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罗毅 ‖ 攀枝花树·攀枝花村·攀枝花市

作者:罗 毅(攀枝花市政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21 21:38:36 浏览次数: 【字体:

攀枝花树·攀枝花村·攀枝花市

罗 毅

攀枝花树、攀枝花村、攀枝花市,这中间的关系,看似明了,但要说清楚,还得慢慢捋一捋。

那棵让攀枝花市得名的攀枝花树

一、攀枝花树

攀枝花树,植物学上称木棉树,攀枝花树只是木棉树别称的一种。但木棉树有二百多种,攀枝花树属于哪一种,或者攀枝花树又分哪几种,我不清楚。在金沙江流域中游,乃至云南许多地区都叫木棉树为攀枝花树。

关于攀枝花树名的来历,有一种说法,说是攀枝花花瓣可入药,而花蕊则是美味菜肴,可凉拌、生炒、做汤等。但要吃到花蕊的美味,则需在花瓣还没落下时就采摘,否则凋零坠落,花蕊枯萎就味同嚼蜡了。

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王东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要采到树上的攀枝花是一件很费工的事情。攀枝花树高大挺拔,高约10~25米。大树树干粗壮,几个人抱不着,幼树树干通常又有圆锥状的粗刺,反正爬树不易,地面又够不着,人们就用竹竿打;或者在竹竿上绑弯刀,仰着脖子对着花朵砍割,一不下心就打着自己。

摘到花朵或稍许容易,但要得到攀枝花果实就难上加难了。

攀枝花落下后,枝头就会长出长椭圆形的蒴果,长10~15厘米,粗4.5~5厘米,形如玉米穗,本地人叫“料八果”。料八果里面长有花絮,色白如棉花,称之木棉花。

木棉花质地柔软,可絮茵褥,是古代中国南方的重要织衣材料,本地人多用作枕头芯。料八果长到一个月左右就果荚开裂,果絮飘飞,带着一颗颗攀枝花树种子四散不见了。所以要采到料八果的花絮,必须在果子没裂开时就将它摘下,放在簸箕之类器物里,覆盖上柳条、竹枝或其他,置太阳下暴晒。待果裂花现,剥去外壳,用竹条碾压花絮,将花与籽分离,装入枕套,就大功告成。也有讲究的,把花絮包装好,放蒸笼蒸一下再装枕套,说是可防耳鸣。

攀枝花(东影视界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无论是采攀枝花的花,还是摘攀枝花之果,本地人都努力或者希望攀上树枝头,就像攀援悬崖峭壁,寻找仙山至宝,再大的困难都在所不辞。所以就叫此树为“攀枝花”!

也有另一种说法。

木棉花,又作木绵花,古代有叫斑枝花,“攀枝花”可能是“斑枝花”的衍变。

但本地人更相信第一种说法。现在住攀枝花村的83岁老人刘云志就坚持第一种说法。

攀枝花(图片来源:攀枝花新闻网)

二、攀枝花村

王文君先生考证,“攀枝花”作为地名,云南有很多,元阳县就有“攀枝花”乡。

1940年,民国政府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秦馨菱在《西康盐边第三区攀枝花倒马坎铁矿》一文中提到,他们于1940年冬月在西昌听人讲,盐边攀枝花之铁矿远比会理毛沽坝、冕宁泸沽铁矿两地为丰殊,“有探究之必要”。“查该地铁矿乃汤克成、常隆庆于民国二十八年先后所发见者,尚未详实调查著成报告”,于是作者等“乃于民国三十年三月中旬奉命前往作初步观察”。“初不料攀枝花倒马坎均为极小地名”。

从李、秦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此攀枝花是盐边县辖的一个村落,汤克成、常隆庆两先生先后于上世纪30年代在这个叫攀枝花的地方发现铁矿,并向外界发布,它的名字在当时的地质界乃至知识界有一定知名度,否则不会有“初不料攀枝花倒马坎均为极小地名”的感概。

为什么攀枝花倒马坎铁矿会引起外界关注呢?历史上,西南地区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对西南地区不很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在抗战中的地位发生改变。在国民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下,兴起一股对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和地质矿产资源的考察热潮。基于战争对钢铁的需求,对铁矿的发现和开采尤为凸显其战略价值,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关注。攀枝花铁矿的发现把盐边攀枝花这个“极小地名”推到世人面前了。

问题是,当时盐边县,或许更早的盐源县所辖的这个村落叫攀枝花,它有什么来历呢?

