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仁寿县施大娘与施公桥的故事

作者: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24 16:09:13 浏览次数: 【字体:

施公桥坐落于仁寿县宝飞镇印河村6组的清水河上。施公桥全长86米,宽4米,高8米,桥面由3孔石头桥墩混凝土桥面组成,是禄加镇四方村、大兴村、宝飞镇印河村到仁寿、宝飞、成都、乐山等地的必经之路。

这座名不传经的大桥,流传着施大娘与当地村民乐善好施的动人故事,也是当地交通变革的活标本,更是我国桥梁变迁的真实体现。

施公桥这个位置,因为河底稍微高些,加上这里又是河床较窄的地方,千百年来自然成为当地百姓过河的最佳地址。清水河从上游麻柳坨流经当地,每遇洪水季节,就会淹没两岸的田地,冲走树木,几天过不了河,给当地村民造成极大危害。此处石墩都没有一块,即使在冬季枯水季节,人们过河也得脱鞋挽裤、涉水而行。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当地不少老人传说,乾隆年间,就是现在桥头上施家大房子这个地方,有一位在黄桷树下卖茶水和针头线脑的施大娘,看到这些情况后,就用省吃俭用的钱请来石匠,有一年冬天,用了七七四十九天,花了50两银子,在这个地段修了宽一尺、高两尺、间隔一尺、刚够大人跨一步的24个石墩,才基本上解决了当地村民冬天过河脱鞋挽裤、涉水而行的难题,这也算得上是施公桥的原型吧。因此,当地人把它称为“二十四跳墩桥”。

虽说是座两边都要下坡上坎的跳墩桥,还不能解决在洪水天过河的难题,但至少说比以前好多了。当地有个私塾先生被施大娘的精神所感动,在桥右边立了一座石碑,写了一首打油诗:施大娘、功名长,拿出银子来修桥,行善积德美名扬。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哪知十多年后的一场特大洪水,又把“二十四跳墩桥”冲得无影无踪。当地老人传说,有一年冬天,离施家大房子不远的一位老人赶宝珠场回家,在脱鞋挽裤、涉水而行的时候,不幸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几天,一拨结婚抬新娘的队伍,也是在寒冷的水里脱鞋挽裤、涉水过河时,抬新娘的两个抬工,因河水太刺骨冷得打抖而脚抽筋,不幸滑倒,把新娘也倒在河里去了。据说后来新娘因惊吓过度,加上风寒严重,几天后就死了,而那两个抬工不久也因病而亡。

此事对施大娘与当地村民影响极大,施大娘又咬紧牙关,在其丈夫施峰杰支持下,决心再把桥重新修建起来。施大娘结合这几年人们过桥的实际情况,经反复考虑,决定修一座石墩木桥。老人家请来石匠,把原来的跳墩石重新从河里捞出来,把跳墩石基础打深些,让洪水不会把跳墩石再冲走。老人家又出十两银子,买来几十根柏树木料,请来木匠把木料加工好后,每三根排在一起,搭在跳墩石上,就这样,昔日的“二十四跳墩桥”就变成了“二十四跳墩木头桥”了。

“二十四跳墩木头桥”建好后,比以前的“二十四跳墩桥”更方便。但因桥位太低,也只有枯水期才能正常通行,洪水天仍会被淹没,加上桥墩过密又矮,最容易造成杂物堆集,柏树木料桥面也会有被冲散冲垮的危险。于是施大娘又想了个办法,在每次大雨、雷雨之前,老人就请来侄女婿把所有的柏树木料桥板拉到岸边来放好,侍洪水退落后又在重新架好。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损失。当地老人传说,尹大娘为了晚上过桥更安全些,让人在两边桥头立了两根灯杆挂起灯笼,只要是没有月亮的晚上,老人都会点亮灯照在桥上。因此,当地村民纷纷称赞她是“大善人”。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据传说,在施大娘卖针头线脑和茶水的地方,原是一处搭起竹子席子棚子档风雨和太阳的地坝,平时南来北往的人相当多。有一年6月的一天中午,天气特别闷热,来了两位自称是青城山的道姑,在施大娘的凉水缸里连饮了3大碗凉水后,问施大娘和众人,为啥子不在这里栽几棵黄桷树好歇凉呢?当地村民说不好找黄桷树苗子。道姑说:“树苗子由我来负责,你们只需把这8个凼凼打好就是了。”两位道姑分别在桥的两头和施大娘卖针头线脑和茶水的地方四角,用脚踩踏出8个脚印子,并反复交代每个树凼凼要打好宽好深。施大娘马上请来8个村民,每人给20文钱打起凼凼。又是几天后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施家大房子的人只听见几声巨响,顿时狂风暴雨袭来。第二天天亮,施大娘和当地村民只见每根有水桶粗的8根黄桷树,就鲜活地、并技叶茂盛地立在树凼凼里面。从此,施大娘这块卖针头线脑和茶水的地方有了更阴凉的休息地方。

当地老人回忆,可惜这些好几百年的、每根要4个人才能合抱的8根黄桷树,在1958年公共食堂时期全部砍去做了柴火。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中还有“8根黄桷树”的传说。

十几年后的一天夜晚,突然间狂风暴雨而来,搭建在桥上的柏树木料桥板来不及拉到岸边放好,被滔天的洪水冲得无影无踪。洪水退后,只有桥墩还在。施大娘眼睁睁地看到过河的人们绕道而行,又立志:“我还要把桥修起来!”

