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肖佳忆 ‖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中)

作者:肖佳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28 11:38:20 浏览次数:1102 【字体: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中)

肖佳忆

二、绵州七贤疑难考述

近年来,在绵阳召开的“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与会代表持《七贤画序》的“七贤”是“竹林七贤”,“绵阳乡贤嫘祖、大禹、赵蕤”说法和观点,缺乏严谨推敲。

(一) 宋初追慕先贤

 元代的罗壁曾说: “(宋人)论治必首三代,论人必希圣贤,论文必本六经”。 追慕圣贤是宋人法三代、本六经的基础。 北宋张俞《益州通泽碑》: “所谓贤者,岂徙文词乎? 曰孝弟,曰节义,曰退让,曰才谋,是谓乎贤者也”[48]。 其一是乡贤,“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欧阳修《章望之字序》: “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 其二为贤吏,皇祐五年(1053年),宋祁知益州时就把前任常州宜兴人蒋堂列入贤守和受到蜀地公认的先贤放在一起,教化民。

 宋代崇贤是州县供奉本地历代名宦或乡贤的德行贡献,用以弘文励教、建构文化理念与教化策略。因而“贤人”有地域性的限制,有知名度的因素,有道德观、价值观的考评。宋代祠庙分为神庙和纪念性祠庙两类,纪念性祠庙具有教化功能,其奉祀的对象为名宦或乡贤。贤祠创废的行为主体是地方官员,决定性因素为国家政治。宋代名相周必大言:“通天下郡邑,凡贤杰之乡与其宦游之地,往往揭名公字、绘像以祀,非独夸耀古昔,亦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期有补于将来”[49] 。

周必大(图片来自网络)

 “此七君子,吾所爱也”[17]。《七贤画序》记录了欧阳观面对绵州乡贤和为绵州做出贡献的贤吏,表达出真挚的崇敬和赞美。这实际上也展现了观公在绵州的两重身份,既是文人,也是官吏。他以绵州先贤为标准,既注重地方的治理,同时也不忘绵州的士风转变。

(二) 竹林未入《画序》

 三国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年)的“竹林七贤”,是一个饮酒清谈的文人群体,与具有道义思想和传统儒家文士楷模标准的“绵州七贤”相去甚远。

赵治民《竹林七贤》(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竹林七贤与北宋社会的价值观不同。嵇康,个性峻烈,“傲世不羁”[50],“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51]。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52]。“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53]。刘伶,“肆意放荡,悠独畅,自得一时”[54]。阮咸,“居母丧,纵情越礼。素幸姑之婢,姑当归于夫家,初云留婢,既而自从去”。“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54]。竹林七贤标榜“名士风度”,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说,魏晋时代“名士风度”“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北宋“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55]。朱熹《朱子语类》言“国初人便已崇礼义”[56]。欧阳修强调:“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57]”

 其次,魏晋与北宋的崇“贤”标准不同。竹林七贤在崇老庄、尚清谈、狂傲轻慢、不尊礼法的魏晋士人心中,自然是德高望重的“贤”。而北宋士大夫都是“集官僚、文人、学者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58],以重建儒家 “礼义廉耻”道德准则为己任,推崇儒家圣贤,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做圣贤,以圣贤人格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目标。

(三) 州市七贤关联

 有专家将今绵阳市代管的盐亭县嫘祖、赵蕤,北川县大禹等列入《七贤画序》中北宋绵州乡贤绵州先贤奉祀,欠妥。

 绵州自隋开皇五年(585年),以绵水为称,直至民国二年(1931年)实行道县制绵州裁撤,共1328年,领县不断变更。现就北宋熙宁五年(1010年)欧阳观离开绵州前的建制沿革及设置,简要说明。

 《隋书·地理志》:隋大业初二年,绵州统县七个:巴西(今绵阳市涪城区)、昌隆(今江油市彰明镇)、涪城(今三台县花园镇)、魏城(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万安(今德阳市罗江县)、神泉(今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金山(今北川县永安镇)。

 《唐书·地理志》:唐天宝元年(742年),绵州(又称巴西郡)领县九个:巴西(今绵阳市涪城区)、昌明(今江油市彰明镇)、兴圣(今江油市中坝镇)、魏城(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县)、神泉(今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龙安(今北川县永安镇)、西昌(今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