刘云志老人说,他小时候住在倒马坎(现在叫马坎),经常放牛到山上,攀枝花村子有棵大攀枝花树,长在从马坎到乌拉(现务本乡)的马路中间,来往的行人和马帮都要在此歇脚。大攀枝花树年深已久,树根裸露在地面,形成一个凹槽,可以摆一张八仙桌,供奉祭品。乡民在年节或是有事的时候会有组织或是自发向这棵大攀枝花树祭拜,当地人也称它为“神树”。由于大攀枝花树在周围无可匹敌,当地人就把他们生活的地方叫“攀枝花”,而来来往往的马帮和行人也没见到比这更大的攀枝花树,也就接受这个名字,并将这个名字带到四面八方。

那棵大攀枝花树,在1957年春天,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1962年6月,攀枝花以行政村建制隶属盐边县银江乡,由一个自然村落成为行政区划。

三、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风光(图片来源:攀枝花市旅游局)

从发现攀枝花铁矿到攀枝花市的建成,经过漫长的道路。

1941年8月,地质学家刘之祥在公开刊发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一文中,对攀枝花尖山包包等铁矿的储量、品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建厂环境等要素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故攀枝花之铁矿或在倮果冶炼,或在三堆子冶炼,或在会理冶炼,皆应从速开发,以建设后方重工业之基础,况该地居后方安全地带,对外有险可守,将来吾国重工业之中心,其唯此地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忙着抢地盘,打内战,攀枝花铁矿的开发胎死腹中。

1953年,新中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进入全面建设。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对盐边县委书记薛明说:据民国时期留下的档案资料,盐边境内的攀枝花有大铁矿。盐边县发动群众找矿报矿。

1966年4月,廖志高、李井泉、贺龙、阎红彦(左起)在四川威远(图片来源:人民网)

1954年4月,全国第一次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攀枝花矿产被列入普查范围之一。

1955年1月到1957年12月,以攀枝花村为原点,在大攀枝花树下,搭起大工棚,建起专家楼,开通电报电话,办起储蓄所和供销社;近万名地质队员和当地民工,在金沙江两岸川流不息,挖槽打坑,钻探取样;一队队马帮翻山越岭,将机械设备和后勤物资源源不断送到遍地开花的矿点上;一只只木船穿梭于江面,往来于码头渡口,让攀枝花铁矿能上北京,到莫斯科去检测分析。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召开,冶金部呈上《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提出“二五”计划后期建设攀枝花等钢铁厂的设想,得到毛泽东主席肯定。

同年7月,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提交《利用攀枝花铁矿建设大型钢铁厂的规划》,拟定用攀枝花铁矿和六盘山的煤炭,在西昌等地建立四个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西南钢铁工业体系。是月,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会同冶金部、铁道部领导一行考察了西昌、攀枝花,对西昌建厂表示赞同,并于8月经冶金部批准,成立西昌钢铁公司,对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生产试验和产业布局。

1962年3月,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进行大调整,保吃保穿的基本民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需要大投入的钢铁工业被压缩,西钢下马停建。

1964年,战争的威胁在中国南北边境逼近。5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明确“第三线是攀枝花”,“为了搞攀枝花,就要搞煤、铁路、电、机械,其他工业也跟着上”。

毛泽东:“攀枝花建不成 我睡不着觉”(蓬州闲士 摄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1965年1月7日,西南局向党中央、国务院呈送《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人民政府的请示》,2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西南局的请示,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

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吕东、徐驰呈报的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书面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这一天就成为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4月22日,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以对外保密。

1987年3月4日,渡口市改名攀枝花市。

关于攀枝花树、攀枝花村、攀枝花市,最后作一小结:在雅砻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有一个小村庄,村里长着一棵古老的木棉树,当地人叫它攀枝花树,这个村庄因此取名攀枝花。后来在这个村庄的尖山和兰家山发现丰富的铁矿,地质学家命名为攀枝花铁矿。新中国开发攀枝花铁矿,建起了攀枝花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建成了一个城市,就叫攀枝花市。那个叫攀枝花的村落依然叫攀枝花,她是攀枝花东区银江镇的一个行政村,本地人叫她“小攀枝花”。

攀枝花风光(图片来源:攀枝花人民政府网)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 毅攀枝花市政协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