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罗瑾 ‖ 嫦娥奔月的地方——《迪山日记》研究之三④:咏月(三)

作者:罗 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13 15:13:22 浏览次数: 【字体:

嫦娥奔月的地方

——《迪山日记》研究之三:咏月

罗 瑾

咏 月(三)

除诗画外,凉山人还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对月亮的咏颂。凉山州歌舞团①创作的歌剧《月亮部落》、歌曲《凉山的月亮》《月亮为谁出山来》《月亮的女儿》和舞蹈《跳月亮》《月光下的朵乐荷》等就是代表。

歌剧《月亮部落》(克惹丹夫编剧,阿侯重华、徐广东和克惹丹夫导演)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定居、融仇、天祭、涅槃四场,通过彝族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演绎了彝族迁徙、生活、生产、发展的历史,表现了团结融合、和谐共处的主题。

《月亮部落》剧照(凉山州歌舞团 供图)

在传说的年代,为寻找梦中的家园,月亮部落翻过九十九座山,迁徙到美丽的月亮坝。定居月亮坝的人们推选出拉诺为部落首领。拉诺娶了美丽的红云姑娘,深爱着红云的沙铁愤然出走,当上了黑山部落首领,黑山部落强占月亮部落草场,挑起了部落械斗。善良的红云姑娘极力劝导人们释放被俘的沙铁,融仇化冰再做亲兄弟。

《背新娘》(图片来自网络)

百年不遇的天旱干枯了月亮坝的禾苗,渴死了羔羊。为拯救部落的生灵,拉诺挺身献祭。黑山部落被外族人战败,其属民沦为月亮部落的苦力,凶狠的皮鞭激怒了做苦力的人们,反抗的牛角号吹响。惨烈的械斗中拉诺的剑误伤了心爱的红云姑娘。“部落和谐,才能强盛”的话语响彻山谷,震憾着人们的心灵。沙铁的儿子木呷从拉诺手中接过月亮大旗,人们唱着“蓝天是白云的家园,大地是生命的摇篮”携手走向未来。

《走向未来》(冷文浩 摄)

舞蹈《跳月亮》(杨红编导,吴永波作曲),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蹢脚舞②的形式,表现了月亮在云层中隐现、穿行,姑娘在月夜里奔跑,小伙子踏着月光而来,他们在月光下围着篝火欢快地蹢脚舞蹈,跳得雄鸡叫,跳得月亮爬上了树,跳得月亮弯下了腰。

《跳月亮》剧照(凉山州歌舞团 供图)

会理县白沙村蹢脚舞(张家让 摄)

会理白沙非遗项目蹢脚舞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年3月公布),“朵乐荷”历史久远。凉山彝族传说中,“朵乐荷”最早是在狩猎时代,男人们打猎归来,围着火堆,妇女们跳舞相悦。这画面极似青海大通出土彩陶盆上的舞人图,那里正是彝族源自古氐羌之地。圈舞被认为是原始艺术之一,“朵乐荷”的形式也印证着它的古老渊源。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朵乐荷”圈舞伴随着彝人的喜庆活动,与节日相依相存而流传下来,成为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中只限由女子集体表演的歌舞形式。

经若干年演变,“朵乐荷”形成了舞者在一领唱领舞带动下,一手持黄油布伞,一手牵着前面的荷包带,或牵着头巾的两端,或手拉手,形成一线串联的踏歌圈舞形式。

朵乐荷(冷文浩 摄)

朵乐荷(郭建良 摄

舞蹈《月光下的朵乐荷》(杨红、吴曌编导,吴永波作曲)把这种民间舞蹈搬上了舞台,在朵乐荷十一种曲调中,进行选取和升华,以更加优美、更加动听、更加具有舞台效果的手段,表现月光下如梦如幻的仙境里,走来一群彝家姑娘。她们打着黄伞,穿着盛装,戴着大气、民族风的银饰,端庄典雅,形如流水,一边吟唱着一首首清脆悠扬的朵乐荷,一边优雅从容地穿梭在彩云间,就像那山间里盛开的一朵朵索玛花(杜鹃花)。

《月光下的朵乐荷》剧照(凉山州歌舞团 供图)

《月光下的朵乐荷》剧照(凉山州歌舞团 供图)