 五代,绵州领县八个:巴西(今绵阳市涪城区)、彰明(今绵阳江油市彰明镇)、魏城(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县)、神泉(今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龙安(今绵阳市北川县永安镇)、西昌(今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

 《宋史·地理志》: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成都西川路,置“成都益州路(成都府路)、广元利州路”;分奉节峡路,置“奉节夔州路、三台梓州路”。川峡两路遂成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成都益州路(成都府路)辖1府12州2军1监61县,其绵州领县五,巴西(今绵阳市涪城区)、彰明(今江油市彰明镇)、魏城(今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县)。

 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汶山县置威茂军使,将石泉县划归绵州管辖,属益州路(后称成都府路)。宋政和七年(1118年)茂州石泉军领石泉县(今北川县禹里乡)、神泉县(今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龙安县(今北川县永安镇)。

 今绵阳市境内平武、北川、三台、盐亭,分别于1953年和1958年划入并入绵阳专区行政区域管理[59]。

(四) 绵州先贤变更

 在展开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前的绵州先贤考查之前,需说明一点,因本文不是绵州先贤的专题研究,所以没有就引用记载的各版本源流进行周密考证。只是在初步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1007年欧阳观到绵州任推官前绵州先贤情况做一般性论述。

 绵州敬重桑梓先贤由来已久。贤祠是民众信仰的场所,绵州贤祠经历了确立、废止、重建,奉祀的先贤不断转移演变。历代贤祠选择奉祀的名宦或乡贤有比较严格的标准:一是对绵州地方社会要有突出贡献;二是要发挥对绵州民众的教化功能;三是创建和维持者均为绵州地方官员;四是奉祀的对象来源于真实存在的历史与人物,其神圣价值天然形成;五是分门别类,明代绵州举人李梓撰写《南山十贤堂记》云:“十贤,郡产四、官于此者六。古今三立(立德、立言、立功)而人弗闻”。乾隆《直隶绵州志》卷四将欧阳观列入宋代绵州名宦之首,卷十四则将欧阳修位居绵州乡贤之位。

 《直隶绵州志》记载,绵州从宋代起就有了思贤堂、延贤堂、十贤堂等,用绘像或木主,奉祀汉朝以来的先贤。

 思贤堂:州治东,内绘杨雄、杜甫、李白、樊绍述、苏易简、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唐庚九贤像祀之,宋州守史祁记[60]。

十贤堂:《一统志》州治内,《方舆胜览》绘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王仲华、欧阳修、黄庭坚十人像祀之,史祁记[61]。南山十贤堂:祀涪翁、李仁、尹默、文儒、文轸、程德降、范辰孙、方任、范仑、张世则、万辉,万历癸巳郡人李梓记。考十贤自蜀汉迄有明,四为州乡贤,六皆宦于州,虽出处各殊,时代亦异,然文章政绩显于绵[62]。

年代

姓名

事 迹

北宋

王仲华

绵州人,太平兴国五年(980418日)与苏易简参加贡举,进士及第。咸平六年(1003),以太常少卿身份知苏州, 就任加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后因谢泌奏劾仲华徙任日冒请苏州添给,诏罚金[63]移知虔州。

北宋

欧阳修

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号醉翁,六一居士,因其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崇宁二年绵州首创六一堂”,以追其风。绵州文庙设先儒欧阳修之位,明嘉靖九年从祀[64]

北宋

苏 轼

眉州(今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

司马光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北宋

黄庭坚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晚年因被贬官为涪州(今涪陵)别驾,又号涪翁。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合称为北宋文坛四大家。

北宋

文 儒

绵州巴西人。元丰六年(1083)三月,进士入第。熙宁年间(1068)文儒、文轸作,祖周易、仿太元,其数本三统五行,三其五而成十五式,每式八变十五,其八变百二十[65]

北宋

文 轸

绵州巴西人。登元丰三年(1080)进士,为朝散大夫以老。其书《信书》三卷大抵祖《周易》而仿《太元》,略与《潜虚》相似。规模制造,虽不免乎屋下架屋之讥,然轸之用心亦勤矣。

