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安顺桥:合双水展天府锦绣 跨锦江祈巴蜀安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1 17:21:39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安顺桥

合双水展天府锦绣 跨锦江祈巴蜀安顺

位于成都九眼桥上游合江亭侧的安顺桥,原名“长虹桥”,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桥被南河洪水冲毁,按察使李如兰重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华阳(今成都)县令安洪德重修,并题写桥额“长虹桥”。安洪德任华阳县令期间,劝课农桑,除暴安良,清廉爱民,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将捕获的强盗赃银,全部用来修建大桥。后来老百姓感其恩,便将桥更名为“安顺桥”。

九眼桥夜景(武侯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安顺桥横卧锦江,北接大安街南,南连万年桥街北口,桥长20余丈,宽1丈,桥身是高两层的木桥,造型典雅。上层供有神像,不能通行,下层宽4米,周围用木栏杆封闭,桥身中间有一条2米宽的通道,供推鸡公车和担挑子的人们行走,左右两旁是人行道,狭窄的人行道摆满了卖针线、测字算命、看相取痣等地摊。桥头有卖凉粉、锅魁、豆花、油煎饼、肥肠粉等小吃的摊点。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场特大洪灾席卷成都,安顺桥被洪水冲垮。

1949年成都解放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太平上街东头北口架木修桥,建成后的木桥,桥身仅一层,不再覆屋,只供人行走,丝毫没有往日安顺桥古朴典雅的模样。于是,1974年,市人民政府在原桥址上重修新桥,1978年建成。不幸,历史再度重演,1981年成都又一次遇特大洪水,这座新建成仅3年的安顺桥重遭垮塌之厄运。

1978年10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十二北街处新建一座可供汽车通行的大桥,称之为新安顺桥。1996年成都市实施府南河(锦江)整治工程,拆除了垮塌破旧的老安顺桥;同年3月,府南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委托市政工程设计院将老安顺桥重新设计为一座兼有历史文化、商旅功能的三孔仿古景观桥。1997年,成都地名委员会将新安顺桥命名为“兴安桥”,老安顺桥命名为“安顺廊桥”。所谓廊桥,简而言之,就是桥梁和建筑的综合体,即在桥梁上加盖房舍建筑。2000年,安顺廊桥开始修建,2003年8月完工。

建好的安顺廊桥全长81米,宽6米,北接存古巷与滨江东路的交叉口,南接太平街护河通道,桥体四周、桥面通道及栏杆均由青石制成,桥栏杆上雕有梅、兰、竹、菊等图案,桥墩上配有两个水兽镇桥,桥的两侧各有一座仿古牌坊。桥面和牌坊红墙黑瓦,飞檐翘角,曲栏回廊,高度浓缩了中国民族建筑风格之精华。桥体两侧有历代名人题咏成都的诗句以及两幅巨幅浮雕,其中左面一幅是《锦绣成都史诗画卷》之秦汉成都城垣图。桥北面仿古牌坊楹柱上,是成都人刘行知所撰楹联:“双水合流紫气东来景存天府 ;一桥卓立大江东去名在中华。”

这座重修的豪华古桥屹立于锦江之上,被誉为成都仿古桥梁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建设的亮丽名片和城市旅游的新景点,是人们观览水色、怀古思今的绝好去处。三百多年来,它见证了成都这座千年古城不断进取的活力,见证了成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