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丁东 ‖ 李庄古镇因何而精彩

作者:丁 东 来源:丁东小群 发布时间:2020-10-09 10:54:41 浏览次数: 【字体: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古镇

李庄古镇因何而精彩

丁 东

中国不乏古镇。旅游业趋热后,各地争相整修,招徕游客。去过多处,难免有似曾相识之感。近日游了四川李庄,却让我耳目一新。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至今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图片来自网络)

起因是老朋友詹小洪几次向我说起李庄。今年8月,他又说,独品推出了攀枝花西昌之旅,问我们是否愿意同行,成都结束行程后,同往宜宾赴李庄。

李庄古镇远眺(王荣全 摄,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20多年前,我参与高增德先生主持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编写,和他合编《世纪学人自述》,对于抗战时期的李庄早有耳闻,自然有兴趣实地一看。于是随詹小洪夫妇报名,妹妹和妹夫也报名同行。

李庄古镇旋螺殿(张光金 摄,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好事多磨。今夏四川发大水,多处城镇被淹。旅行社将出发时期从9月5日推迟到15日。行程过半,我们从西昌到达泸沽湖,忽闻山体塌方,攀西高速桥梁砸断,回成都的计划只得变更,旅行社临时将行程终点改为昆明。好在昆明到宜宾的高铁仍然畅通。于是,我们如期来到宜宾。

泸沽湖风光(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宜宾到李庄有20公里,也因公路塌方,两条通道只剩一条,车子排成长龙,尚可缓慢通过。2020年9月27日上午9点,我们终于来到李庄。

李庄古镇(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李庄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镇。此称号出于地理原因。金沙江自雪山一路奔来,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始称长江。宜宾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下行四十里,第一个镇子便是李庄。地理意义上的长江第一镇,尚不值得夸耀。重要的是,它在人文意义上有特殊份量。日本侵略中国,由东北、华北、华东到华南,占领半壁河山,不肯在敌寇下做亡国奴的文化人只好退居西南。从1940年到1945年,这个原有三千居民的小镇,接纳了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机构,学术高峰曾在这里拔地而起,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辉煌,引起国际瞩目。这才是李庄有别于其他古镇的独特之处。

李庄古镇(图片来源: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网)

学术史可以通过读书了解,学术史现场则必须到实地体验。9月27日全天,李庄管理局的李海燕女士,引导我们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学术史现场。上午看了镇外的板栗坡、门官田、石崖湾、月亮田四处遗址,中午在奎星阁就餐,下午又看了镇内的祖师殿、席子巷、羊街、张家祠堂、东岳庙五处遗址。一天之内,史语所、社会科学所、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和同济大学旧址,能看的我们都看了。

本文作者丁东(右)与詹小洪在李庄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图片来源:丁东小群)

目前外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月亮田。它在镇外三里,中国营造学社和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保存比较完整,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思成(后)、莫宗江(前)在李庄中国营造学社办公绘图(图片来自网络)

梁林夫妇往事,是人们常议常新的话题。梁家祖孙三代,都已名垂青史。他们都曾开文明风气之先。说起戊戌变法、宪政运动,说起现代报业,说起思想史、学术史,就会想到梁启超;说起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说起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立,说起京都、奈良历史古迹的幸存,说起中国诸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说起北京城市规划的争议,说起国徽的设计,就会想起梁思成、林徽因;说起环境保护和公益组织,也会想起梁从诫。三代人薪火相传,持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原因,使月亮田成为游人造访李庄古迹的首选。

梁思成一家与亲友在李庄(右一为梁思成,左三为林徽因,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现在,这里风景很好,院外有梁、林夫妇的等身雕塑,还有罗哲文年轻时的雕像。当时罗哲文年方16岁,是个练习生。8年前,他去世时已经88岁高龄。罗哲文能够成为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四位首倡者之一,其文化积累正是从这里起步。梁、林卧室,梁从诫姐弟卧室,均有陈列。梁从诫生于1932年,在月亮田生活时尚是少年,留下了一张在生病的母亲膝下的照片。他在世时,几度来到李庄。月亮田旧址能够得到保护,展览内容能够得到充实,也有他的一份心血。十年前,梁从诫先生也成了故人。可以欣慰的是,他开创的民间环保事业,至今爝火不息。

林徽因在李庄月亮田家中病榻上,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陪伴左右(图片来自网络)

李庄古镇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雕塑(图片来自网络网)

梁从诫 素描 邢小群 作 图片来源:丁东小群)

中央研究院1948年选出首届院士81人,院士制度引进中国后,这届院士含金量最高,后来无法超越。来自李庄者竟达九分之一。同济大学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者,也有7位之多。

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合影(图片来源:作家岳南的博客)

李庄成为战时中国学术重镇,有一个人的到来极为关键,他便是傅斯年。傅斯年曾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欧洲留学归国后,创办史语所,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蔡元培逝世,胡适出使美国,年富力强的傅斯年便成为领军中国学界的不二人选。他目光高远,选定和支持的若干学术研究方向,颇具开拓性、前瞻性,产生了世界影响,泽被后世。他是史学家,其史学追求,也经受了时间考验。中国当代史学一度否定傅斯年,几十年之后,还得回到傅斯年的治学正道。傅斯年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慧眼识珠,网罗了一流的学术人才,数量虽不多,但质量很高。他在李庄与政府周旋,为学者排忧解难,争取基本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他给教育部长朱家骅写的信,至今读来让我感动——