北宋

唐 庚

眉州丹棱人,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科毕渐榜进士,崇宁二年(1103)绵州录事参军,绵州人曾为他绘像,存于思贤堂,备受尊敬。唐庚为北宋诗人,有小东坡之称。

南宋

程德降

眉州丹棱人,绵州知州。嘉定十二年(1219),吸取土城的教训以土石泥加固大新城郭,惠政怀民节用度以宽繇赋[44]

南宋

范辰孙

1231年任绵州知州。元兵至,阖家遇难。绍定辛卯(1231) 在四川保卫战中,城守弗懈,元人大至,阖门死之 [66]。元兵分哨入简州,知绵州范辰孙死。

方 任

湖北黄冈人,嘉靖年间任安绵兵备楚,复修堤护城郭。作近沙堤,其法简而功多,屹然外郭,薛史之乱今无矣[66]

范 仑

吴人,正德年间任安绵兵备佥宪,以身帅士,足饷足兵。戍儿受边饷,岁十金余,而十六常在外,兵宪吴范仑以身身帅帅型伯长,省者日下报者弗倦 [66]

张世则

山东诸城人。明万历二年(1574)第三甲第96名,曾官安县兵备副使,著有《貂璫史鉴》 [67] 为官清正,嫉恶如仇,施恩予泽。更始城守,信及羌人。“嘉隆(1567)以降郡城,附合耳,信及羌奴,遗珪索玷”[66]

万 辉

南昌人,万历十八年任绵州知州,兴学育材,政存节爱。以饩(祭祀或馈赠食物)登场,弗知(不知道)其痡(疲劳致病)巳。事存(一切事情)节爱(有操守而又仁爱)去久人思[66]

 从上可考,在欧阳观绵州任上,已古的先贤有思贤堂的扬雄、杜甫、李白、樊绍述、苏易简,其次有左绵书院的庞统、蒋琬、杜微、尹默、李白、陈该、苏易简,最后有南山十贤堂的涪翁、李仁、尹默。有绵州乡贤7位,绵州客籍先贤5位(3位名宦贤吏,2位流寓文人),计12位先贤。

 (西汉)涪翁,针灸始祖。“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68]。据《后汉书·郭玉传》载:“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69]。”涪翁被列为绵州乡贤之一,有“涪翁山石刻”、“汉·涪翁像碑”等胜迹,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建一堰沟,又名“涪翁堰”。

涪翁(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尹默,涪(今绵阳市涪城区)人。“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70]。“皆通诸经史。又专精左氏春秋”[71]。“以《左传》授后主。后主立,拜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72]。尹默是中国重视游学的著名先贤。蜀汉益州士人重视当时流行的经学,而忽视对古文经学的研究,尹默认为这种学风会造成知识不够广博,于是游学荆州,拜经学家司马徽、宋忠为师,广泛地吸取知识。常璩誉其:“思潜游学,休志素林”[72]。

尹默(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杜微,涪(今绵阳市涪城区)人。“任安弟子。先主定蜀,常称聋,阖门不出。建兴二年(224年),丞相亮领州牧,选为主簿,舆而致之。亮引见,与书诱劝,欲使以德辅时,微固辞疾笃。亮表拜谏大夫,从其所志”[72]。诸葛亮以他“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觏。每叹高志,未见如旧。”“以谓贤愚下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73]。

 (蜀汉)李仁,涪(今绵阳市涪城区)人。荆州在东汉末年战乱时期是学术中心,“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仁知其不博”[72]。“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70]。“受古学,以修文自终也[72]。常璩誉其:“章武之兴,亦迪才伦。德贤好古,澹心艺文”[72]。“以修文终子,撰裔谈经”[66]。其子李撰“具传其业,位历三郡太守”。