彝族舞蹈:月光下的朵乐荷

歌曲《凉山的月亮》用数月亮起兴,引出天上的月亮、水里的月亮,并把彝族乐器月琴巧妙地比喻为阿妹怀里的月亮,暗喻中意的女子像月亮那样美丽,阿哥心中的月亮则是阿妹对他的爱慕之情,辅以优美、抒情、融入彝族民歌的曲调,表现彝族青年男女之间美丽的爱情。

凉山的月亮

(马向东 词 郭万春 曲 兰卡布尺 演唱)

凉山的月亮你可曾数过,

一个月亮在夜空里游荡,

一个月亮在水中飘落,

一个月亮在阿妹的怀抱,

一个月亮在阿哥的心窝,

水中的月亮在夜空游荡,

夜空的月亮在水中飘落,

阿哥心中的月亮在阿妹的怀里,

阿妹心中的月亮在阿哥的心窝

阿妹怀里的月亮(图片来自网络)

凉山彝族流传着月亮女儿的传说。在西昌山青水秀的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叫兹莫领扎。她放牧的牛羊长得又肥又壮,她种的荞子燕麦年年获得丰收。她弹琴唱歌悦耳的歌声飘到天涯海角,她织的羊披毡能织出一个逼真的世界。她织上花儿,花儿会招来蝴蝶;她织上蝴蝶,蝴蝶会引来蜜蜂;她织上蜜蜂,蜜蜂会引来布谷;她织上布谷,布谷会唤来贝母鸡;她织上贝母鸡,贝母鸡会请来公山羊;她织上公山羊,公山羊会邀来神龙鹰;她织上神龙鹰,神龙鹰便驮来一个绚丽的春天。

《月亮女儿》 朱成 作(郭建良 摄)

美丽的凉山(游小军 摄)

一天,白云飘过领扎洛山,正看见兹莫领扎姑娘,坐在松树下织披毡。它盘绕在山间好久好久,仔细观看。然后飞上月宫,向月亮仙女凛报说“啊啵啵(叹词),那儿的山好青哟!那儿的水好亮哟!可是,再青的山也没有兹莫领扎的裙子哟!再亮的水也没有兹领扎的眼睛亮哟!再艳的花也没有兹莫领扎姑娘的脸蛋儿艳哟!……”月亮仙女听的好着急哟!白云怎么这么罗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白云看着月亮仙女急成这个样子,才赶紧说:“不得了!西昌的姑娘太巧了,彝家的兹莫领扎织的披毡件件都是宝哟!啊啵啵!”

彝族姑娘(游小军 摄)

白云这么一说,月亮仙女好害羞哟!谁不知道她是这月宫中最聪明的仙女呢?她能酿出香甜可口的桂花酒,她能栽种枝叶婆娑的梭罗树,她能清宫起舞舒广袖,她繁育数不清的小兔,可就是不会织披毡呢!

第二天天不亮,月亮仙女就赶去告诉太阳妈妈说:“阿母把西昌的兹莫领扎姑娘请来教我织披毡吧!”太阳妈妈说:“好的,可到哪里去找呢?”月亮仙女说“派七彩云到山野间去寻访吧!”太阳妈妈派出红云,找遍大小山沟,没找到;太阳妈妈又派去黄云、绿云、蓝云,找遍大小山林、大小草坡、大小村庄,还是找不到。后来太阳妈妈派了眼明心亮的白云去,才在领扎洛山的松树下找到了,她正在松树下织披毡。

彝族手工织布(游小军 摄)

太阳妈妈叫乌云扯起雨帘子,命令七色云霞搭起彩虹桥,把兹莫领扎姑娘接到月宫里。

月亮仙女向兹莫领扎姑娘学织披毡,学了九十九个通宵,还是没学会。月亮仙女好害羞哟!月亮仙女自愿让位给兹莫领扎姑娘,兹莫领扎哪里肯接受!后来,请兹莫领扎治理月宫。从此,兹莫领扎就成了月亮的女儿。为了感谢太阳妈妈的厚意,兹莫领扎送给他们母女一件红披毡。白天,太阳妈妈便披着红披毡,叫仙女用金针银线学刺绣;晚上,又叫仙女去月宫向兹莫领扎姑娘学织披毡,学弹月琴。

传承(游小军 摄)

以“月亮女儿”为题的歌曲比较多,歌曲《月亮的女儿》用彝族特有的高亢婉转曲调,用“月圆、圆心愿”的句子反复咏叹,演绎了少女怀春待嫁、憧憬美好新生活的情怀。

月亮的女儿

(段永生 词曲吉木喜儿 演唱)

