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④:“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二
“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嘉祐七年(1062年),雷简夫寿终,官职为校书郎。
两年前,以养病为由,请除国子博士、盐铁判官,归隐任知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
梅尧臣作《送雷太简知虢州》,对功成人退,不恋仕途,充分肯定,对生病表示震惊、关爱,得知“既愈赖药石”,辞官为养病时,又诚恳地希望多读书,“永歌复饮酒,东平希阮籍”。
梅尧臣(图片来自网络)
四朝元老文彦博,写了两句诗:“济源处士功成后,始信书生善出奇”。
感情至深。两人同朝为官,赞赏雷简夫有奇谋、善用兵。
他,为苏洵事呕心沥血,不余遗力。
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有着“皇皇忧天下之心”,在文学、书法、政务、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本身具有辨才、识才的能力。三书相荐“三苏”见诚心,数次相劝苏洵尽职责。
苏洵因人事制度、理念之争、个人性格,属于“体制外”,未能登上显位,但文章得到流传,才华得到施展,流传后世的诗章,基本是出眉山后到离世之前8年间的杰作。
更为重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得荫。
去世,本应安葬在祖籍陕西省合阳县,或曾隐居的终南山。恰恰相反,把自己的墓地选在苏轼少年时读过书、题过字的连鳌山(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连鳌村)下,并留下遗嘱,非让苏洵给他写墓志铭不可。
连鳌山(图片来自网络)
爱女的心情真诚,仍然痴情地关爱着心目中的理想“爱婿”。
喜剧色彩。如今,苏轼的大字完好如初,雷简夫的墓,却没有踪迹。
没齿难忘。苏洵闻讯,非常悲伤,雷简夫曾有恩于父子三人,知遇苏洵,喜爱苏轼、苏辙,又举荐提携,甚至欲纳苏轼为婿,有情有义的朋友,写了墓志铭:“有功不多,孔铭孔悲。”
五味俱全。甜酸苦辣咸。
不了解他们的那一段交往,怎知其中深意?
兄弟俩,对雷简夫讳莫如深。
苏轼、苏辙二人诗文集,“独无一语及太简者”。
难解难分。何以要将雷简夫屏蔽于生活之外,甚至是记忆之外?
“多情总被无情恼”。
千古之谜。是与“豪右之女”的离合聚散,与雷简夫之间的恩恩怨怨,还是苏洵委婉地向雷简夫辞亲,写了《与雷太简纳拜书》的“辞亲信”,苏轼只能躲避着父亲施加的压力,躲避着雷简夫欣赏的枷锁,不得不“逃窜山林”的逃婚?
苏洵(图片来自网络)
旷世伯乐。尽心竭力荐“三苏”,文坛佳话。苏洵的《答雷太简书》《与雷太简请纳再拜书》《雷太简墓铭》三篇书文,充分表达了对雷简夫的感戴之情。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北洞,有“雷园旧迹”石碑,文图并茂,对雷简夫知耀州的功绩,赞益不绝。碑文中,也有雷简夫举荐提携三苏的史实:“苏氏父子久未知名,洵携轼来谒,公大奇之,语于张方平,又荐之韩富、欧阳诸公,言于朝。眉山由是著声,得举制科。”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图片来自网络)
一生,大功两件。
治“三白渠”,建树水利,造福陕西;荐“三苏”,慧眼举贤,名垂史册。
雅安人难忘雷简夫。
蒙顶山上的天盖寺茶神殿,最早供奉的并非各路神佛,而是植茶始祖吴理真,茶神左侧为改进制茶技艺的北宋名臣雷简夫,右侧是写下世界第一部《茶经》的唐代安徽文人陆羽。
天盖寺茶神殿(图片来自网络)
同为茶文化的创始神、守护神。
雷简夫知雅州期间,对蒙顶茶技艺进行改造,品质大大提高。梅尧臣在《雷简夫自制蒙顶茶》诗中,倍加赞赏:“声名漫驰骋,因雷得改造,带露摘芽颖……汤嫩乳花浮,香新古甘永。”
嘉佑七年(1062年),62岁的苏涣“无疾暴卒”,死在“提点利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刑狱”任上,安葬于眉山东坡区永寿镇高迁里。著有《南麾退翁》《苏氏怀章记》。
苏轼一家与27,有难解之缘。
步入仕途,第一个生日,就是27岁。
接触佛经涉猎佛书的时间,始于27岁。
父亲苏洵成家之年,二伯父苏涣27岁。
父亲苏洵发愤读书时,27岁。
苏轼出生时,母亲27岁。
结发之妻王弗离开人世时,年仅27岁。
似乎只是巧合。继室王闰之,昵称27娘。青神人王介的幼女,时年21岁。因为排行,家中昵称27娘。侍妾王朝云与苏轼,相差27岁,王朝云进入苏家,王闰之也刚好27岁。
长子苏迈27岁时,其伯父苏不疑病逝。
中子苏迨27岁时,王朝云在惠州染疫身亡。
言传身教。苏涣,对苏洵是标杆和压力,对苏轼、苏辙是“榜样的力量”。
兄弟二人的人生偶像。
“三苏”声名大噪。
苏涣被湮没在弟弟、侄儿的光环中,在当朝和现在,少有人提起。
举国哀恸。同年五月,包拯在开封病逝。
京都的百姓莫不伤感。
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看到包家俭朴,又听闻“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赞扬他“移孝作忠、忠孝完人”。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箭垛式英雄”。
包拯(图片来自网络)
“民为国本”的理念,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将忠君与为民有机地统一结合。包拯继承了以儒学纲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孝敬父母,又忠君为民,谥号“孝肃”。
他,尽忠行孝的高尚人格,不仅深刻影响着他的后世子孙,并且形成了一种历代相因的世家文化,并在北宋及以后的崇儒社会中,掀起巨大波澜,成为中国社会一尊精神偶像。
还原历史。包拯的一生,仕途平淡。
甚至,远不如赵抃、陈希亮跌宕起伏。
他,没有砍过负心的驸马,身边没有英姿飒爽的七侠五义,更没发明过三口威风的铡刀,而且,根本没有一张黑脸、一个月牙胎记。说“谏臣”并不准确,更多的是在基层忙碌、巡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与赵抃、陈希亮一样,多做少说,一个埋头苦干的良臣。
赵抃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一点一滴,将他的改革进行到底。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百姓奉为圣明的大青天。
历史选择包拯来传颂。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①: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上)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②: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下)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③:“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