 (唐)陈该,绵州显武县(今绵阳市江油市)人。“君少好学,能属文,上元元年(674年)州贡进士,对策高第,释褐授将仕郎。其明年制敕天下文儒,司属少卿杨守讷荐君应词殚文,……凡历所职,皆以清廉仁爱着闻”[92]。陈该63岁去世后,归葬绵州窦圌山。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赞誉他“敦懿元默,洁清温良,驯道执志,好学博古”。虽然任茂州石泉县主簿、隆州苍溪县主簿、怀州河内县尉“行高职卑,不改其操,学优禄薄,不怨于天",“夫知命可谓君子矣,好学可谓为文矣”其“贤”令陈子昂“服美其德尚矣” [74]。

 (唐)李白,绵州昌隆县(今绵阳市江油市)人。“十岁通诗书,既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75]。“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76]。李白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欧阳修敬重李白,学习李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苏轼称其“诗赋似太白”。

 (北宋)苏易简,绵州盐泉县(今绵阳市游仙区)人[77]。“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78]。苏易简是北宋朝时期四川第一个壮元,“以文章有名,太宗时,承旨翰林为学士,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79],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等文集。苏易简孙子苏舜饮比欧阳修小2岁,两人20岁左右即定交[80],结下终生之宜。苏舜钦与欧阳修等同朝好友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其诗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

 (西汉)扬雄,蜀郡成都(今成都市郫郫都区)人。杨雄身兼文学[81]与儒学大师两职,从北宋一开始,儒学的倡导者就把扬雄的地位提得很高,成为与孔子、孟子并驾齐驱人物 [82]。扬雄40多岁时离家赴长安途中,曾在涪县西山结庐而居,潜心治学。615年(隋朝),涪县人在其苦读处建造了纪念性亭阁—子云亭。据《直隶绵州志》扬子云读书台 ,州境一在皂角铺,二为西山“山腰盘石相传为子云读书台,台前石壁右镌雄像,左镌扬子真像”,考为宋代镌刻。

 (东汉)庞统,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蜀志》:建安十八年(213年),庞统随刘备入蜀。献三计,过关斩将,攻城略地,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年三十六”[83]。214年,刘备称帝后在归葬庞统的绵州罗江县建祠祭祀。“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1869年,四川总督府参事李光汉作此联以庞统激励绵州文士做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肝义胆的盖世英豪。

 (蜀汉)蒋琬,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241年7月,汉大司马蒋琬上书,请屯涪县。“今涪水路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请徒屯涪[84]”。243年10月,蒋琬自汉中还屯涪县,延熙八年(245年)十一月,病逝涪县,葬西山。“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85]。

蒋琬(图片来自网络)

 (唐)樊绍述,河中(今山西永济)人,任绵州刺史,唐散文家。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誉樊绍述在绵州为官时治理有方,“至今皆曰:‘于我有德。’”樊绍述是韩愈的文章知音,是古文运动的中坚。韩赞樊著作 “文从字顺各识职”而这些也都围绕“必出入仁义”。欧阳修在《论尹师鲁墓志》说,退之(韩愈)“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

(唐)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绵州志》载:自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四次到绵州[86]。宝应元年(762年)8月10日,因成都处于混乱之中,只好依附绵州刺史、自己的从侄(一云从孙)杜济为生,寓绵州左绵公馆,写下吟咏绵州的诗作18首[87]。杜甫的声名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48] [宋]张俞《益州通泽碑》扈仲荣《成都文类》卷二,四库全书本。

[49] [宋]周必大《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50]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51] [晋]陈寿《三国志》阮籍传。

[52] [晋]孙盛《魏氏春秋》。

[53]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54] [唐]房玄龄《晋书》嵇康传附《阮咸传》。

[55] [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56]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九。

[57]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五代史·冯道传·论》。

[58] 王永熙《宋代文学通论》。

[59]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三月)绵州裁撤,以绵州本州地域建置绵阳县,因县城位于绵山之南,按“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故名“绵阳”。同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绵阳县隶川西道(治今成都市),1914年改川西道为西川道。1918年四川实行军阀割据的“防区制”,在其后长达17年的时间里,绵阳县成为川军“防区”。其间,道辖县的政区体制已名存实亡,县的一切政务皆属“防区”驻军统辖。1930年西川道裁撤,绵阳县改隶四川省。

