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探访绵阳古牌坊:刻入过往时光 诉说沧桑历史

来源:史志绵阳(据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0-08-29 16:19:59 浏览次数: 【字体:

探访绵阳古牌坊

刻入过往时光,诉说沧桑历史

沄云 兰爽

“一方高大立牌坊,几番盛赞良德人。”古时,为了旌表忠孝节义之人,常常立牌坊以供后人学习。近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沄璋教授前往绵阳涪城、梓潼、三台、盐亭、平武等地,运用3D数字成像技术,对绵阳现有保存相对完好的几座石头牌坊进行了实地测绘。几经时代变迁,这些牌坊的功能和影响已日渐式微,但其本身仍矗立在那里,诉说着绵州历史的沧桑。日前,笔者随同李沄璋教授一行,“探秘”绵阳几座古牌坊,“倾听”它们“诉说”绵阳久远的记忆。

张仲奇五世同堂牌坊

张仲奇五世同堂牌坊位于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小桥村,建造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属省级保护文物,保存状况良好。

据李沄璋团队现场测绘,该坊高9米,宽8米,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样式石牌坊,由坊基、坊身和楼顶(檐楼和坊顶)三部分组成。

五世同堂牌坊

坊顶刹呈宝瓶型,嵌置在莲花台上,瓶身刻有招财童子和仙人坐麒麟图样。檐楼3层,从下往上层层内收,鸱吻吞脊,飞檐挑角。坊身四根方形立柱落地,上刻有楹联:“宗风远溯千秋鉴、家政仍传百忍图”“眼观五代儿孙盛、躬荷四朝雨露深”等。立柱之间用额枋进行连接,上雕刻“九仙献寿”“郭府寿”“战潼关”等多幅戏曲图案。立柱两侧设置抱鼓石,上雕刻朝官、童子、瑞兽等,雕刻细腻。鼓面雕刻16幅传统吉祥图案。

据当地文史专家介绍,张仲奇五世同堂坊修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绵州志记载,当时,城西龙门乡人张仲奇寿高103岁,其子孙繁衍115人,五世同堂,宗族和睦,相敬如宾,州县官视为桑梓之福,上报朝廷。朝廷赐以白银,在绵州至龙安府的官道上修建了这座石牌坊,供过往路人观瞻,以此弘扬和谐之风。

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对敬老之风以及和睦乡风的重视。同时,在牌坊侧额分别雕刻有张仲奇传略及其子孙100多人的姓名。

平武灯笼桥石牌坊

平武灯笼桥石牌坊位于平武县豆叩镇清漪江边,该牌坊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属县级保护文物,但牌坊保护情况较差,近半边坊身尽毁。

测绘发现,坊刹顶外观为二龙戏珠图案,细部雕刻倒狮和仙人图样,坊刹座为莲花台形式。檐楼3层,鸱吻吞脊,花朵装饰的瓦当让这座牌坊显得更加精致。

灯笼桥牌坊的红军标语

据平武县文史研究人员介绍,这座牌坊本来是灯笼桥的功德牌坊,记载了为修建灯笼桥捐资出力的人姓名和修建此桥的缘起,由于历史久远,石牌坊风化剥蚀严重,牌坊上原来的文字已经很难辨认。更重要的原因是,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平武,建立苏维埃政权,便在这座牌坊上刻写了一些宣传标语,有“赤化全川”“参加红军打到成都去”“穷人要保护自己的苏维埃”等红军石刻宣传标语。虽然牌坊原本的文字装饰看不清楚了,但这座牌坊却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红军纪念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见证者。

盐亭县孙陈氏百岁坊

盐亭县孙陈氏百岁坊位于盐亭县七宝场,建造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属市级保护文物,保存状况良好。

根据测绘,该坊高8.3米,宽7.2米,是一座四柱三间牌楼样式石牌坊。坊刹顶呈宝瓶形,上正反面均雕刻着仙人图案,坊刹座为四棱柱形。檐顶立面大致呈三角形,从下往上层层内收,正脊鸱吻吞脊。四根方形立柱落地,上部以八仙作为装饰,额枋上雕刻多幅传统戏曲、花卉等图案,如“郭府寿”“三国戏”“喜鹊登梅”等。立柱前后八个抱鼓石,抱鼓石装饰较为简单,鼓顶以卷草纹作为装饰,鼓身以回字纹为装饰。

研究人员测绘盐亭孙陈氏百岁坊

孙陈氏百岁坊铭文仍可辨认,孙陈氏本姓陈,其父亲是儒生,几位兄弟是武生,丈夫也是武生。陈氏老妇人年逾百岁时,已有儿子5人,孙子10人,曾孙10人,玄孙5人,五世同堂,衣冠济济。铭文还称孙陈氏孝敬翁姑,恭顺夫子,教子训孙,老犹不倦,乐善好施,乡党均沾实惠。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本乡文武诸生呈请盐亭县和潼川府,建立牌坊,得到许可,彰显孝老爱亲之民风。

梓潼贞孝节烈总坊

梓潼贞孝节烈总坊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属省级保护文物,保存状况良好。

据李沄璋团队现场测绘,该坊高9.6米,宽8.1米,为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石质牌坊。坊刹在“5·12”地震时损毁,檐楼3层,鸱吻吞脊。四根方形立柱落地,上刻有楹联:“金管书银管录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生死靡他愧煞须眉男子,后先相望共成巾帼完人”等。额枋及檐墙上刻有二十四孝图以及多幅经典戏曲故事。正反面一层字板上刻有受旌表的139名的节妇名字,字字铁画银钩,沉健有力。

贞孝节烈总坊

梓潼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一般一座牌坊表彰的是某一个人的事迹,但这座贞孝节烈总坊表彰的却是139位女性。贞孝节烈总坊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时任知县桂梁材组织施工,亲自撰文并书写楹联。牌坊坐北朝南,跨金牛古蜀道,因此每个来往古蜀道的人都能看到这座石牌坊。作为官道上的牌坊,曾经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不同于其他牌坊,这座牌坊是罕见的集体表彰的“总坊”。牌坊正上方从右至左依次写着不同妇女的名字。她们或夫死守节、伺候公婆,或善待姑嫂、抚养子女,经过朝廷认证而成为当时社会标榜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牌坊上第一位妇女为清朝的白吴氏。据《梓潼县志》记载,她是一位进士的女儿,嫁给梓潼举人白良玉继妻。随夫任高平令,夫病逝,缟素万里,教子成才,守节四十五年。王裴氏、刘黄氏、武向氏……每一个妇女的背后,都是一出女性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穿过历史烟云,这些石牌坊日渐失落在乡野之间,当时标榜的那些社会价值观也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但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代表,牌坊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牌坊上刻有的书法、绘画、雕刻等元素,依然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史志绵阳(据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来源: 史志绵阳(据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