傅斯年和夫人(图片来自网络)

骝先吾兄左右:

兹有一事与兄商之。梁思成、思永兄弟皆困在李庄。思成之困,是因其夫人林徽因女士生了 T.B,卧床二年矣。思永是闹了三年胃病,甚重之胃病,近忽患气管炎,一查,肺病甚重。梁任公家道清寒,兄必知之,他们二人万里跋涉,到湘、到桂、到滇、到川,已弄得吃尽当光,又逢此等病,其势不可终日,弟在此看着,实在难过,兄必有同感也。弟之看法,政府对于他们,似当给些补助,其理由如下:

一、梁任公虽曾为国民党之敌人,然其人于中国新教育及青年之爱国思想上大有影响启明之作用,在清末大有可观,其人一生未尝有心做坏事,仍是读书人,护国之役,立功甚大,此亦可谓功在民国者也。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与其他之家风不同。国民党此时应该表示宽大。即如去年蒋先生赙蔡松坡夫人之丧,弟以为甚得事体之正也。

二、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在君语)。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之一大科目也。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三、思永为人,在敝所同事中最有公道心,安阳发掘,后来完全靠他,今日写报告亦靠他。忠于其职任,虽在此穷困中,一切先公后私。

总之,二人皆今日难得之贤士,亦皆国际知名之中国学人。今日在此困难中,论其家世,论其个人,政府似皆宜有所体恤也。未知吾兄可否与陈布雷先生一商此事,便中向介公一言,说明梁任公之后嗣,人品学问,皆中国之第一流人物,国际知名,而病困至此,似乎可赠以二、三万元(此数虽大,然此等病症,所费当不止此也)。国家虽不能承认梁任公在政治上有何贡献,然其在文化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而名人之后,如梁氏兄弟者,亦复甚少!二人所作皆发扬中国历史上之文物,亦此时介公所提倡者也。此事弟觉得在体统上不失为正。弟平日向不赞成此等事,今日国家如此,个人如此,为人谋应稍从权。此事看来,弟全是多事,弟于任公,本不佩服,然知其在文运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今日徘徊思永、思成二人之处境,恐无外边帮助要出事,而此帮助似亦有其理由也。此事请兄谈及时千万勿说明是弟起意为感。如何?乞示及,至荷。

专此敬颂

道安

弟斯年谨上 四月十八日

弟写此信,未告二梁,彼等不知。

因兄在病中,此写了同样信给泳霓,泳霓与任公有故也。弟为人谋,故标准看得松。如何?

弟年又

从李庄走出的傅斯年1946年于南京(图片来源:作家岳南的博客)

傅斯年本身无党无派,独立不倚。但为学者解困,不惜放下身段,向党国政要陈词。因而,在李庄周围,聚集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学者群。他们之中有治甲骨学的董作宾,在这里完成了名作《殷历谱》;有治考古学的李济、梁思永;有治语言学的李方桂;有治人类学的凌纯声。他们都是学科泰斗,在这里也完成了重要论著。当时尚属青年的几位学者,后来亦成为一代宗师。我们进入距李庄8里之遥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原址栗峰山庄,睹物思人,不能不感慨万千!

来到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学者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从左至右)

本文作者丁东(右三)与朋友詹小洪(左三)等在李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留影(图片来源:丁东小群)

詹小洪对社会科学所旧址门官田更感兴趣。这里也是一个大院,现在已经破败,但原来的建筑格局尚完整。现在是私房,李庄管理局准备购回整修,布置展览。社会所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前身,詹小洪在经济所供职33年,到此寻根,访问陶孟和、梁方仲、巫宝三等先贤办公旧址,更是心潮澎湃。

陶孟和(1887—1960),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图片来自网络)

李庄镇内,更多的是同济大学旧址。同济大学先于国立中央研究院迁入李庄。镇内除张家祠堂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用,其他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如庙宇、祠堂和部分民宅,多为同济大学办学场所。其中一些保存完整,已辟为各类主题展厅。这种特殊的文化积淀,自然非一般古镇可比。

李庄禹王宫,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图片来自网络)

同济大学能够在1940年迁到此地,有特殊原因。当时大批教育文化机构涌入西南,居无定所,安置相当不易。李庄士绅领袖罗南陔颇具远见,说服当地敞开怀抱,亲拟十六字电文向同济大学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史语所迁来后,他的女儿嫁给学者逯钦立,侄女嫁给学者李光涛,全家人对内地来的学者们表示了极大的热忱。

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的十六字电文(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俗话说,人杰地灵。李庄80年前接纳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80年后,他们仍然让古镇熠熠生辉。参观李庄给我太多的启示:最后只说一点, 值得爱护的文化遗存其实很多,但往往被有关方面忽视。就以我目前居住的村庄而论,也生活着不少文化人,有新凤霞、力群、孙慈溪等文化名人故居存焉。所以,我也要学习梁思成、梁从诫、罗哲文等先贤,为维护当代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李庄板栗坳“田牑上”,是战时后方最大文史图书馆(董敏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源:丁东小群

作者:丁 东(文史学者,现居北京)

来源: 丁东小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