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眉山古桥:丹棱兴福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30 16:19:30 浏览次数: 【字体:

眉山古桥

丹棱兴福桥

丹棱县仁美镇之西的兴福寺外有座兴福桥,横跨安溪河,连接仁美镇安溪河北的严沟村和河南的高河村。乾隆六年(1741),里人何文运、安志伟、彭如冈、毛笏等募修,距今已近280年历史,而且保存完好。桥面高出河床四五尺,大约为河岸的一半。桥为石梁桥,八墩九跨,并排三根长一丈有余的桥梁石,每根宽厚各一尺有余。桥墩以横向河面排列的青杠木承载。桥头竖有建桥碑,碑刻乾隆二年(1737)丹棱进士彭遵泗《兴福桥碑记》。此碑毁于1980年前后。

图片来源:方志眉山

安溪河源于丹棱县西总冈山群山之中,东南流,于洪雅县天池乡注入青衣江。安溪河在丹棱县仁美镇境内长度约8.5公里,河道宽度一般在60~150米,河岸高度5~12米。河道比降小,所有河段均有壅水,适宜垂钓、游船等休闲娱乐活动。荡舟水面,放眼望去,两岸成荫的绿树与水面的倒影相应成趣。水禽觅食,野鸭戏水,微风吹拂,小船划破如镜的水面,清澈的河面荡起漪澜,给游人以无限的惬意。

安溪河(图片来源:丹棱在线)

兴福桥之名,缘于上游不远处河左岸的兴福寺。兴福寺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8前后)。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弘治九年(1496)经寺僧圆坚培修后,大殿更为高敞宏丽,彩绘的飞檐斗拱鲜艳夺目,所塑佛像更是奇妙入神。大悲殿壁高二丈余,壁上画香山像,乃“大悲出家”始末,所绘宫殿楼阁、山林人物、仪仗法驾精美绝伦,兴福寺也因此幅图而成为四川西南名寺。

相传,兴福寺大悲殿大门外两根大木柱上,各有一条泥塑小龙绕柱盘旋向上,并且龙头相对而视。一日正午,晴空万里,寺僧打扫殿宇。当棕拂子刚一触及东柱上的盘龙时,天上忽雷霆大作,乌云盖顶,大雨倾盆。顷刻,河水暴涨,滚滚波涛追逐至山门之前,大有掀翻兴福寺之势,而大殿正中地上有一蚯蚓蠕蠕而动。寺僧又持棕拂子帚柱上,突然一声巨响,土龙似乎在动,一爪脱落,两眼冒烟且目光炯炯射人。住持急忙命寺僧取铁钉钉其首,而殿壁下方木板已为火焚。而随即却波涛退去,河面风平浪静,天上乌云散去,太阳重新露出。事后,兴福寺住持说,柱上的两条盘龙常年受人间香火即将炼成归海,到时将要兴风作浪,拖走寺前的河岸,危害安溪河两岸百姓,宜在兴福寺下方安溪河上给拴上一根腰带,方可镇住小龙归海。于是,便修建了这座兴福桥。

上世纪70年代末,兴福桥有过一次维修。维修时,将个别折断了的石梁改换成钢筋混凝土现浇桥梁,又于两侧就老桥墩各增修50公分宽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桥梁。经维修后,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和小客车。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丹棱县投资90余万元于兴福桥上游约200米处新修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名为幸福桥。桥面高度与两岸公路齐平,三跨,桥长40米,桥面宽5米,桥头竖碑纪念。幸福桥为连接两岸的高河村和严沟村的村级公路桥,建成通车后,其下游丹棱县内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兴福桥,如今只供人游览和考古之用。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