月里一个小小的插曲,固然,这个插曲中的表演者或许衣着更为华丽,演技也更为夸张了些。

若在琉璃关内仔细探寻,定能发现更多令人惊喜之处。除了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传奇故事,这里还有着诸多不同朝代的石刻。这些石刻有大有小,内容丰富,不仅有名士题字、游人轶事、修路碑刻,还有战争记事、红军标语等。

如其中的一通“抗金题记”,短短不足二十字皆如刀劈剑砍,将金兵由此道进犯兴元府之事描述得一清二楚,观之仿若读史,颇具历史研究价值。再如清朝南江县知事孙清士所题的“古琉璃关”四字,笔力遒劲,远远望之,犹如千军万马齐现,涛涛江水奔腾,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时光荏苒,古老的琉璃关关口早已不复存在,原来这里艰险难行的古道也已被宽阔的现代公路所取代,但琉璃关的名字不会消失,琉璃关的历史也将继续流传,每一位来者都将在这里穿越古今,领略它的不朽传奇。

# 参考资料

①四川省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12辑》[M].四川省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003年:184-188页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编.《蜀道石刻题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年:102-106页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巴中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巴中市文物局编著.《险行米仓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181-184页.

④任江,王婷,曾令玲,郭国良,文少兰,张智慧,张光成,段波,曾令玲。四川南江米仓道调查简报[J].文物,2013(09):35-46+1.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文化远近

文/图:无 生

来源: 文化远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