月亮圆圆,圆我一个愿,

阿妈她不再苦,阿达有笑脸,

月亮圆圆,圆我一个愿,

阿妹她去上学,不再挥羊鞭,

家乡的月亮,女儿的心酸,

月儿月儿告诉我,

何时才能实现女儿的心愿,

月亮圆圆,圆我一个愿,

家乡的火塘红,户户有吹烟,

月儿月儿告诉我,

阿哥他来接我,为我披上红披毡,

家乡的月亮,女儿的心甜,

月儿月儿祝福我!

今天对你许下的心愿要早实现!

彝族姑娘(郭建良 摄)

最近刚刚创作面世、彝汉双语形式的歌曲《月亮女儿》,则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干扶贫工作难,女干部干扶贫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既是母亲、妻子、女儿,有着女子的细致与谨慎;也是领头羊、排头兵、责任人,有着男子的坚韧与担当,在舍“小家”与顾“大家”的两难全中承担着更煎熬的抉择为背景,用诗意的语言、抒情的曲调和四部和声的演唱,表现了女干部们在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忠诚履职、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巾帼英雄的内涵,展示着新时代巾帼英雄的英姿和风采。

月亮女儿

(王一舟 曲 罗木果 词 彝彩妹妹 演唱)

月光摇着山岗花,泉水在说话

女儿坐在月光下,口弦不说话

莲花般云朵,轻轻捧出月亮

问她有没有在想,山那边阿达

哦,月亮,啊,月亮

月光摇过山岗树,泉水在说话

阿达走在月光下,背影是幅画

清泉般月光,静静跟随着他

问他有没有在想,山那边牵挂

(彝语)

那悠悠的天上月哟,为我陪伴

陪伴崎岖归家路上,背过我的阿达

月亮照着女儿 画小小梦想

高高青山小村里 每个最美的家

悠悠天上的月啊,请为我守护

守护春天山岗上,那追梦的姑娘

你是我一生 唱不完的遥望

愿化天心月长明 守大地如画

电视剧《索玛花开》剧照(凉山文旅集团 供图)

凉山是四川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有26个民族特别是彝、汉、藏、回、蒙、苗、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活在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四川境内属于蒙族,云南境内属于纳西族)保持了母系氏族的走婚习俗,《花楼恋歌》(邱礼农词,安渝曲)描写了摩梭男孩夜里爬上心爱女孩的花楼(闺房)走婚,度过温馨的夜晚后,按照不能让女孩的家人看见的习俗,天亮前赶紧悄悄离开返回自己的家,女孩和男孩依依不舍离别的情景,音乐旋律优美,歌声轻柔如诉。

走婚(邹森 摄)

这首歌和彝族民歌《月亮为谁出山来》异曲同工,都以月亮为背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却展示了摩梭人和彝族不同的婚恋、生活习俗。

哦捏惹③和阿惹妞④(图片来自网络)

月亮为谁出山来

(阿凉子者 词曲 俄木果果 演唱)

月亮为谁出山来,

让有情人来相会,

太阳为谁出山来,

相会的人又该分手了,

心上人的问候,

会让布谷鸟捎来了吗?

愿心上的阿哥,

早日成为我家火塘边的客,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彝族火塘(图片来自网络)

火塘,在彝族人家生活中占有中心位置,按照彝族传统习惯,吃饭、睡觉、议事、待客都在火塘边,因而形成了火塘文化。

注 释

①凉山州歌舞团,成立于1956年,四川省首批一级剧团。上世纪60代曾三进中南海、四进大会堂演出,《人民日报》称“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凉山州歌舞团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特色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培养了大批作曲家、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和编剧、编导,近百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出访数十个国家,作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巡演于祖国大江南北及港澳台湾地区,被誉为“中国民族艺术之花”。

②也称“跌脚舞”“笛子舞”,彝称“且别底”“谷追”,流行于会理、会东一带,由彝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发展演变而成,它在彝族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群众性活动的风俗习惯。“蹢脚”,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会理、会东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2009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蹢脚舞列入省级非文化遗产名录。

③哦捏惹,彝语,表哥,这里是恋人的意思。

④阿惹妞,彝语,表妹,这里是恋人的意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 瑾(四川省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