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③:“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11 15:47:20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苏轼四处察走,熟悉府情。

来到城东。距东门不到20米,发现了饮凤池。斗转星移,地势的变化、旱情的影响,池水日渐减少,池底厚积淤泥,气势不复当年。只有池莲岸柳、亭台轩榭依旧。

饮凤池,今陕西省凤翔县东湖(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城,在此饮水而得名,祥瑞之兆,名“饮凤池”。

目睹“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河山蒙尘,环境恶化,联想到家乡眉山“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的风景如画,成都中心城区“摩诃池”的姹紫嫣红,群花争艳,激发起“愚公精神”,决定在公事之余,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将遗址扩充为“东湖”。

陕西宝鸡凤翔东湖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工作与爱好、风月无关,跟精神世界有关。

府内部分县出现灾情,又投入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繁忙事务中。

整修古饮凤池,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的秋天,才提上议事日程。

修缮,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

经过勘察,决定将城西北凤凰泉的水,引到饮凤池,激活池水。

凤凰泉水,从泉口处就南北分开,绕城而流,形成天然的护城河。两股水流在东南城角处,汇聚一处,离饮凤池很近,引水到饮凤池。解决了源头活水,在岸边栽种垂柳,水面广植莲藕。

一个美丽的园林公园出现。

距府城东门近在咫尺,改名为东湖。

与西湖并称姊妹湖的陕西凤翔东湖(图片来自网络)

比修筑西湖早了20年。

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

又依地形,在湖中修筑曲桥勾栏、亭台阁榭,作游之所。

北宋之前,东湖就栽种荷花。他,又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的习惯,亭子修好后,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

荷花,又称莲花。

在古人眼里,莲花、竹子都是君子。

君子之喻。比苏轼成名还早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竹子,更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

亭子修成,使“亭亭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赋《东湖》诗一首,寄给弟弟。

苏辙高兴,和诗一首。

诗中说:“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

一以贯之。他,28年后的元祐五年(1090年),又在杭州治理了“西湖”;34年后的绍圣三年(1096年),“复制”治理杭州西湖的“套路”,治理了惠州“丰湖”,易名为“西湖”。

杭州西湖(图片来自网络)

诗意盎然。凤翔因这一泓碧水,誉满神州。

炎炎夏日,在修缮“东湖”时,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胥吏效仿家乡眉山的做法,取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在凤翔民间流行。

东坡凉粉(图片来自网络)

流传至今,后人称为“东坡凉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