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立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领有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彰明10县。1950年,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绵阳专区,辖10县;1953年,撤广元专区,划入8县;1958年,并入原遂宁专区7县,共辖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元、昭化、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苍、遂宁、蓬溪、潼南、中江、三台、射洪、盐亭21县。1985年,绵阳地区撤销。2001年绵阳市辖涪城、游仙2区,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北川、平武6县,代管江油市。

[60] [清]《嘉靖四川总志》卷之三成都府。

[61]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

[62] [清]《直隶绵州志》卷十四。

[63] [宋] 周淙《乾道临安志》杭州府志:王仲华咸平五年十一月甲午,以太常少卿知苏州。王仲华为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六年十月戊午徙知虔州。《江苏省通志稿》(九) 第十四卷 :十月,初,太常少卿王仲华知苏州,本道转运使任中正上其治状,就加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既而,谢泌为转运使,奏劾仲华徙任日冒请苏州添给,诏罚金。

[64] 《直隶绵州志》卷十六。

[65] 《文献通考》卷二百九·经籍考三十六:其数本三统五行,三其五而成十五式,每式八变,十五其八,一百二十断。《易》有「象曰」,《元》有「测曰」,《潜虚》有「解」,而此书乃无之,疑注所引「信曰」等语,则象、测、解之类也。十五式、一百二十断,皆宜有「信曰」,而今所见,独「勉成」、「地灵」、「忧苦」、「首疾」、「丰和」、「天英」六式之十二断。又终篇不载揲法,恐此本未为全书。且其闲尚多差误,不可强正,姑列于后,以待考之。

[67] [明]李梓《南山十贤堂记》。

[68] [清]《直隶绵州志》隐逸卷四一。

[69]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

[70] [晋]陈寿《三国志》尹默传。

[71]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八百十一总录部 游学。

[72]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

[73]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74] [唐]陈子昂《陈拾遗集》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石人铭。

[75] [宋]欧阳修宋祁等合撰《新唐书》李白传。

[76] [晋]刘昫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77] 在乾隆《直隶绵州志》中:绵州屠用谦知州引用了中江县王一正县令信函原文:“余曩修《中江志》,虽据邑稿志及史传诸书详其事实,究无可稽。兹查《永乐大典》,得宋《潼川志》并《郡县志》皆曰:‘易简,绵之盐泉人’。于以见文献有证,而苏氏之家世犹可考也。乾隆丁巳孟夏,绵竹王一正识于长安玉署”。同时,屠氏又用了很长一段文字分析了《宋史》误记的缘由,现摘其要点如下:宋《潼川志》(指南宋的《潼川府志》)很明确地说,苏易简是绵州盐泉人,可《宋史》说是铜山人。其实盐泉县从来没有隶属过梓州(注:北宋建立梓州,南宋改置为潼川府),一直是属于绵州管辖。宋代初期的贡生参加京城会考,对出生地要求并不严格,非本籍的贡生也可以列入他州贡生名额参加会考,这叫“寄应”,相当于现在的“异地高考”。而苏易简虽是绵州盐泉县人,由于其祖是中江县令,中江县又属于梓州管辖,因此,就以“寄应”的身份纳入梓州贡生参加了会考。故《宋史》就以为易简是梓州铜山人了。现在巡访中江各地,均无任何有关苏易简的遗迹。而苏家的祖墓、宗族等都在盐泉的青溪。在盐泉还搜得苏易简的父亲苏协为其父苏寓题写的《司马墓碑》的墓志铭上说“上世宦于蜀,乐左绵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墓志铭的记载,是苏家后人为其先辈题写,无疑是最为准确的史料,不应怀疑。

[78] [元]脱脱《宋史》苏易简传。

[79] [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80] [宋]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四《哭师鲁》

[81] 辞赋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先圣。

[82] 班固、司马光把扬雄推举为与孔子同等的圣人。

[83]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84] 《四川通志》《华阳国志》。

[85] [晋]陈寿《三国志》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传》。

[86] 杜甫759年十二月从剑门入蜀,经绵州到达成都;762年秋七月送世交好友严武入朝到绵州,羁留绵州月余;763年春三月,从梓州送眉州别驾辛员外“直到绵州始分首”;764年春三月,自阆州回梓州经绵州返成都。

[87] 《绵阳通鉴》。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肖佳忆 ‖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佳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