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杜甫在成都(六)春日花重锦官城
杜甫在成都(六)
春日花重锦官城
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万物的茁壮成长也要依靠雨露的滋润。我国历来重视农桑,雨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生活较为安定,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因此对于滋养万物的春雨降临十分关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他写下了描绘春雨润物,表达喜悦心情的名作《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以一个“好”字开头赞美雨。通常来说,“好”常被用来赞美人做了好事,此处用“好”来赞美雨,使读者难免产生关于做好事之人的联想。接着,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到了春季,万物萌芽生长,亟需雨水滋养,雨就下起来了。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雨确实“好”。
江村夜雨(图片来自网络)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着墨表现雨之“好”。春天的雨,多伴随着和风温柔地滋润万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也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或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尽管下在春天,自然也不会使人“喜”,更不可能得到“好”评。因此,雨之所以“好”,除了好在适时,更好在“润物”。光有首联的“知时节”,并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潜入夜”和“细无声”仍然用了拟人手法,二者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且不求人知,在人们酣睡的春夜无声地、细细地下。颔联一出,才将“好”字落实了。
颈联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江村夜雨图:天空密布着黑压压的浓云,不见星月,乡间的小路也黑得像云一样辨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在漆黑的夜里闪烁着亮光。诗人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黑云密布,表明雨意正浓,今夜的雨准能下透,“润物”彻底。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雨后的情景。诗人看到雨意正浓,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等到明天清早,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汇成花的海洋,春色满城。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山上的树林......万物也都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运用拟人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 成都夜雨及雨后的景象,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清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读杜心解》)而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品格,生动解释了人们盼望、喜爱这样的“好雨”的原因。 诗文全篇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喜”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喜”意,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参考:《唐诗鉴赏辞典·春夜喜雨》,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霍松林,文章有删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