当地村民闻讯,也你五十文钱我百文钱解囊相助。当地有个私塾先生,还在施大娘的店铺门口写了一封倡议书,设了一个捐款箱,请来往的村民解囊相助。当地一些财主也纷纷捐款。没多久,就筹集了几百两银子,新桥重建又开工了。

这回为了把桥修建得更好,施大娘与几个乡坤人士和当地村民代表商定,一是决定不再修跳墩木头桥,而修平桥;二是桥墩要比原来高、桥面要比原来宽;三是请两位作风正派、又懂得修桥知识的乡坤担任质量监督员;四是实行“双包”工程。

12位石匠也是怀着做善事的心情,在掌墨师的带领下,起早摸黑干了起来。新桥从当年十月动工,到农历腊月二十五完工。新建的桥墩由原来的二十四块变为八个,桥面变成四尺宽,桥墩升为四尺高了。虽说涨洪水时桥面还是要被淹没,两边也没有拦杆,但是总比以前的“二十四跳墩木头桥”好多了,特别是在夜晚上过桥更方便了。

由于桥太矮,有些人就喊为“矮子桥”。当地村民一听火冒三丈:“不能喊为‘矮子桥’,哪个再是乱喊的话,就不客气了哈。”为啥子呢?因为施大娘本身就是个矮子,老人家为了大家方便,先后出了几百两银子为大家修桥,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应该尊敬她才对。如果喊“矮子桥”就是对她老人家的极不尊敬。

既然不能喊为“矮子桥”,再喊“二十四跳墩木头桥”又名不副实,总要有个称呼吧。那又喊啥子桥呢?后来当地有位学旨较深刚告老还乡的官吏,冥思苦想了好几天,才想起施大娘的男人叫尹峰杰。因为在封建社会女人只要嫁人,是跟男人姓的。她娘家人姓邓,尹大娘因此名叫尹邓氏。告老还乡的官吏就提议:那就称为“尹公桥”吧!据传说,施大娘90大寿时候,当地乡坤因敬佩施大娘,又在施家大房子摆了一次坝坝宴,请来戏班子唱了几天几夜的川剧,众人都称她为“总老辈子”,表示对她的敬爱。从此,这座桥就被称为“施公桥”了,它成为仁寿县唯一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桥。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几年后,“总老辈子”仙逝。据传说,来为她老人家送葬的村民、绅士有上千人,摆了几天流水席。依照她的遗嘱,128名抬匠将她的灵柩抬起从“施公桥”经过后,将她安葬在桥头一块高地上,让老人家天天看到百姓过河。后来,她的后人也陆续安葬在这里,因此,后来这块坟地也就称为“施家大坟山”。

施大娘仙逝后,老人家的大儿媳施李氏接管了桥头的茶水铺。又是几年后,施李氏又请来石匠,在桥上修了栏杆,让过河的人更安全了,南来北往的村民更加喜欢到施李氏氐的茶水铺来休息玩耍。

当地一些老人说,这座石扳桥终究比以前的“二十四跳墩木头桥”好多了,好几回涨特大洪水也没有把桥冲垮。

随着历史变迁,“施公桥”也在变迁。1976年,大桥两头的生产大队都先后修起了机耕道,用手扶式拖拉机运送公粮。但低矮的“施公桥”阻挡了通行。当地村民回忆,1978年6月份,当时的跃进3队在用手扶式拖拉机运送小麦公粮到宝飞粮站去,经过“施公桥”冲上坡时,因坡度太陡,加上手扶式拖拉机师傅操作不当,造成两人死亡、整车粮食倒在河里、手扶式拖拉机报废的惨剧。此事惊动了县区领导人。两年后,“施公桥”被拆除,在原址新修了一座86余米长、4米宽、8米高、有6个桥孔的石拱桥。谁知好景不长,这座当年花费9万余元的石板桥,在1981夏天的一场特大洪水中又被冲垮了。当地村民只好把冲垮了的条石拼拢建成便桥,好让行人过路。

又是5年后,仁寿县交通局拨款15万余元,44个石匠历时6个月,修建了现由3孔石头桥墩混凝土组成的86余米长、4米宽、8米高的水泥路面、铁管扶手的桥。

更让人回味的是,2012年,由于修成赤卢高速公路,在“施公桥”下游1000米的地方,又修了一座高12米、宽12米的宝飞收费站大桥,与“施公桥”遥遥相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